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兔同笼”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3页例1的教学内容。教学这部分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解决第112页的“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课堂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局面。笔者以这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放”与“收”的问题。
一、案例写真
生1(中等生):我是用算术方法解的——总脚数的二分之一减去总头数,即94÷2-35=12(只)为兔的只数;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即35-12=23(只)为鸡的只数。
生2(优等生):老师,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可以吗?
师:可以。你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
生2:我用35个圆圈代表头,先给每个圆圈配2条腿,这样用了70条腿;然后在每个圆圈上2条2条地分别添上余下的24条腿。这样,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4条腿的有12只,这是兔子的只数;2条腿的有23只,这是鸡的只数。
生3: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可以的,但如果鸡和兔的数量太多,就不好画了。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并说说画图与列表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生4: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鸡和兔的数量太多,就既费时又费力,是较“笨”的方法;不同的是用画图的方法比较直观。
师:有道理!
生5(优等生):妈妈教给我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先试探,再猜测,然后检验。具体过程分为五步:
第一步:先假设鸡5只,有10只脚,兔30只,有120只脚,总脚数为130只,比已知条件多了很多只脚。这说明鸡的只数少了,而且少了很多,需要增加。
第二步:再假设鸡兔各一半并调整为整只,即,鸡18只,兔17只。这样,鸡的脚数是36只,兔的脚数是68只,总脚数是104只,接近于题目的已知条件,但鸡的只数还是少了,需要再增加。
第三步:然后又假设鸡22只,有44只脚,兔13只,有52只脚,总脚数96只,比已知条件多了2只脚。这说明少了1只鸡,而多了1只兔,只需再调整一次就可以了。
第四步:由第三步可知,这道题的答案是:鸡22 1=23(只),兔13-1=12(只)。
第五步:最后检验——由鸡23只,得出鸡的脚数是2×23=46(只);由兔12只,得出兔的脚数是4×12=48(只);再由鸡23只,兔12只,得出鸡和兔的总只数为23 12=35(只),总脚数为46 48=94(只),符合题意。
师:你是用“试误与检验”法来解决问题的。
生6(很少发言的后进生):我家里养过鸡和兔,我想可以用“砍腿法”来解决问题——当然,这不是真得砍腿(同学们哈哈大笑)。具体思路是:
假设砍去每只鸡和每只兔二分之一的脚,则每只鸡和每只兔就分别变成了“独脚鸡”与“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原来的94只变成了47只,而“鸡”的头数和“兔”的头数都不变,一共是35只。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它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35-12=23就是鸡的只数。
生7(平时不爱发言):既然可以用“砍腿法”,我也可以用“抬腿法”来解——假设鸡与兔子都抬起两只脚,此时,看不到鸡的脚,看到的是鸡的屁股坐在地上(同学们大笑),地上只有兔子的脚,而且每只兔子有两只脚在地上。这时,地上还有94-35×2=24(只)脚,所以兔子有24÷2=12(只),鸡有35-12=23(只)。
当然,还可假设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2只脚,这种解题思路课本第114页的“阅读资料”上有介绍,我就不再多说了。
生8(中等生):我想还可用“捆腿法”。
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但及时收拢):以上的试误与检验法、砍腿法、抬腿法和捆腿法,都是运用假设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最终的答案是相同的,这叫一题多解。解题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省时省力、好记好学、最喜欢的方法。
二、“收”“放”策略
从上述案例写真可以看出,教学中,要做到“收”“放”自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开放的课堂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开放的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上述案例写真即是如此。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一旦确定,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等,就应尽可能地按设计的程序进行。在预先确定的形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的进程、活动的时间等做好有效地调控,才能保证“收”“放”的质量与方向。
2.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生活背景、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思考方式的差异。上述案例中,学生有的用试误与检验法,有的用砍腿法,有的用抬腿法,还有的用捆腿法。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预案考虑不周全或预见不到位,课中极有可能出现乱放或不放的局面。可见,教师只有精心地做好教学预案,课堂中才能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使“放”与“收”达到高度的和谐。
3.把握好课堂开放的度
开放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有时甚至会使课堂陷于失控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一要理性地对待这种现象。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总结问题,从而获得新知的做法值得提倡。运用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是正常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关键是要学会灵活、机智地处理。二是要把握好开放的度。该“放”的时候,要大胆地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放”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该“收”的时候,教师要当机立断,及时收拢。教师只有整体把握,善于调控,才能“放”得自然,“收”得舒心。
4.做好课堂评价工作
适时、科学的评价对“放”与“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信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体和部分群体上,要具有针对性。“收”的过程中,要多采用肯定性评价,认可学生回答中的合理之处,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5.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受阻,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上述案例中,已知条件并没有告诉“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子有4只脚”,但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中能知道这些信息,这是学生能“放”开思维的实践基础。一般而言,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有生活经验的孩子往往比没有亲身经验的孩子更有优势。所以,数学问题生活化,能提高学生参与“放”的比例。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案例写真
生1(中等生):我是用算术方法解的——总脚数的二分之一减去总头数,即94÷2-35=12(只)为兔的只数;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即35-12=23(只)为鸡的只数。
生2(优等生):老师,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可以吗?
师:可以。你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
生2:我用35个圆圈代表头,先给每个圆圈配2条腿,这样用了70条腿;然后在每个圆圈上2条2条地分别添上余下的24条腿。这样,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4条腿的有12只,这是兔子的只数;2条腿的有23只,这是鸡的只数。
生3: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可以的,但如果鸡和兔的数量太多,就不好画了。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并说说画图与列表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生4: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鸡和兔的数量太多,就既费时又费力,是较“笨”的方法;不同的是用画图的方法比较直观。
师:有道理!
生5(优等生):妈妈教给我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先试探,再猜测,然后检验。具体过程分为五步:
第一步:先假设鸡5只,有10只脚,兔30只,有120只脚,总脚数为130只,比已知条件多了很多只脚。这说明鸡的只数少了,而且少了很多,需要增加。
第二步:再假设鸡兔各一半并调整为整只,即,鸡18只,兔17只。这样,鸡的脚数是36只,兔的脚数是68只,总脚数是104只,接近于题目的已知条件,但鸡的只数还是少了,需要再增加。
第三步:然后又假设鸡22只,有44只脚,兔13只,有52只脚,总脚数96只,比已知条件多了2只脚。这说明少了1只鸡,而多了1只兔,只需再调整一次就可以了。
第四步:由第三步可知,这道题的答案是:鸡22 1=23(只),兔13-1=12(只)。
第五步:最后检验——由鸡23只,得出鸡的脚数是2×23=46(只);由兔12只,得出兔的脚数是4×12=48(只);再由鸡23只,兔12只,得出鸡和兔的总只数为23 12=35(只),总脚数为46 48=94(只),符合题意。
师:你是用“试误与检验”法来解决问题的。
生6(很少发言的后进生):我家里养过鸡和兔,我想可以用“砍腿法”来解决问题——当然,这不是真得砍腿(同学们哈哈大笑)。具体思路是:
假设砍去每只鸡和每只兔二分之一的脚,则每只鸡和每只兔就分别变成了“独脚鸡”与“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原来的94只变成了47只,而“鸡”的头数和“兔”的头数都不变,一共是35只。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它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35-12=23就是鸡的只数。
生7(平时不爱发言):既然可以用“砍腿法”,我也可以用“抬腿法”来解——假设鸡与兔子都抬起两只脚,此时,看不到鸡的脚,看到的是鸡的屁股坐在地上(同学们大笑),地上只有兔子的脚,而且每只兔子有两只脚在地上。这时,地上还有94-35×2=24(只)脚,所以兔子有24÷2=12(只),鸡有35-12=23(只)。
当然,还可假设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2只脚,这种解题思路课本第114页的“阅读资料”上有介绍,我就不再多说了。
生8(中等生):我想还可用“捆腿法”。
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但及时收拢):以上的试误与检验法、砍腿法、抬腿法和捆腿法,都是运用假设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最终的答案是相同的,这叫一题多解。解题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省时省力、好记好学、最喜欢的方法。
二、“收”“放”策略
从上述案例写真可以看出,教学中,要做到“收”“放”自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开放的课堂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开放的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上述案例写真即是如此。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一旦确定,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等,就应尽可能地按设计的程序进行。在预先确定的形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的进程、活动的时间等做好有效地调控,才能保证“收”“放”的质量与方向。
2.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生活背景、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思考方式的差异。上述案例中,学生有的用试误与检验法,有的用砍腿法,有的用抬腿法,还有的用捆腿法。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预案考虑不周全或预见不到位,课中极有可能出现乱放或不放的局面。可见,教师只有精心地做好教学预案,课堂中才能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使“放”与“收”达到高度的和谐。
3.把握好课堂开放的度
开放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有时甚至会使课堂陷于失控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一要理性地对待这种现象。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总结问题,从而获得新知的做法值得提倡。运用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是正常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关键是要学会灵活、机智地处理。二是要把握好开放的度。该“放”的时候,要大胆地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放”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该“收”的时候,教师要当机立断,及时收拢。教师只有整体把握,善于调控,才能“放”得自然,“收”得舒心。
4.做好课堂评价工作
适时、科学的评价对“放”与“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信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体和部分群体上,要具有针对性。“收”的过程中,要多采用肯定性评价,认可学生回答中的合理之处,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5.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受阻,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上述案例中,已知条件并没有告诉“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子有4只脚”,但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中能知道这些信息,这是学生能“放”开思维的实践基础。一般而言,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有生活经验的孩子往往比没有亲身经验的孩子更有优势。所以,数学问题生活化,能提高学生参与“放”的比例。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