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追求实效性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功能。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教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课本剧教学难以开展。目前,我国课本剧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指导不同学校不同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因此,能在小学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母语语言的魅力,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本剧编演不能程序化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做秀,要根据实际,课本剧的教学元素与教学目标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一、教学前导入课本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三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排演课本剧,用来导入新课。表演后教师趁机提出问题:“森林里的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吓得撒腿就跑?”学生通过表演,才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狐假虎威的含义,比教师系统的讲解半天更有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以课文《酸的和甜的》编演课本剧:
(以讲台为舞台,狐狸与松鼠出场)
狐狸在葡萄树下转来转去,还跳起来,想摘葡萄吃。可是,一颗葡萄也没摘到。
狐狸: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说完失望地走了,边走边回头看葡萄)
(兔子出场,走到葡萄树下)
松鼠:(对兔子说)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很酸。
(兔子同意地点点头)
猴子蹦蹦跳跳地跑来,望着树上的葡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禁地吞口水,上蹿下跳,终于摘到一窜葡萄,迫不及待递到口里,想要吃。
兔子、松鼠:(齐喊)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猴子:(对兔子说)你吃过吗?
兔子:(摇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猴子:(转过头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边说边抓耳挠腮)
松鼠:(摇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猴子先尝了一口葡萄,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兔子、松鼠惊讶地望着小猴子。
小组成员将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演进行体验探究。表演的同学兴趣盎然,演得活灵活现;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学生通过表演与观看表演体验角色的个性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课中安插课本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教学中,课文为突出文中的小毛对雷锋给自己补裤子的感激之情,用“一把抓住了雷锋的手”激动的说出了“又是班长”这句话,然后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在教学时先安排学生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深刻的了解,然后安插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在那样的情况下有人给自己补裤子是多么的幸运呀!通过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并配合自己的脸部表情把当时的场景逼真的展示出来,对缺乏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去理解“什么是感激”提供了现实场景,弥补了文字在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缺点。《狐狸与乌鸦》一文中狡猾的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那块肉时,是怎样进行骗取的?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上台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加以展示,把狐狸那种油腔滑调的语调和乌鸦得到狐狸赞美时得意的表情展示出来,学生从直观上就可以理解课文中的乌鸦为什么会被骗以及狡猾的狐狸中的“狡猾”二字的由来。
三、用课本剧总结全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四年级上册的《平分生命》教学中,学生通过表演贝贝抽血前的犹豫、抽血时的微笑、抽血后的恐惧以及医生说他还能活一百岁后的高兴的三个过程,将全文贯穿起来,并深刻地体验到角色的思想感情。教师趁机问:“从表演中,我们体会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体验角色,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纷纷回答:“从贝贝感情变化中,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学生领悟到其中深刻的情感。
四、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
课本剧中凸显的心理因素、美的因素、艺术因素等决定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排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课本剧取材多为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后,又具有了较强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时在无形中灌输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无疑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可以变课堂为舞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做人”与“成才”打下坚实的育人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44.
[2]周志军,吴小平.浅谈对课本剧的几点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3,(3):56.
[3]杨易.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56-57.
[4]徐霜叶.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文课本剧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6,(9):26-27.
[5]郭超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语文教学,2007,(9):55.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教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课本剧教学难以开展。目前,我国课本剧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指导不同学校不同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因此,能在小学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母语语言的魅力,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本剧编演不能程序化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做秀,要根据实际,课本剧的教学元素与教学目标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一、教学前导入课本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三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排演课本剧,用来导入新课。表演后教师趁机提出问题:“森林里的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吓得撒腿就跑?”学生通过表演,才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狐假虎威的含义,比教师系统的讲解半天更有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以课文《酸的和甜的》编演课本剧:
(以讲台为舞台,狐狸与松鼠出场)
狐狸在葡萄树下转来转去,还跳起来,想摘葡萄吃。可是,一颗葡萄也没摘到。
狐狸: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说完失望地走了,边走边回头看葡萄)
(兔子出场,走到葡萄树下)
松鼠:(对兔子说)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很酸。
(兔子同意地点点头)
猴子蹦蹦跳跳地跑来,望着树上的葡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禁地吞口水,上蹿下跳,终于摘到一窜葡萄,迫不及待递到口里,想要吃。
兔子、松鼠:(齐喊)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猴子:(对兔子说)你吃过吗?
兔子:(摇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猴子:(转过头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边说边抓耳挠腮)
松鼠:(摇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猴子先尝了一口葡萄,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兔子、松鼠惊讶地望着小猴子。
小组成员将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演进行体验探究。表演的同学兴趣盎然,演得活灵活现;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学生通过表演与观看表演体验角色的个性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课中安插课本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教学中,课文为突出文中的小毛对雷锋给自己补裤子的感激之情,用“一把抓住了雷锋的手”激动的说出了“又是班长”这句话,然后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在教学时先安排学生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深刻的了解,然后安插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在那样的情况下有人给自己补裤子是多么的幸运呀!通过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并配合自己的脸部表情把当时的场景逼真的展示出来,对缺乏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去理解“什么是感激”提供了现实场景,弥补了文字在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缺点。《狐狸与乌鸦》一文中狡猾的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那块肉时,是怎样进行骗取的?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上台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加以展示,把狐狸那种油腔滑调的语调和乌鸦得到狐狸赞美时得意的表情展示出来,学生从直观上就可以理解课文中的乌鸦为什么会被骗以及狡猾的狐狸中的“狡猾”二字的由来。
三、用课本剧总结全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四年级上册的《平分生命》教学中,学生通过表演贝贝抽血前的犹豫、抽血时的微笑、抽血后的恐惧以及医生说他还能活一百岁后的高兴的三个过程,将全文贯穿起来,并深刻地体验到角色的思想感情。教师趁机问:“从表演中,我们体会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体验角色,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纷纷回答:“从贝贝感情变化中,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学生领悟到其中深刻的情感。
四、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
课本剧中凸显的心理因素、美的因素、艺术因素等决定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排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课本剧取材多为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后,又具有了较强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时在无形中灌输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无疑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可以变课堂为舞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做人”与“成才”打下坚实的育人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44.
[2]周志军,吴小平.浅谈对课本剧的几点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3,(3):56.
[3]杨易.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56-57.
[4]徐霜叶.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文课本剧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6,(9):26-27.
[5]郭超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语文教学,2007,(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