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里的“领雁工程”培训班开班了,我被选送参加为期两个月的脱产培训。我们这些蛰居乡村的“井蛙”有了开阔眼界的机会。培训快结束时,组里选我作代表上汇报课。在导师和组员的建议下,我选定了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麻雀》。培训期间,我细读过王崧舟老师的磨课纪实《“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明白了好课必须通过一次次地磨砺实践,我也只有在“磨课”中去寻找成功。
一、莫被浮云遮望眼——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试教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查找了以前听过的这节课的资料,又从网上下载了好几个教案作参考,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确定了本课的基本教学思路:以“母爱”为主题,通过激情朗读、课件展示、音乐渲染,升华老麻雀为救孩子舍生忘死的崇高形象。自以为这样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设计第一稿也由此完成了。
我将此设计提供给小组讨论。听了我的介绍,导师和组员特别提出:环节间的衔接语应更自然,小麻雀的弱小和猎狗的凶猛应显得更鲜明。于是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做了修改,信心十足地完成了第二稿。
在一切准备停当后,我自信地登上了讲台,可没想到,试教下来,就两个字可以形容——“惨败”。这让我如霜打的茄子——蔫啦。失误在哪里呢?在评课交流中,三位实践导师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语言文字的指导不够深入,主题与文本脱离;教师有情,学生无意,导致多处冷场……于是组内教师一起帮我修改,为了解决开头和结尾内容繁重的问题,组长提出了配图片解说的想法,结尾升华简单明了即可。经过一个下午的讨论交流,终于艰难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第三稿。
这次试教下来后,大家都觉得课堂整体性强了,节奏感也强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导师和组员再次帮我解剖课堂,觉得在结尾的升华拓展部分——“你想对老麻雀说什么”应配上音乐,这样情感的激发会更顺畅。经过删删改改,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第四稿。
上汇报课了,我怀着紧张而兴奋的心情按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内容,获得了大家的肯定,我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之态、自喜之情。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深入文本,深化主题
评课的时候,培训班的班主任、教研员赖正清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所讲的主题仅仅是母爱吗?如果将课文表面所呈现的主题‘母爱’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就大不一样了。”
听了赖老师的话,我和组员都很惊讶,继而翻开课文再读。对呀,课文并没有讲这是一只母麻雀啊!当天晚上,我就查了相关资料,不禁豁然开朗:虽然众多教参和教学杂志上对课文的解读是母爱,但屠格涅夫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庞然大物,只要敢于斗争,弱小者也是可以战胜强大者的。我反复读文本,又有了新的发现: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是以大护小;猎狗最后“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也可以理解为它被老麻雀的行为感化了,放弃了“以强凌弱”;猎人“我”是强大者,最终动了恻隐之心,唤回了猎狗,有这样多的文本意义,怎一个“母爱”包容得了呢?
我开始追求有深度的文本解读。在教学设计上,从课文的整体意义出发,从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出发,我对《麻雀》又做了一番修改,完成了教学设计第五稿,再次登上了课堂:
(一)初入作者的思想
在导入部分,我把地震中的母爱故事换成了对作者的简介:“……作者写下了《麻雀》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了他对最底层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对作者写本课的思想情感有初步的体会,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走入作者的语言
首先,我用一个总问题来统领课文语言的学习:“课文中写了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过程,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自己好好读一读。“同时,我采用了略读课文的教法,抓住”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这几个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朗读形式中去理解感悟,激发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
接着,让学生从老麻雀、猎狗和猎人的角度出发,再现当时场景进行想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_____________。”猎狗愣住了,心想:_________,于是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猎人看到这’一切,心里也涌上一股暖意,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这既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发挥,同时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老麻雀蔑视死亡的大无畏精神产生了敬佩和感动之情。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________诗化语言。
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绝望地尖叫着。
它浑身发抖了,
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
准备着一场搏斗。
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
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是什么力量?
——爱的力量,勇敢的力量!
那诗韵的整体美和直达心灵的震撼力,怎能不传达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怎能不引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三)进入作者的内心
最后,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作者原文中的句子(配背景音乐):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英勇的、小小的鸟,我崇敬它那爱的无畏。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这段话,不仅是屠格涅夫对老麻雀的敬佩和感动,更是对弱者敢于斗争强者的勇敢力量的一种赞美。
三、但将身处最高层——跳出文本,超越主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课上下来,大家都感觉进步很大。贴标签的“母爱”没有了:“课文变诗”设计新颖独到:教学的层次性清晰,学生情感的激发一次比一次强烈。
一稿稿设计:一次次反思,在磨砺,在成长,在收获!
在这次培训结束之后,和赖老师再次交流这堂课,赖老师又向我提出了新的建议:能否跳出文本,超越主题,改变整体思路,以猎狗、小麻雀或老麻雀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多元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意义?这又是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新的设计风格。看来,但将身处最高层,这课还得继续一路磨砺,一路欢歌!
一、莫被浮云遮望眼——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试教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查找了以前听过的这节课的资料,又从网上下载了好几个教案作参考,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确定了本课的基本教学思路:以“母爱”为主题,通过激情朗读、课件展示、音乐渲染,升华老麻雀为救孩子舍生忘死的崇高形象。自以为这样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设计第一稿也由此完成了。
我将此设计提供给小组讨论。听了我的介绍,导师和组员特别提出:环节间的衔接语应更自然,小麻雀的弱小和猎狗的凶猛应显得更鲜明。于是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做了修改,信心十足地完成了第二稿。
在一切准备停当后,我自信地登上了讲台,可没想到,试教下来,就两个字可以形容——“惨败”。这让我如霜打的茄子——蔫啦。失误在哪里呢?在评课交流中,三位实践导师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语言文字的指导不够深入,主题与文本脱离;教师有情,学生无意,导致多处冷场……于是组内教师一起帮我修改,为了解决开头和结尾内容繁重的问题,组长提出了配图片解说的想法,结尾升华简单明了即可。经过一个下午的讨论交流,终于艰难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第三稿。
这次试教下来后,大家都觉得课堂整体性强了,节奏感也强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导师和组员再次帮我解剖课堂,觉得在结尾的升华拓展部分——“你想对老麻雀说什么”应配上音乐,这样情感的激发会更顺畅。经过删删改改,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第四稿。
上汇报课了,我怀着紧张而兴奋的心情按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内容,获得了大家的肯定,我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之态、自喜之情。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深入文本,深化主题
评课的时候,培训班的班主任、教研员赖正清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所讲的主题仅仅是母爱吗?如果将课文表面所呈现的主题‘母爱’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就大不一样了。”
听了赖老师的话,我和组员都很惊讶,继而翻开课文再读。对呀,课文并没有讲这是一只母麻雀啊!当天晚上,我就查了相关资料,不禁豁然开朗:虽然众多教参和教学杂志上对课文的解读是母爱,但屠格涅夫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庞然大物,只要敢于斗争,弱小者也是可以战胜强大者的。我反复读文本,又有了新的发现: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是以大护小;猎狗最后“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也可以理解为它被老麻雀的行为感化了,放弃了“以强凌弱”;猎人“我”是强大者,最终动了恻隐之心,唤回了猎狗,有这样多的文本意义,怎一个“母爱”包容得了呢?
我开始追求有深度的文本解读。在教学设计上,从课文的整体意义出发,从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出发,我对《麻雀》又做了一番修改,完成了教学设计第五稿,再次登上了课堂:
(一)初入作者的思想
在导入部分,我把地震中的母爱故事换成了对作者的简介:“……作者写下了《麻雀》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了他对最底层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对作者写本课的思想情感有初步的体会,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走入作者的语言
首先,我用一个总问题来统领课文语言的学习:“课文中写了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过程,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自己好好读一读。“同时,我采用了略读课文的教法,抓住”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这几个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朗读形式中去理解感悟,激发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
接着,让学生从老麻雀、猎狗和猎人的角度出发,再现当时场景进行想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_____________。”猎狗愣住了,心想:_________,于是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猎人看到这’一切,心里也涌上一股暖意,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这既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发挥,同时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老麻雀蔑视死亡的大无畏精神产生了敬佩和感动之情。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________诗化语言。
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绝望地尖叫着。
它浑身发抖了,
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
准备着一场搏斗。
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
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是什么力量?
——爱的力量,勇敢的力量!
那诗韵的整体美和直达心灵的震撼力,怎能不传达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怎能不引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三)进入作者的内心
最后,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作者原文中的句子(配背景音乐):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英勇的、小小的鸟,我崇敬它那爱的无畏。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这段话,不仅是屠格涅夫对老麻雀的敬佩和感动,更是对弱者敢于斗争强者的勇敢力量的一种赞美。
三、但将身处最高层——跳出文本,超越主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课上下来,大家都感觉进步很大。贴标签的“母爱”没有了:“课文变诗”设计新颖独到:教学的层次性清晰,学生情感的激发一次比一次强烈。
一稿稿设计:一次次反思,在磨砺,在成长,在收获!
在这次培训结束之后,和赖老师再次交流这堂课,赖老师又向我提出了新的建议:能否跳出文本,超越主题,改变整体思路,以猎狗、小麻雀或老麻雀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多元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意义?这又是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新的设计风格。看来,但将身处最高层,这课还得继续一路磨砺,一路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