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在进行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在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文精神的培育等方面,旧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而在进行以上新课程教学,由于农村各种条件的限制,又碰到了许多困难:
一、硬件状况:课程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置简陋。
农村初中学校在中考升学的压力下,美术学科长期以来被当做附属学科,另外,美术老师配备不足,此外,学校美术教学设置落后,没有专用教室,教具老化,更新困难,教师几乎是空手起家,一本教材、几根粉笔打天下。
二、软件状况: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底子薄、兴趣不足。
首先,教师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初中美术课得不到重视,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参加的美术培训机会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师资等原因,学校内外美术课的相关教研也极少,这样就造成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慢,教学方法落后。其次,学生方面,农村初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加上农村家长的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支持和发挥,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完全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简单理解当中,这就给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从事农村美术教学多年,现将我在美术教学课堂中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再反思的几点尝试供大家探讨:
一、发挥农村学校的地理优势,挖掘周边环境资源,充实美术教学课堂。
在上到九年级上册《家乡美景》一棵时,课前我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地处农村边缘,远离公路、闹市(保证学生出行安全)。学校东、北侧是宽阔整齐的庄稼地,西、南两侧是农庄村舍。有着最淳朴的农家小院和独具特色的砖瓦结构房屋。时值金秋,成片成片的玉米地、向日葵,还有整齐排列的白杨树,一切显得是那样的五彩缤纷。 于是我将课堂搬到了室外,我留给学生的问题是:秋天的色彩是什么样的?你见到了哪些植物?他们的色彩和形状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来表现色彩?学生带着问题置身与这片熟悉的环境中呼吸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意识地认识秋天丰富的色彩,感受着大自然的色彩魅力,认真观察着各种不同植物的色彩与形状,并将喜欢的叶子和果实收集起来……在返回的路上,我又有意识地带着他们绕到学校西侧的农家小院转了转,并让学生观察房屋的建筑特点,农家小院里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红红的大枣、黄的梨挂满了树梢。同学们异常兴奋,一路欢呼雀跃。
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以秋天的颜色为题进行色彩风景画创作。我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水粉、水彩、国画、油画棒等)大胆的去表现,并教给学生一些涂色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同学们显然胸有成竹,有的使用水粉,水彩,有的使用油画棒创作出一副副色彩缤纷的风景画,达到了比我之前预想还要好的效果。我借机在学校举行了爱我家乡绘画展当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时,发出了声声赞叹原来我们生活的村庄如此美丽!进而在学生中广泛的受到了爱家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教育。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由此我认为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地理优势,教师有目的的选择室外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使创造美变的更为直接。
二、以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来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农村初中的美术课教学,不是培养学生当画家,而是着力于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我们加强了欣赏课教学,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对中外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如在欣赏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中所具有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特点时,笔者用来比喻人的美的体现,借以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崇高的审美观。画家借用清明这个充满活力的节候,着意表现京都繁华的景象。然而,在描绘内容与手法上却不是表现京都内张灯结彩、纸醉金迷、坐轿、骑马堕落享受的那种繁荣景象,而是把重点落在郊外忙碌着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以这个问题向学生说明什么是高尚的美,学生的评价是坐轿、骑马、衣冠楚楚之人具有外表美,而普通劳动之人的美是体现在勤劳朴实的心灵,他的美应该是属于高尚的美,坐轿、耀武扬威骑着马的人美在外表,内心却是空虚、丑恶的,是一种不值的赞扬的美,对于学生的评价,我首先给予充分肯定,这正是画家所要表现之处。以此设问,假如坐轿骑马之人是府中官员下民间探访百姓疾苦的,那么他是否具备美,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认为这种情况的话,坐轿、骑马、衣冠楚楚之人应同时具备了外在美和内在美。分析凡高的《向日葵》画家的经历、个性的疯狂不是研究的重点,学生的语言重在描述性、分析性上:小小的笔触、跳跃的色彩、扭动的线条、满副爆炸般的鲜黄、浓黄、金黄,在棕红色的烘托下像火焰般流淌出来,它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知道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作品的价值,很多作品不是纯客观的再现自然,而是主观精神的表现。
三、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灵活掌握教材内容。
在讲到七年级下册《体验印刷的快乐》一课时,这个课目是一个典型的版画技法训练课,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因此,这个课目必须通过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興趣浓厚地发现黑白木刻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课堂活动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木刻、掌握木刻版画技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课前需要准备的版画工具有:木刻刀、木板、油墨、宣纸等。这些必备 材料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到文化用品超市便可一次买全了,但对于比较闭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却是非常困难,于是我上网查阅了很多有关版画的资料,最后一种吹塑纸版画吸引了我。吹塑纸版画取材方便、简单易学。我觉得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具体制作过程简单易学:取一张吹塑纸,后用笔头粗的铅笔或圆珠笔在上面即兴刻画,把吹塑纸的软面划出槽沟来,以此做好底版,用滚筒均匀地滚上油墨,然后,再将白纸覆盖在上面,用手掌轻轻地、均匀地在白纸上按压。最后揭开白纸,一幅单色纸版画就完成了。学生学习兴致高,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圣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吹塑纸版画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花点心思,尝试去改变一些常规课堂的环节,创设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使其乐的环境,把学生孕育在健康、快乐和充满幻想的艺术天地,让他们受益其中。
四、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师要学会 用教科书,而不是简单地教教科书。
我们现在使用的鲁教版美术教科书,每章节的内容不衔接且繁杂,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研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条的教教科书。打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泥巴等材料雕塑小型的工艺美术品;用河卵石、树皮、树叶制作装饰画等;利用春秋季节,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人物和风景写生,引导学生欣赏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的自然美景。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审美能力,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硬件状况:课程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置简陋。
农村初中学校在中考升学的压力下,美术学科长期以来被当做附属学科,另外,美术老师配备不足,此外,学校美术教学设置落后,没有专用教室,教具老化,更新困难,教师几乎是空手起家,一本教材、几根粉笔打天下。
二、软件状况: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底子薄、兴趣不足。
首先,教师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初中美术课得不到重视,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参加的美术培训机会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师资等原因,学校内外美术课的相关教研也极少,这样就造成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慢,教学方法落后。其次,学生方面,农村初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加上农村家长的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支持和发挥,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完全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简单理解当中,这就给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从事农村美术教学多年,现将我在美术教学课堂中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再反思的几点尝试供大家探讨:
一、发挥农村学校的地理优势,挖掘周边环境资源,充实美术教学课堂。
在上到九年级上册《家乡美景》一棵时,课前我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地处农村边缘,远离公路、闹市(保证学生出行安全)。学校东、北侧是宽阔整齐的庄稼地,西、南两侧是农庄村舍。有着最淳朴的农家小院和独具特色的砖瓦结构房屋。时值金秋,成片成片的玉米地、向日葵,还有整齐排列的白杨树,一切显得是那样的五彩缤纷。 于是我将课堂搬到了室外,我留给学生的问题是:秋天的色彩是什么样的?你见到了哪些植物?他们的色彩和形状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来表现色彩?学生带着问题置身与这片熟悉的环境中呼吸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意识地认识秋天丰富的色彩,感受着大自然的色彩魅力,认真观察着各种不同植物的色彩与形状,并将喜欢的叶子和果实收集起来……在返回的路上,我又有意识地带着他们绕到学校西侧的农家小院转了转,并让学生观察房屋的建筑特点,农家小院里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红红的大枣、黄的梨挂满了树梢。同学们异常兴奋,一路欢呼雀跃。
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以秋天的颜色为题进行色彩风景画创作。我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水粉、水彩、国画、油画棒等)大胆的去表现,并教给学生一些涂色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同学们显然胸有成竹,有的使用水粉,水彩,有的使用油画棒创作出一副副色彩缤纷的风景画,达到了比我之前预想还要好的效果。我借机在学校举行了爱我家乡绘画展当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时,发出了声声赞叹原来我们生活的村庄如此美丽!进而在学生中广泛的受到了爱家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教育。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由此我认为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地理优势,教师有目的的选择室外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使创造美变的更为直接。
二、以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来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农村初中的美术课教学,不是培养学生当画家,而是着力于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我们加强了欣赏课教学,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对中外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如在欣赏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中所具有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特点时,笔者用来比喻人的美的体现,借以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崇高的审美观。画家借用清明这个充满活力的节候,着意表现京都繁华的景象。然而,在描绘内容与手法上却不是表现京都内张灯结彩、纸醉金迷、坐轿、骑马堕落享受的那种繁荣景象,而是把重点落在郊外忙碌着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以这个问题向学生说明什么是高尚的美,学生的评价是坐轿、骑马、衣冠楚楚之人具有外表美,而普通劳动之人的美是体现在勤劳朴实的心灵,他的美应该是属于高尚的美,坐轿、耀武扬威骑着马的人美在外表,内心却是空虚、丑恶的,是一种不值的赞扬的美,对于学生的评价,我首先给予充分肯定,这正是画家所要表现之处。以此设问,假如坐轿骑马之人是府中官员下民间探访百姓疾苦的,那么他是否具备美,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认为这种情况的话,坐轿、骑马、衣冠楚楚之人应同时具备了外在美和内在美。分析凡高的《向日葵》画家的经历、个性的疯狂不是研究的重点,学生的语言重在描述性、分析性上:小小的笔触、跳跃的色彩、扭动的线条、满副爆炸般的鲜黄、浓黄、金黄,在棕红色的烘托下像火焰般流淌出来,它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知道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作品的价值,很多作品不是纯客观的再现自然,而是主观精神的表现。
三、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灵活掌握教材内容。
在讲到七年级下册《体验印刷的快乐》一课时,这个课目是一个典型的版画技法训练课,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因此,这个课目必须通过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興趣浓厚地发现黑白木刻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课堂活动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木刻、掌握木刻版画技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课前需要准备的版画工具有:木刻刀、木板、油墨、宣纸等。这些必备 材料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到文化用品超市便可一次买全了,但对于比较闭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却是非常困难,于是我上网查阅了很多有关版画的资料,最后一种吹塑纸版画吸引了我。吹塑纸版画取材方便、简单易学。我觉得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具体制作过程简单易学:取一张吹塑纸,后用笔头粗的铅笔或圆珠笔在上面即兴刻画,把吹塑纸的软面划出槽沟来,以此做好底版,用滚筒均匀地滚上油墨,然后,再将白纸覆盖在上面,用手掌轻轻地、均匀地在白纸上按压。最后揭开白纸,一幅单色纸版画就完成了。学生学习兴致高,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圣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吹塑纸版画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花点心思,尝试去改变一些常规课堂的环节,创设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使其乐的环境,把学生孕育在健康、快乐和充满幻想的艺术天地,让他们受益其中。
四、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师要学会 用教科书,而不是简单地教教科书。
我们现在使用的鲁教版美术教科书,每章节的内容不衔接且繁杂,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研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条的教教科书。打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泥巴等材料雕塑小型的工艺美术品;用河卵石、树皮、树叶制作装饰画等;利用春秋季节,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人物和风景写生,引导学生欣赏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的自然美景。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审美能力,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