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青少年学生中却有一部分人对学习不感兴趣,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厌学问题日渐严重,社会工作者在这面对这一问题时,可以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对青少年厌学问题进行矫正。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与介入,对青少年厌学问题进行深刻解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矫治对策,以期缓解厌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问题;个案介入
一、研究背景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青少年成长学习压力逐渐增强,心理障碍問题也随之反映,厌学是其中之一,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学习适应不良,主要会从情绪、行为、生理方面表现出来。厌学通常会与课堂反映、考试成绩、学校表现等紧密相连,包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走神、发呆;社会性缩减,和同学交往减少,抵触跟老师的交流,注意游离于班级群体之外;有一部分青少年一上课就头疼,考试之前肚子痛、心悸等,但到医院检查却没有问题;同时会伴随出现违反社会规范和准则的行为,不遵守校规校纪,逃学、打架斗殴、或网恋、沉溺于网络游戏;更有一些青少年表现出一些心理精神疾病,抑郁自闭,甚至轻生自杀。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有关青少年的问题都被社会密切关注着,但由于缺少专业矫正方法,导致该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生、家长及教师。青少年的厌学问题不是仅靠自身的改变就能够解决的,在这一问题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社会因素都至关重要,在调整青少年自身的态度以外。还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为青少年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厌学问题,帮助青少年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规划美好的未来。
厌学问题是一个不可避免且长期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对厌学问题的研究都集中于单方面因素的考虑,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对青少年厌学问题进行个案介入,矫正其厌学问题,以丰富和充实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厌学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案例分析
小张,男,16岁,初三,从初二开始成绩直线下降,产生厌学情绪,上课不听讲,对老师和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置之不理,还因为学习与父亲有过肢体冲突。在充分了解小张的基本情况后,个案工作者与小张达成协议,明确双方目标与义务,建立了基本的个案矫正关系。
在个案工作者与小案主及其父母沟通了解后,发现小张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父母在案主初二时离婚,父母关系的破碎直接影响到了案主的学习和生活。其次是父亲一直奉行棍棒教育,只要案主成绩下滑,其父就会不问原因对其狠打,案主憎恨父亲的作为,产生强烈的怨恨与拒绝,自我封闭,扭曲了心灵,产生了严重的厌学表现。接着是案主性格比较孤僻,很内向,父母都是农民工,在学校没有朋友、老师可以倾诉,于是自暴自弃,厌学问题严重。最后是案主把成绩下滑的归结为自己不聪明,继而自己更加没有信心,不愿学习。
三、个案介入对策
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案主的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造成他厌学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认为要通过学校、老师、家长以及案主的共同配合来保证介入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对于案主将自己成绩下滑归因于自身智力的情况,社工要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概念,通过多方面的训练让案主意识到是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放出出了问题,而不是其他原因,认真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让他体会到自己可以控制学习成效的,从而对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充满期待。
(二)减少或消除案主的敏感、自卑孤僻情绪
针对案主父亲的棍棒教育,个案工作者要帮助家长认清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明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的基础,禁止棍棒教育。运用家庭介入模式,进入并融入家庭,帮助家长主动的有目的的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创建、引起并处理沟通,促进家长与案主之间的互动,引导家庭成员改变交往方式,创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调节情感,转变厌学态度。
(三)联结资源,倡议学校给予案主一定的照顾
案主一方面要了解案主的具体需要,另一方面要清楚通过何种途径联结资源,并且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运用社会工作者的的权利,积极倡议学校多多关注案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外部调试心理问题转向内部即自我调试心里,健全案主的人格发展。
四、总结
厌学问题是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社会工作者在积极寻找厌学问题的干预技术和方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个案介入,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侧重的进行干预,才能保证个案矫正的效果,最终达到帮助案主解决厌学问题、转变厌学态度的目的。
社会工提倡“助人自助”,在进行个案问题处理时,我们以发展的视角、专业的助人方法,在青少年厌学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发挥着更多的社会政治责任,更强调运用社会资源,强调人性的关怀,注重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心理成因。同时,社工自身通过接触案主,收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总结评估等,有助于提升社工的专业经验,增长社工准确定位厌学青少年的需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掌握主动,链接各方有效资源,可以增强社工进行个案矫正的信心,提升个案服务的质量,以期缓解厌学问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问题;个案介入
一、研究背景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青少年成长学习压力逐渐增强,心理障碍問题也随之反映,厌学是其中之一,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学习适应不良,主要会从情绪、行为、生理方面表现出来。厌学通常会与课堂反映、考试成绩、学校表现等紧密相连,包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走神、发呆;社会性缩减,和同学交往减少,抵触跟老师的交流,注意游离于班级群体之外;有一部分青少年一上课就头疼,考试之前肚子痛、心悸等,但到医院检查却没有问题;同时会伴随出现违反社会规范和准则的行为,不遵守校规校纪,逃学、打架斗殴、或网恋、沉溺于网络游戏;更有一些青少年表现出一些心理精神疾病,抑郁自闭,甚至轻生自杀。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有关青少年的问题都被社会密切关注着,但由于缺少专业矫正方法,导致该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生、家长及教师。青少年的厌学问题不是仅靠自身的改变就能够解决的,在这一问题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社会因素都至关重要,在调整青少年自身的态度以外。还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为青少年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厌学问题,帮助青少年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规划美好的未来。
厌学问题是一个不可避免且长期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对厌学问题的研究都集中于单方面因素的考虑,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对青少年厌学问题进行个案介入,矫正其厌学问题,以丰富和充实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厌学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案例分析
小张,男,16岁,初三,从初二开始成绩直线下降,产生厌学情绪,上课不听讲,对老师和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置之不理,还因为学习与父亲有过肢体冲突。在充分了解小张的基本情况后,个案工作者与小张达成协议,明确双方目标与义务,建立了基本的个案矫正关系。
在个案工作者与小案主及其父母沟通了解后,发现小张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父母在案主初二时离婚,父母关系的破碎直接影响到了案主的学习和生活。其次是父亲一直奉行棍棒教育,只要案主成绩下滑,其父就会不问原因对其狠打,案主憎恨父亲的作为,产生强烈的怨恨与拒绝,自我封闭,扭曲了心灵,产生了严重的厌学表现。接着是案主性格比较孤僻,很内向,父母都是农民工,在学校没有朋友、老师可以倾诉,于是自暴自弃,厌学问题严重。最后是案主把成绩下滑的归结为自己不聪明,继而自己更加没有信心,不愿学习。
三、个案介入对策
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案主的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造成他厌学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认为要通过学校、老师、家长以及案主的共同配合来保证介入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对于案主将自己成绩下滑归因于自身智力的情况,社工要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概念,通过多方面的训练让案主意识到是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放出出了问题,而不是其他原因,认真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让他体会到自己可以控制学习成效的,从而对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充满期待。
(二)减少或消除案主的敏感、自卑孤僻情绪
针对案主父亲的棍棒教育,个案工作者要帮助家长认清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明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的基础,禁止棍棒教育。运用家庭介入模式,进入并融入家庭,帮助家长主动的有目的的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创建、引起并处理沟通,促进家长与案主之间的互动,引导家庭成员改变交往方式,创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调节情感,转变厌学态度。
(三)联结资源,倡议学校给予案主一定的照顾
案主一方面要了解案主的具体需要,另一方面要清楚通过何种途径联结资源,并且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运用社会工作者的的权利,积极倡议学校多多关注案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外部调试心理问题转向内部即自我调试心里,健全案主的人格发展。
四、总结
厌学问题是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社会工作者在积极寻找厌学问题的干预技术和方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个案介入,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侧重的进行干预,才能保证个案矫正的效果,最终达到帮助案主解决厌学问题、转变厌学态度的目的。
社会工提倡“助人自助”,在进行个案问题处理时,我们以发展的视角、专业的助人方法,在青少年厌学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发挥着更多的社会政治责任,更强调运用社会资源,强调人性的关怀,注重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心理成因。同时,社工自身通过接触案主,收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总结评估等,有助于提升社工的专业经验,增长社工准确定位厌学青少年的需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掌握主动,链接各方有效资源,可以增强社工进行个案矫正的信心,提升个案服务的质量,以期缓解厌学问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