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得 思得 值得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Mete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思得这个名字,是父亲请一位老先生取的。先生说《论语》里写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思得二字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再想,我觉得能与物理结缘,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大学毕业分配,我和其他5个同学一同被分配到二机部,当时我们连二机部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干部科的人带我们三个毕业生去邓稼先先生办公室报到,刚开始邓先生只让我们读《超声速流和冲击波》,什么都不让干,有些同学开始闹情绪了。后来邓先生把我们几个找来谈话,说是我们国家要搞原子弹事业,但让我们一定要保密,谁都不能说。当时听了后,心里特别高兴,也感到骄傲。
  原子弹事业最初起步的那段日子,条件确实艰苦,但大家精神头十足。因为大家知道原子弹事业对国家的意义。
  对我而言,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二机部,在九院能有机会与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程开甲、邓稼先、陈能宽、于敏、周光召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技精英一起工作,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与这些大家在一起工作,我最能感受到的氛围便是学术民主。
  对我们来讲,研制原子弹的事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苏联专家曾给部、局领导进行科普,讲解什么是原子弹,讲过一个原子弹教学模型。我们要设计自己的原子弹不能照抄,但为了掌握设计技术,最开始只能从研究这一教学模型入手,然后自己建立物理方程,寻找合适的物理参数和计算方法动手计算。我记得原子弹内爆过程一共算了9次。刚开始,我们总是怀疑自己算错了,不知有什么重要因素没有认识到。但算了9次后结果基本一致,才确认计算过程并没有错。那时候计算机是手摇式的,整个内爆过程算完一次需要2~4周。当时我们24小时3班倒,9次算下来共用了半年多时间。到后来,周光召从国外回来参加我所工作,他很厉害,对手摇式计算机也熟悉,他亲自演算一遍,发现我们计算的结果没有错,那就要怀疑苏联专家的那个结果是错的。周光召从热力学最大功原理出发,证明确实是苏联的数据不对。困扰我们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这件事情树立了大家的信心,开始觉得我们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原子弹搞出来的。
  1962年,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已接近完成,所里成立一个专门小组负责联系实验,我被任命为组长,由邓稼先和周光召亲自指导。为了让我们理论上有充分的武装,老邓和光召分别给我们组吃“小灶”,每星期给我们讲两、三次课。周光召讲课从不用讲稿,信手写来,由近及远,一气呵成,令我赞叹不已。
  1963年开始,小组要去青海的实验基地,临别前周光召叮嘱我:“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不仅要重视理论,而且一定要重视实验;理论和实验结果一致当然值得高兴;但有作为的科学家特别要抓住理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地方,因为从这种地方会发现理论或实验的不足,有可能产生新的突破。”周光召的话,我牢记在心,也使我受益匪浅。
  从1963年起,将近4年多的时间我们都在实验基地工作,使我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实验和生产现场,了解到许多第一手资料,接触到很多实验科学家、工艺专家和生产人员,听到他们对理论方案的各种意见。我们在一起还常常共同设计实验,有时我们还有机会亲自动手安装和计量实验装置。这些经历对于大家丰富和完善原子弹的公差设计和聚焦理论方面有很大帮助,也对后来克服由于武器小型化带来某一关键技术上出现的困难破解起了重要作用。
  在此后工作中,每当实验结果出现与理论不一致的地方,我既不沮丧也绝不轻易放过,既思考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毛病,也仔细推敲实验数据的真伪和精度,努力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不仅要求这些原因能解释当前的问题,而且还要与以前的结果相统一。每当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的疑团,越来越多的现象为我们所探明和理解,心中那特别的兴奋和喜悦难以言表。
  毛主席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一个东西。没有那么一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那个东西。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我觉得我们国家核武器的研制成功,不仅捍卫了国家的安全,确立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强国地位,还带动和确立了许多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学科骨干。现在我们一方面要继续维护我国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同时还需要不断地科学发展核电,推动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觉得自己能为我国国防事业做一点事情,尽一份力,这一生不仅无怨无悔,而且是非常值得和引以为豪的。
其他文献
2005年荣获国防科工委小鹰500飞机研制一等功,中航工业通飞2010年度“明星员工”;海鸥300轻型水陆两栖飞机首飞一等功,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他就是中国通用飞机试飞第一人,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通飞华北公司)资历最深的飞行员、总飞行师、首席试飞员——孔翔。  矢志不渝,终生逐梦向蓝天  1950年出生于山东兖州的孔翔已年逾花甲,却依旧冲锋在新机
期刊
9月3日,北京,晴空万里。  盛大的纪念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场面气势恢宏,500余台地面装备组成了阵容顶级、实力超凡的“武器方阵”,这些国产现役主战装备,80%以上是首次亮相,且所有装备均为“中国制造”,这是中国军工王牌的集体亮剑。预警机、轰炸机、歼击机等183架战机和70架直升机低空飞过天安门广场,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彰显出我国
期刊
三军列阵,气吞山河;金戈铁马,神剑昂首;东风浩荡,战鹰啸空;国之重器,护卫中华。公元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盛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中国武装力量及其装备建设最新成果时,人们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世界新军事变革中排山倒海般的“中国浪潮”扑面而来。  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雷霆万钧、气势
期刊
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二战的亚洲主战场和欧洲主战场,中俄双方也坚定地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二〇一五年五月九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仪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中国阅兵,普京总统受邀出席,还带来了俄罗斯的方队。
期刊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党领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一贯的指导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率的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期刊
近年来,中国核建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加强管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作为我同核工业事业的重要继承者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同核建始终牢记使命,扎实履行保军责任,始终把确保同防工程、军工工程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在国家“积极推进核电建
期刊
记者:从“军民两用”到“军民结合”再到“军民融合”,在新中国66年的岁月里,军和民互相依靠发展一脉相承,虽然说法在变,但其发展的本质思路未变,这种“变”与“不变”分别体现了什么?  许毅达:我国军民融合事业的发展,是由国家战略导向和国防科技资源管理的不同方式共同推进的,从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心任务和运行特征。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军民两用”的概念,并在国防同业战线实行“平站结合、军
期刊
2003年12月8日,怀着打造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实体的愿景,中国航空生命安全系统的一所二厂(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原汉江机械厂和原宏伟机械厂)重组整合,在湖北襄阳挂牌成立了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宇”),经过了整合之初的文化融合、“和谐航宇”的营造到如今“幸福航宇”的建设,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工作场所,总能感觉到一种职工以企业为家的幸福感在流动,这是一家充满活
期刊
《逐梦之旅》讲述的是以同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电科人奋力推动中国防空雷达从地面向空中飞跃的伟大历程。全书主题鲜明,情节生动,史料翔实,穿插着多重线索,每个人视角不同感受也不一样。面对这样一位完全在军工电子系统成长起来的国宝级人物,对照王院士自己总结的三个“10年”奋斗历程,对照中国电科集团公司对领导干部“七好五强”的要求,或许很多人都会有种强烈感觉,即在折服于其高山仰止的科学成就
期刊
2015年5月传米喜讯,北重集团特殊钢分公司102车间锻压三班荣获了全同级的“青年文明号”称号。  一直以来锻压三班的员工都有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他们总是和自己较真,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2014年以来,北重集团特殊钏分公司全面推广“七位一体”,在刚刚接触到精益管理、TPM、EPR、点检等专业名词时,锻压三班的青T们也曾迷茫,但他们凭借着自己和自己较真的韧性,很快掌握了精细化管理、精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