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近的听课研讨活动中,一些充满灵性与智慧的课堂常常令我欣喜不已,但也有一些课暴露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导入环节莫含糊
科学课的导入环节应当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聚焦问题。科学课上,很多教师会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魔术具有神秘感,对学生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许多老师在各种公开课中喜欢在导入时把魔术引进课堂。
案例1:《水往高处走》教学片段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示有关流水的图片)你有没有见过水往高处走的现象呢?
生:发烧时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中的液体会往高处走。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魔术,(出示白色的纸花)同学们请看,这朵白花是由什么做成的?
生:白纸。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把纸花插入盛有红水的烧杯中,烧杯用纸板遮住。)
生:花逐渐变成了红色。
师:红色的是什么呢?(去掉纸板揭开谜底)看到刚才的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水把花染成了红色?
本节课老师出示的“魔术”,其实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冠以“魔术”的头衔,使简单现象神秘化了,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猜想与科学探究。科学课程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科学教育要给学生实实在在、确切无误的事实。魔术是用敏捷、使人不易觉察的手法和特殊的装置将事实的真相掩盖,使观众感到奇幻莫测的一种“戏法”。说得直白一点,魔术的变幻是假的。这个环节,老师不妨直接导入:“今天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有趣的现象”。
科学猜想莫随意
科学猜想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人们依据事实,运用逻辑方法做出的合理推测,学生的猜想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对可能发生的种种现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出假设性解释。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猜想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不断创新。如果得到证实,学生会感受到猜想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求中去;如果不能得到证实,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更深地卷入探究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猜想至关重要。
案例2:《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片段
师:(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老师把乒乓球和玻璃球同时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回答略。)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像乒乓球一样会浮在水面?哪些物品像玻璃球一样会沉在水底?
(学生回答略。)
师:看到这些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有的物品放在水中上浮,而有的下沉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物品让同学们探究,把这些物品放在水中,猜一猜,哪些物品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会沉入水中?(举手的学生不多)大胆地猜一猜,猜错没关系,猜不准不要紧。
三年级学生对乒乓球和玻璃球太熟悉了,老师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让他们猜想放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凭经验就能准确判断,没有思维价值,猜想就没有意义。关于物品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猜想,使用什么物品放入水中暂且不论,单看教师的引导语,对学生是有误导的。猜想不等于胡猜乱想,要凭借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有根据、合理地猜想。
《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热会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猜想“杯子为什么变热了”,以及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案例3:《杯子变热了》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杯子变热了?
生:杯子里的水的温度传递到杯壁。
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生:从温度低的地方传到温度高的地方。
师: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大胆猜测,猜对了可以,猜错了也可以。
(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各小组设计方案来验证各自的猜想。
学生对热会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其实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知的,这可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还要让学生去“猜想”,说明教师对猜想的本质并不清楚。至于有学生猜想“从温度低的地方传到温度高的地方”,可能是受到教师的误导,或在表现欲的驱使下做出的回答。
实验指导莫贪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被传递,也不能被打包,而是由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自主建构。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对于许多实验操作,如果教师抓住不放,任何实验都是在教师讲演之后再让学生去做,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
案例4:《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片段
师:(出示風车)孩子们,喜欢玩玩具吗?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如何使风车转起来?
生:用嘴吹。
师:这是幼儿园小班的玩法。
生:用扇子扇。
师:这是幼儿园大班的玩法。
生:跑起来,让风车转动起来。
师:这也是幼儿园大班的玩法。我们都四年级了,玩法也要升级了。(出示蜡烛和火柴)你看到它们又想到了什么玩法呢?
生:点着蜡烛,放在火焰上方。
师:玩的时候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安全。
生:玩的时候风车离火焰要高一些。
师:老师有一些建议,(出示课件并演示)先把风车放在火的旁边,看一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再放在火的上部,看看有什么现象。
教师关于风车玩法的谈话很幽默,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后面关于风车如何放到蜡烛火焰上部、如何观察等,引导得特别细致,唯恐学生不会。整个实验感觉不到学生思维的萌动。
师:热的空气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们看见热的空气吗?
生:热气球。
生:风车。
师:(出示塑料袋、蜡烛和火柴)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略。)
师:在玩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解说注意事项,并演示实验怎么做。)
综观整个实验,教师示范、引领细腻,操作之前注意什么,要观察什么,怎么操作,做的时候观察什么,事无巨细,样样包办。这样做,束缚了学生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严重不足。这使我想到了一句俗语“勤娘懒闺女”,教师包办过多,恐怕只会培养一批慵懒的缺乏创新思维的学生。
导入环节莫含糊
科学课的导入环节应当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聚焦问题。科学课上,很多教师会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魔术具有神秘感,对学生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许多老师在各种公开课中喜欢在导入时把魔术引进课堂。
案例1:《水往高处走》教学片段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示有关流水的图片)你有没有见过水往高处走的现象呢?
生:发烧时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中的液体会往高处走。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魔术,(出示白色的纸花)同学们请看,这朵白花是由什么做成的?
生:白纸。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把纸花插入盛有红水的烧杯中,烧杯用纸板遮住。)
生:花逐渐变成了红色。
师:红色的是什么呢?(去掉纸板揭开谜底)看到刚才的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水把花染成了红色?
本节课老师出示的“魔术”,其实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冠以“魔术”的头衔,使简单现象神秘化了,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猜想与科学探究。科学课程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科学教育要给学生实实在在、确切无误的事实。魔术是用敏捷、使人不易觉察的手法和特殊的装置将事实的真相掩盖,使观众感到奇幻莫测的一种“戏法”。说得直白一点,魔术的变幻是假的。这个环节,老师不妨直接导入:“今天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有趣的现象”。
科学猜想莫随意
科学猜想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人们依据事实,运用逻辑方法做出的合理推测,学生的猜想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对可能发生的种种现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出假设性解释。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猜想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不断创新。如果得到证实,学生会感受到猜想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求中去;如果不能得到证实,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更深地卷入探究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猜想至关重要。
案例2:《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片段
师:(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老师把乒乓球和玻璃球同时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回答略。)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像乒乓球一样会浮在水面?哪些物品像玻璃球一样会沉在水底?
(学生回答略。)
师:看到这些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有的物品放在水中上浮,而有的下沉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物品让同学们探究,把这些物品放在水中,猜一猜,哪些物品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会沉入水中?(举手的学生不多)大胆地猜一猜,猜错没关系,猜不准不要紧。
三年级学生对乒乓球和玻璃球太熟悉了,老师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让他们猜想放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凭经验就能准确判断,没有思维价值,猜想就没有意义。关于物品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猜想,使用什么物品放入水中暂且不论,单看教师的引导语,对学生是有误导的。猜想不等于胡猜乱想,要凭借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有根据、合理地猜想。
《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热会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猜想“杯子为什么变热了”,以及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案例3:《杯子变热了》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杯子变热了?
生:杯子里的水的温度传递到杯壁。
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生:从温度低的地方传到温度高的地方。
师: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大胆猜测,猜对了可以,猜错了也可以。
(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各小组设计方案来验证各自的猜想。
学生对热会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其实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知的,这可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还要让学生去“猜想”,说明教师对猜想的本质并不清楚。至于有学生猜想“从温度低的地方传到温度高的地方”,可能是受到教师的误导,或在表现欲的驱使下做出的回答。
实验指导莫贪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被传递,也不能被打包,而是由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自主建构。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对于许多实验操作,如果教师抓住不放,任何实验都是在教师讲演之后再让学生去做,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
案例4:《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片段
师:(出示風车)孩子们,喜欢玩玩具吗?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如何使风车转起来?
生:用嘴吹。
师:这是幼儿园小班的玩法。
生:用扇子扇。
师:这是幼儿园大班的玩法。
生:跑起来,让风车转动起来。
师:这也是幼儿园大班的玩法。我们都四年级了,玩法也要升级了。(出示蜡烛和火柴)你看到它们又想到了什么玩法呢?
生:点着蜡烛,放在火焰上方。
师:玩的时候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安全。
生:玩的时候风车离火焰要高一些。
师:老师有一些建议,(出示课件并演示)先把风车放在火的旁边,看一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再放在火的上部,看看有什么现象。
教师关于风车玩法的谈话很幽默,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后面关于风车如何放到蜡烛火焰上部、如何观察等,引导得特别细致,唯恐学生不会。整个实验感觉不到学生思维的萌动。
师:热的空气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们看见热的空气吗?
生:热气球。
生:风车。
师:(出示塑料袋、蜡烛和火柴)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略。)
师:在玩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解说注意事项,并演示实验怎么做。)
综观整个实验,教师示范、引领细腻,操作之前注意什么,要观察什么,怎么操作,做的时候观察什么,事无巨细,样样包办。这样做,束缚了学生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严重不足。这使我想到了一句俗语“勤娘懒闺女”,教师包办过多,恐怕只会培养一批慵懒的缺乏创新思维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