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朱子语类》:“讲论自是讲论。须是将来亲自体验……”阐明了体验之于学习的重要性。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已经成为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一大亮点。《数学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喜悦。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将对他们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常常选用人类数学发展的典型案例或素材去重现数学知识的氛围。用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简单地进入并在无意识的情景中捕捉信息矛盾,不由自主地进入探索思考状态。
例如:前不久。有幸聆听到贲友林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数字与信息”一课。贲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加工。先精选了一组数字:1-10-110-011有序呈现,让学生看“数字”进行联想。唤醒了学生对生活中“数”的已知经验。由运动员的编码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13亿人的号码一一身份证号码的研究。而之所以改为以“身份证”为例题。也是因为生活中用到的地方多,学完好处多,它所传达的信息多。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很好的生活素材不仅能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自主学习状态,而且可以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地去多角度地思索,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实践中,我建构了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教学效率=学生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理想的教学过程。教师应鼓励儿童在探究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让学生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
如学完了“圆柱的体积”,出示:一个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求圆柱的体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一次自主探究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就很容易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问题不仅解决了,而且非常有创意!这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知识的形成基础上的灵活处理。
因此。教师应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的意图,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并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获得”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因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会忘。看能记住。做才理解。“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操作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让儿童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学会用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时,让学生用自制的规定长度的小棒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同学一语中的:“只要看较短的两条边的和是否大于较长边就能很快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多好的发现呀!课堂教学会在学生的体验中而效果显著。
动手实践易于增进兴趣、建立表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95-98,有的学生算成了:195-98=195-100-2=95-2=93。究其原因。恐怕是教授规律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这时“模拟购物”引发的“诱情入境”就发挥了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比如:东东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去98元。问:东东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东东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 2)元。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环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能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习惯,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体验性学习是课改的新观念,它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落实。要使学生真正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还需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绽放。凝固的课堂场景才会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一、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将对他们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常常选用人类数学发展的典型案例或素材去重现数学知识的氛围。用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简单地进入并在无意识的情景中捕捉信息矛盾,不由自主地进入探索思考状态。
例如:前不久。有幸聆听到贲友林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数字与信息”一课。贲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加工。先精选了一组数字:1-10-110-011有序呈现,让学生看“数字”进行联想。唤醒了学生对生活中“数”的已知经验。由运动员的编码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13亿人的号码一一身份证号码的研究。而之所以改为以“身份证”为例题。也是因为生活中用到的地方多,学完好处多,它所传达的信息多。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很好的生活素材不仅能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自主学习状态,而且可以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地去多角度地思索,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实践中,我建构了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教学效率=学生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理想的教学过程。教师应鼓励儿童在探究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让学生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
如学完了“圆柱的体积”,出示:一个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求圆柱的体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一次自主探究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就很容易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问题不仅解决了,而且非常有创意!这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知识的形成基础上的灵活处理。
因此。教师应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的意图,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并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获得”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因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会忘。看能记住。做才理解。“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操作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让儿童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学会用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时,让学生用自制的规定长度的小棒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同学一语中的:“只要看较短的两条边的和是否大于较长边就能很快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多好的发现呀!课堂教学会在学生的体验中而效果显著。
动手实践易于增进兴趣、建立表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95-98,有的学生算成了:195-98=195-100-2=95-2=93。究其原因。恐怕是教授规律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这时“模拟购物”引发的“诱情入境”就发挥了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比如:东东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去98元。问:东东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东东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 2)元。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环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能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习惯,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体验性学习是课改的新观念,它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落实。要使学生真正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还需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绽放。凝固的课堂场景才会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