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日游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香港是去看电影的。虽然有自己的影片参展,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去看电影。电影节基本上就是个大银幕超级市场,在那里可以有选择的看别人的电影,看喜欢的电影。当然,要想看电影首先就得下决心出门转转,哪怕是去和平街北口的碟店淘几张DVD,那也少不了折腾。可是有些电影就非得坐飞机才能看的上,这也说明了中国的电影环境(或者说是观影环境)的尴尬现状。当然,飞机票是人家给买的;当然,不看电影也死不了人。当然,也还有别的私心,比如可以在那里见见内地的朋友;还能见见以前一起混过的香港籍北漂弟兄,像电影摄影师阿智,像拍照片的廖伟棠……
  
  电影以及电影节
  
  香港很小,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大陆赴港电影同仁的嘴边“屁大的地方”。以至大家想要聊点什么的时候经常以此为开场白。可就是这个“屁大的地方”愣是把国际电影节办到了第31届。直扑过去仍然是满目的热闹非凡、光鲜无比。仿佛那里的电影业从来就是这么景气;什么低谷啊、低潮啊,根本就不曾有过。细想一下,真是不容易,31届,我才32岁,香港电影协会真是不赖,不负众望、务实精进。
  


  电影节前前后后要办二十多天,影片也多的不胜枚举。我在香港,从我自己影片放映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中间夹着一个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也就只有5天。所以,我对香港国际电影节以及参展的影片是没有太多发言权的。所以,我也只能就我所见的电影节状况和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一点片面的呈现;所谓窥斑见豹吧。
  3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部影片500多场放映,分别在10个剧院场馆同时进行。除了故事片和纪录片两个竞赛单元之外,另外有多达30个展映单元。节目虽然琳琅满目,可是当我拿到电影节会刊翻阅选择一番之后,感兴趣和值得看的也就是那么几个单元,十几部电影。毕竟,时间有限嘛。
  首先,在“亚洲数码竞赛单元”里有内地导演杨恒的影片《槟榔》;和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的《莫失莫忘》。两部影片都是参加过很多国际影展,并且拿过大小奖项的,《槟榔》更是勇夺去年的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奖。我的影片《下午狗叫》也在这个单元放映,所以这次才有机会在影院欣赏那两部早已名声在外的优秀影片。另外,在“人道奖纪录片竞赛单元”中同样有著名的《安第斯之旅》、《南京》、《毕摩记》。《安第斯之旅》是耶路撒冷的纪录片导演朗·夏韦利奥的第二部作品,影片长达246分钟,全部为35mm胶片拍摄,后期制作历时七年,是一部考验观众又令人期待的纪录大片。
  在“大师级”这个放映单元中,蔡明亮的《黑眼圈》和田壮壮的《吴清源》是我一定会去看的重量级电影。一方面,他们的影片应当是经得住坐下来细细看的;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两个严谨的大导演在经历了那么多探索之后在电影艺术上的取舍和选择。在“作者风”这个单元,有一部土耳其导演鲁里·比兹·舍兰的新片《气候》。因为之前我是非常喜欢舍兰的图片摄影作品的。所以,尽管从未看过他的电影作品,但是仍然满怀期待。可是看过《气候》之后,我有一点失望,影片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虽然拍得很精彩,可是却没有图片作品里可以看到的舍兰在处理景致和人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从容和深刻。也让我再一次体会到静止的照片和流动的影像在传达上的巨大差异。
  另外,这次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节目策划王庆锵制作了一个叫做“沉默捕手,柏度·哥斯达”的展映单元非常引人注目。柏度·哥斯达是葡萄牙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宁静、谦淳、空灵。在这里,我摘录一段导演本人的谈话以增进大家对哥斯达的了解。“我不太着紧于象征,象征对于电影是坏事;我不认为电影是心理分析课。真正的导演不去区分纪录片和剧情片,我一生从未想过怎去拍出它们的分别。有智慧的(导演)不会花枝招展,他们拘谨,无实质风格,几乎不动声色,不带甚么就来到我们(观众)面前。艺术皆顺应大自然。”——(2004年哥斯达在日本向一群电影学生的演讲)。另外,我再摘录一段王庆锵在筹划这一单元时的策划笔记,大家可以看到香港国际电影节幕后的一些点滴细节:
  


  “1)去年夏天,电影节的同事开始筹备两件大家都很喜欢的事情:2007年我们做两个回顾展,一个是葡萄牙的帕度·哥斯达,另一个是法国的尚·马力.史特劳普和丹妮尔·雨叶。他们的作品唯物严谨,以电影的思想去创造人间的情感,是世间罕见的珍品。高斯达还拍过《Where
  Has Your Hidden SmileGone?》,纪录史特劳普和雨叶剪辑《西西里亚!》。《西西里亚!》在1996年的电影节放映过。菩萨保佑,他们三个2007年4月都能来香港。
  2)2006年11月收到雨叶的死讯。他们两夫妇,雨叶温文冷静,史特劳普狂野脾气。认识他俩的朋友伤心之外,还担心雨叶离开,史特劳普往下的日子会很难过。我们的回顾展计划,也变得不明朗。他们本来已很少远行去电影节……
  3)于是,今年的电影节就只得哥斯达的“贫民窟三部曲”:《骨未成灰》、《范黛的小室》和《回首向来萧瑟处》。(说“只得”是贪心了。哥斯达至今才拍了六个作品,我们未能放映的,除上述的纪录片,是1986年的首作《O Sangue》和95年的《Casa La Lava》。)跟所有最好的电影一样,哥斯达的也都只能经验,不能言喻。但也因为不能言喻,道行高的人可以写得天花乱坠。影痴会看到电影的本质、声音与影象的关系、真实与虚构的界线;学者会看到“后殖民主义”的林林种种;行家会说没法讨论哥斯达的电影,只能尝试去明白他的精神。”
  


  在这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还有“自主新潮”、“光影北欧”、“怀念维斯康堤”、“当代中国电影的纪实与虚构”、“超人气动画”等值得一看的展映单元。在“当代中国电影的纪实与虚构”这个单元中,香港观众可以看到鄢雨、李一凡导演的纪录片《湮没》和贾樟柯导演的金狮奖影片《三峡好人》。两部影片都在三峡拍摄,一个是纪录,一个是剧情。两部影片又都是内地影片在2006年的典型代表。电影节把这两个影片放在一起做了一个独立的展映单元,让人去思考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电影的现实。由此可以看到,从导演的个人经验去表现一个现实的和实在的中国、发展中和变动中的中国仍然是国际影展中国电影的单一期待。当然,这也无可厚非,虽然这看起来已经过于主流而显得有些伪善。毕竟,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人物都不过是电影的手段和工具,最终要看的还是你到底想要说什么。看来,大陆影人仍要继续集体努力,以冲破国际社会对中国电影的狭隘定义和期待。在影展期间,每当我和朋友们讨论起这个话题来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共识:绝对应该有一个更加有力的整体面貌;而现在的这个表面上有力实际上过于主流和狭窄的面貌一定是不够的;未来的电影面貌绝对不应该是国际电影节的价值取向所引导出来的面貌。其实,话说到底,电影不仅只是让观众去反观现实的一个手段;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一个导演能不能真诚的用电影去思考和创作,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呵呵,好像有点太严肃了。一把年纪了还在思考价值观的问题,不识时务啊。电影本来就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若是大是大非,电影也就不是电影了。好吧,菩萨保佑,愿所有的导演都能创作到老,思考到老。
  
  颁奖之后,自是大家聚在一起向勇夺双奖的杨恒表示祝贺。地点选在一家露天的酒吧,大家一人一杯扎啤,老板面带微笑的嘱咐:不要太大声音,周围居民会报警的。于是,朋友们便悄悄举杯,小声道贺,庆功的话题便就此打住了。充分体现了大陆影人视奖项如鸿毛的从容淡定。在小口喝酒、亲切交流了一番之后,港籍摄影师阿智有些激动的对我们说,“你们要好好拍片啊,能拍自己喜欢的片子多不易,我们在香港生活压力大,商业氛围浓,创作很难的,我们的电影梦想都快放弃了……”。呵呵,香港啊,“屁大的地方”;连朋友都这么义气用事……我们的野心大了!可是阿智啊,电影不是一两个人可以说了算的……天才的时代,早就过去啦……
  
  每日快讯摘要
  
  在香港电影节看电影期间,每日早晚,或在放片的剧院或在电影节安排的宾馆,都会找到电影节组委会或者香港的新闻媒体派发的电影节每日快讯。半开大小,黑白印刷,是没有去电影节的朋友所不能见到的即时信息。上面不乏有意思的新闻资讯,也是我可以去了解电影节幕后的一干人等的一个渠道,现在摘录几则:
  
  《明报》专讯:
  《电影节杀死了电影》—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不再是电影节的原因/目的,而变成了它的结果/手段?从前的电影节是一场电影的祭典,人们——不论是电影节的组织者、电影工作者、评论者、观众以至(只很少数的)电影商人——都是抱着崇敬、期望以至学习的心情来参与其中的。……现在的电影节,说得动听一点是场「嘉年华」其实很多时不过是个杂货摊,表面上分门别类,琳琅满目,但实际上仅属一种window-shopping(是否巧立名目已非重要):讲求的是浏览,而不再是鉴赏或品尝。
  
  《明报》笔者-李焯桃:
  这便是在香港这个文化底子薄弱的地方,搞任何文化事业的吊诡之处。加添流行的因素是为吸引更多人留意和靠近文化,但短期之内绝难立竿见影,甚至令一些人产生了电影节变质的误会。但我深信电影节已别无选择,有麝自然香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孤芳自赏的代价,只会是走上一条无声无息中消亡的不归路。主动出击,市场推广和包装上加强对普罗大众的吸引力,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笔者:舒琪:
  是的,关键词正是“浮躁”与“不耐烦”……是时移世易,时代变得开放了?我看未必……是电影变得太容易:拍的容易(掌上摄影机的发明更新了“易如反掌”一词的定义)、看的容易(“掌中电影”在不久将来不难成为一项新兴流行课程)、评的容易(戴维·博维尔向我证实,他不止在超过一个电影节上目睹影评人躲在video booth里边看边写,而且还是按快跑键的)、连奖也颁的容易(三两国际友人便凑合成一个评审团)。电影节,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明报》港闻版:
  香港有个电影节,但日本东京、南韩釜山也有,比香港的更为人熟悉。香港国际电影节要杀出一条血路,该协会总监戚家基坦言,内地市场是一强劲后盾,从前发掘出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明日之星陆续有来。不过,彼国政府投放大量资源搞好电影节,与香港政府一样资助数百万,不过别人说的是美金……数字反映香港国际电影节愈做愈好……但亦有不少电影宁愿去东京、釜山甚至上海电影节搞首映,更有部分港产片不愿参加香港电影节的首映,“情况好像香港大学取录你,但同时哈佛大学又收你,你会如何选择?”……
  
  《苹果日报》港闻版:
  令影痴疯狂的第3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下周二杀到埋身,主办单位一掷近2,000万元推出破纪录的300多部电影,包括令人期待的《吴清源》、《明明》、《爱在遥远的附近》等好戏,还首度引入人气动画与年轻人口味电影等新元素,希望电影节更加大众化。
  
  电影节的每日快讯,基本上都是影片介绍、每日新闻、放映指南、简短的影评等等之类;但是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另类的声音和有意思的资讯。以上摘录的几条,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一个侧面。到达香港的第一天,我就听说了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主要收入来源,网上售票系统因为病毒入侵而频繁崩溃,损失惨重。当我见到电影节的策划Jacob的时候,我问他:听说售票系统出了问题,还好吗?Jacob无奈的回答:不是出了问题,而是不停的崩溃,电脑系统,真是没办法……
  
  关于《槟榔》以及杨恒的报道采访,
  请查阅《大众DV》2006年第12期
  关于《下午狗叫》以及张跃东的报道采访,
  请查阅《大众DV》2006年第12期
  关于《毕摩纪》以及杨蕊的报道采访,
  请查阅《大众DV》2006年第10期
  关于《淹没》以及鄢雨、李一凡的报道采访,
  请查阅《大众DV》2006年第一期
  关于《三峡好人》以及贾樟柯的报道采访,
  请查阅《大众DV》2006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我们在他一大堆的作品前眼花缭乱的时候,他说那些只是他作品的十分之一。忍痛割爱的选择从一件作品说起吧。(当然,这也是最使我产生浓厚兴趣的作品之一。)  《Better living through remote access》(《通过远程存取从而更好地生活》)  这是一件通过机械装置与互联网络联系的交互媒体作品。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金属球从一个直线轨道的一头撞向另一头,两边的墙面上实时投射着身份跟踪系
期刊
2006年底,索尼公司发布了旗下新一代HDV高清摄像机产品HDR-FX7E,这是索尼第一款使用3CMOS成像传感器的HDV高清摄像机。就像它的前身FX1一样,FX7同样是作为索尼后续推出的3CMOS专业机种HVR-V1C的高端家用版本而投向市场的,除了DVCAM纪录格式、XLR音频输入接口、25P逐行拍摄等一些专业功能以外,FX7E几乎拥有与V1C完全一样的配置,加上其两万元左右的市场价位,使得F
期刊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以这句话推崇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自然不会真的终结了电影,一向特立独行的戈达尔其实是在正话反说,阿巴斯的独特风格开辟了当代电影的新境界。  这位被戈达尔极力推崇的导演“大器晚成”,1989年瑞士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放映了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家》,其年已49岁。随后几年,阿巴斯凭借《生生长流》(1992)、《橄榄树下》(1994
期刊
“一种色彩”群展  地点:常青画廊(北京798艺术区内)时间:2007年2月10日—4月1日    被划分的镜子里,映照着厅内两个粉刷的人,他们把漆来回地涂在墙面上,大小、面积都在不断地重新粉刷中变化多端。颜色,只有黑与白。其他的作品也只有这两种颜色(“黑表示没有颜色,而白色是全部颜色的集中”所以其实只能称为一种)。当一切都被汇合在不同的艺术家表现的黑与白上时,表现力被挤压到了极至,而后,是一种不
期刊
英国牛津纪录片电影节(OXDOX:MK)前天在牛津落幕,美国导演Frank Popper的纪录影片《史密斯先生能否到华盛顿》(Can Mr. Smith Get to Washington Anymore)获得最佳长片奖,中英合拍的《幸运的藏羚羊》获得最佳短片奖,中国导演门晓燕前来领奖,还有一个最佳学生影片奖颁给了英国的一个学生导演。    美国纪录片导演弗兰克50多岁,做独立纪录片已经20多年,
期刊
说起相声演员换工作,许多人也是迫不得已。作为曾经辉煌的相声艺术,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和优秀作品的匮乏,致使当年红遍中国的许多人不得不转向影视等其他方面。其中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冯巩冯老师。用当下一句流行语就是——太有才了!  可能大家对冯老师的印象是每年春节晚会上和牛县长牛群的对口相声,基本上在很多年里大家对春节晚会的盼望就是赵本山加冯巩。不过这二位的精力和能力都颇大,赵本山自己拍电视剧,弘扬二人转,最近
期刊
《影像与底层》座谈会   地点:广东美术馆  时间:3月10日    座谈主题为《影像与底层》,主发言人为影评人崔卫平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邓启耀,主持人为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杨晓彦,作家吴亮、广东美术馆王璜生亦参与讨论。   会上,大家就影像工作者表现底层空间的疑虑、电视对于底层空间乡村社会文化的颠覆等问题作以讨论。    芝加哥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芝加哥国际纪录片节号称是全美最最要的
期刊
遥·控——上海当代艺术馆多媒体与互动艺术展  地点: 上海当代艺术馆(南京西路231号人民公园)  时间:2007年3月4日—2007年4月18日    “遥·控”是上海当代艺术馆建馆第十个展览,这座也藏在上海人民公园里面的美术馆也为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所知晓。  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对当代艺术中科技运用的一次探索,是艺术作品与今天的多媒体观众的一次错综复杂的相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现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艺
期刊
去年年底结束的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是第四届了,负责本届电影节的华南师范大学甘小二老师把影片送过来的时候,自己也仍在忙新电影的事情。  很早以前广州华农师范的刘炜老师介绍广州的DV情况时,就曾经给我介绍过广州大学生电影节。这是一个在南方地区有一定影响的高校之间交流的电影节,几届下来,尽管艰难,但在广州地区的确为学生之间的影像交流起了不小的作用。  本期看吧邀请的嘉宾张献民老师也是本届电影节DV单元的
期刊
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日本港口城市横滨迎来了第29届东京录影节颁奖典礼。以往的颁奖典礼都在东京举办,这一次改到主办单位JVC公司所在地横滨市。3月3日,在横滨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同时进行了大奖作品的放映以及评委和来自海外的被邀嘉宾、获奖者的论坛。    关于TFV    JVC东京录影节(TOKYO VIDEO FESTIVAL简称TVF)是一个国际个人录影节。从1978年开始举办,每年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