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灵魂深处的缺失与孤独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1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小说叙事大致分为三类: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零视角是上帝视角,不仅知晓不同地方同时发生的事情,还可以透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内视角则只能站在某一小说人物的立场去感知、观察和体验。《偷影子的人》这部小说,作者马克.李维运用奇幻想象购置情节,巧妙地运用内视角叙事,呈现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灵魂深处的缺失与孤独。
  关键词:叙事学,内视角,洞见,缺失,孤独
  一.叙事的聚焦
  马克.李维,1961年10月16日生于法国,连续十一年蝉联法国《费加罗报》遴选之“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我最喜欢的是他的第十一部小说《偷影子的人》。我尝试用叙事学的“内视角”理论来解读该小说。
  1.聚焦分类
  小说的叙事“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或感知故事的角度,大致分为: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在零视角叙事中,叙述者几乎是 “上帝视角”,不仅知道不同地区同时发生的事,而且能透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在内视角叙事中,叙述者是从某一小说人物的视角来感知。而这个被选为视角、心理和精神感受的核心人物即为“叙述焦点”。
  在外视角叙事中,叙述者的感知仅停留在外部世界,不能渗透到人物的内心,否则即为零视角叙事了;且叙述焦点并非小说中某确定人物,否则即为内视角叙事了。
  2. 内视角阅读
  《偷影子的人》的叙事是内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该小说的主人公及居住城市均为匿名。这恰好是作者最巧妙的构思,每位读者均可进入主人公的视角去感知,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二.洞见灵魂深处的缺失与孤独
  马克。李维的小说常带一丝科幻色彩,作者善用奇异想象来构建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偷影子的人》这部作品中,小主人公无意识间发现自己有个特异功能——能偷走他人的影子,并与其对话。他能透过这个特异功能进入他人的视角,了解他们的视野,洞悉他人的内心。
  1.父爱的缺失
  在该故事中,主人公的父亲因外遇而离家。小主人公从内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了父亲的离开:
  我立刻乖乖听话上楼,爬到最后一级时,我转身,爸爸手里拎着一个小行李箱,对我做了一个再见的手势,大门就在他的背后关上了。从此,爸爸从我的童年消失。
  ……
  有一次,妈妈说爸爸会在周六来接我,我们可以共度一整天。我为此感到高兴……可是,
  爸爸没来……我把衣服换下,把领带放回衣柜,希望自己接下來的几个月不要长得太快,这样的话,爸爸来接我时,我的漂亮衣服还是可以穿得上。
  父亲的离开让他的世界缺失了父亲的陪伴。第一人称的叙述,表达了孩子幼小心灵对父爱的渴望,对父亲的思念,催人泪下。
  2.伴侣之爱的缺失
  小主人公虽然年纪小,却能洞察妈妈在失去伴侣之后的孤独。
  ……
  我和妈妈共度了周末,假装没有察觉她的忧伤。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偶尔会长长地叹息,然后立刻泪水盈眶,但她都会转过身去,不让我看到她的眼泪。
  午后,我们一起去超市,我长久以来发现了一件事:只要妈妈心情不好,我们就会去买菜。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包麦片、几把青菜或几盒鸡蛋能对心灵有疗愈的作用……
  作者从孩子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妈妈在失去丈夫之后的孤独和忧伤。
  3.家庭温暖的缺失
  在无意间,小主人公带走了校园小霸王马格的影子。在与马格影子的交流中,小主人公发现马格的影子也讨厌马格。马格遭人讨厌,甚至遭自身影子反感,其实他的内里充满了苦毒。
  在当天夜里,小主人公做了个奇异的梦,梦到和爸爸去打猎。即使他不喜欢打猎,却很高兴和爸爸在一起。根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梦是人的愿望在想象中的达成。这个梦再次从潜意识层面表达了小主人公对父亲的思念。
  梦境常是荒诞不经的,在梦境的后半段,小主人公才发现那个爸爸其实不是他的爸爸,竟是马格的爸爸。狩猎结束后,他们回到马格的家,在晚餐桌上,马格的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他们完全不在乎孩子有没有写功课。透过这段梦境,其实也是透过马格的心理视角,他洞见了马格家庭的冷漠。正因为家庭温暖的缺失才让他的内心充满负能量、甚至是愤怒,表现为行为上的霸道和蛮横。
  小主人公进入了马格的视角,通过马格的内视角揭示他生活中爱与温暖的缺失,揭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苦毒。
  4.母爱的缺失
  伊万,学校的门卫,比小主人公大了三十多岁,却成了他的忘年交。在一次校园火灾中,伊万的影子告诉小主人公伊万还在工具间,这样伊万才得以获救。伊万告诉小主人公他妈妈给他写的信,被火烧毁了,那是他的至宝,因为他妈妈在信中说“她爱他”。
  后来,伊万的影子告诉小主人公,伊万的妈妈在生他时过世了。他妈妈根本没有给他写过信,大火烧掉的是他给妈妈写的信。越是缺乏什么,越是缺失假装有什么,甚至炫耀有什么。伊万,一位壮汉子的内心其实也是渴望母爱的!
  5. 其他内心的缺失
  小说中其他人物都各有孤独与缺失。吕克,儿时的梦想是长大当医生。迫于家境,父母期望他能继承家里的面包店,他处于体谅父母,就顺从父母的安排。他内心缺失了追求梦想勇气。
  邻居老太太,身体不好却独自生活。自己辛苦养育成人的儿女们相互推卸照顾老人的责任。她内心充满孤独,缺失了子女之爱。
  克雷尔,小主人公的初恋,甚至从小缺失了听觉,缺失了常人的童年欢乐。她的世界是寂静、寂寥的。
  三.内视角的巧妙运用
  在该小说中,作者运用奇异想象,赋予主人公带走他人影子并与之交流的的超能力。“影子”的含义已超越了物理学上“光线不能透过物体所产生的阴影”的概念,而具有人物的道德和心理的形象。小主人公透过和他人影子的交流从而进入他人视角来进行叙述。本来是“零视角”才能透视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运用这个巧妙的情节设置,用“内视角”来向读者呈现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洞察不同人物内心和孤独和缺失。运用内视角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语言清新自然,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申丹, 王亚丽,《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梦娜:找回自我的“影子”—解读《偷影子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J],文教资源,2021年03期
  4.李雨然:从《偷影子的人》到21世纪治愈系文学潮流[J],智富时代,2018年12期
  作者信息;作者:吴金娉,法语语言文学硕士,西南民族大学外语语言文学院讲师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
其他文献
摘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往往是莫里森作品的线索之一。在其著名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社区和家庭作为群体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在佩科拉的悲剧人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种族主义的压迫下,佩科拉所在的黑人社区不仅没有做到团结互助,反而成为白人文化势力的共谋,加之伤残家庭的冷落与伤害,最终导致了佩科拉在自我憎恨中走向毁灭。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群体;黑人社区;家庭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期刊
摘要: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是一部盛唐诗歌选本,此选本不仅收录了24位诗人的作品二百余首,还标举佳篇名目和摘引佳句来分析诗人们的创作风格并进行评论,其中颇多精到的见解。他指出唐开元十五年以后,“声律风骨始备”“既多兴象,复备风骨”。殷璠开启了以“兴象”论诗的开端,唐及以后的明清之际更有文人提出“兴在象外”“兴象风神”“兴象玲珑”等评价诗歌的标准。“兴象”成为后人评价盛唐诗歌审美特质的理论范畴,是重要
期刊
摘要:祠堂是中华文明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家族制度的重要载体,也是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象征符码。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命运走向与祠堂密切相关。一方面,祠堂是审判禁锢田小娥的道德高地,她痛恨祠堂的规矩,祠堂宣判了她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她又极力渴望祠堂对于自身的认同,渴望被白鹿村的祠堂所接纳和认可,成为其中名正言顺的一员。对于祠堂,田小娥可谓爱恨交织,既想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文主义思想为视角,重新探讨了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旋努达美传》中所体现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政治观、女权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旋努达美;人文;依翁玛  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于西方,其内容在时代更新和历史演变中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探讨的核心始终都是关于“人”的问题。大致可概括为:歌颂人的尊严和价值;表现人的聪明才智,发挥人的创造潜质;宣扬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主张人性向善;重视人的思想;
期刊
摘要:关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探究,现有论文多数围绕几个典型人物如马内特医生、露西、卡顿等去溯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爱与牺牲”的人道主义体现。事实上狄更斯对《双城记》中各类群众形象的刻画描写同样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由此揭示《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局限性。  关键词:人道主义局限性;群众形象;态度转变;《双城记》  在1855年的一封信中,狄更斯指出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18世纪末的法国非常相
期刊
摘要:由于受到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影响,商业类型电影逐渐成为大势所趋。《战狼2》由吴京执导并主演,影片主人公冷锋凌厉的拳脚间所体现出的强烈责任感、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情结,以及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属于中国的超级英雄形象。影片通过叙述冷锋在非洲独自营救中非同胞的故事,弘扬了主旋律,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民族成就感。影片不仅获得了五十三亿的高票房,其对主旋律的弘扬,淋漓尽致细致现实的人物刻画,和精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诗人舒婷所作诗歌《致橡树》的艺术手法、文学价值、思想内容、社会意义等内容论证了《致橡树》之所以被认为是经典诗歌的原因。  关键词:舒婷;爱情;女权;经典  《致橡树》是中国当代诗人舒婷在1977年创作的诗歌,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爱情或者喜欢的人是一件大胆的事,而在1975年,作者的一位福建的男性朋友在与她散步时谈论起女性的各种不足,向她表达了男性眼
期刊
“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也曾是个花季少女。”影片《你好,李焕英》以充斥着蓬勃朝气的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为依托,为我们讲述了鬼马女生贾晓玲在母亲李焕英意外车祸命垂一线之际,主动穿越回到李焕英的年轻时代,努力弥补并试图改写历史但最终因母亲的“反向穿越”劳而无功的故事。一如开心麻花例往的系列影片,他们的电影总是能以诙谐幽默的视角呈现出一段“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悲喜剧境
期刊
摘要:李劼人和他的《死水微澜》,作为巴蜀乡土小说的领军者,一直都处在暗淡和被忽视之中。《死水微澜》对于“前现代”社会生活那种抛开现代性叙事规则的书写,在成都的民间社会中,构建了一个无信仰和无道德的“异教世界”,由于抛开了挖掘人性和宣喻历史的使命,使其更有了一种纯粹的艺术性。  关键词:李劼人;死水微澜;异教世界  许多文史教科书提到《死水微澜》,一般都说反映义和团运动前后四川社会“袍哥”和“教民”
期刊
摘要:在目前的学前和小学绘本教学中,绘本教学的课堂环节由各类丰富的阅读讨论和创编活动组成,但各环节构成的认知关系缺乏理论依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绘本教学的目标和评价缺乏学理性的认识。从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目前绘本教学的现状,可以为我们提出绘本教学更有效的认知策略。  关键词:绘本教学;目标;评价;安德森认知目标  近年来,绘本教学在学前教育机构和中小学被广泛开设和推广。在一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