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永远看不完,也永远说不完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他一大堆的作品前眼花缭乱的时候,他说那些只是他作品的十分之一。忍痛割爱的选择从一件作品说起吧。(当然,这也是最使我产生浓厚兴趣的作品之一。)
  《Better living through remote access》(《通过远程存取从而更好地生活》)
  这是一件通过机械装置与互联网络联系的交互媒体作品。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金属球从一个直线轨道的一头撞向另一头,两边的墙面上实时投射着身份跟踪系统从网络上选取的人物信息,一面墙上放映着参与这个聊天的人传送的图片,另一面则放映他/她的地址、身份的数据信息。计算机同时用“dec talk text reader”程序将信息诵读出来,好像一个机器人躲在展厅的某处毫无表情的向你陈明这些信息。这件耗费数月、十年前就完成的作品,无疑是对当代网络文化和社会、人类关系的一个有力探索,即使拿到现在来看依然是一件充满了无限想象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作品。
  


  
  I:创作这件作品的动机?
  T:长时间以来,我一直与电脑有很亲密的接触,我也很有兴趣看这些网上的聊天,看人们如何使用互联网来改变他们的身份或确立他们的身份,看他们如何叙事,这与传统的书写是很不一样的。就像在电话里通过听你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信息。在技术还未大肆泛滥以前,人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但是技术来了,男人可以成为女人,女人也可以成为男人。现代技术使这一切的改变成为现实。这完全是一个后人类的世界。
  I:您创作的大量作品之间的联系性是什么?
  T:我对技术、对现当代的社会和当代人非常感兴趣,从1984年开始做《Two machine for feeling》时就一直在表达我的观点。在我的作品里会经常出现与网站相关的背景。也与建筑、虚拟空间有关,主要都是去探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会为我的作品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尤其是装置作品。
  I:这件作品延续了以前创作的一个怎样的思路?
  T:与《Two machine for feeling》一样,机器仍旧是没有感觉的,同样都有一个虚拟的物体,后者是舞者成为虚拟的主体,而前者则是在网上聊天的看似真实的对象。同时你也可以感受到物理时间与虚拟空间的关系,像金属球撞击墙面的时间也是随着身份的变换和变换的。它们都与速度、未来主义、机械文化有关系。而这些都是现代文化里的一部分。
  I:所有的程序都是您自己完成的么?
  T:《Two machine for feeling》是完全自己完成的,但《Better living through remote access》的技术则比较复杂,牵涉到很多的程序,我也请了两个程序员来协助完成。但是我对整个过程都是很清楚的。就像罗丹一样,有时是他做,有时是助手完成的。3D和平面都是我自己亲自操刀,但是不管怎样做决定没有人可以代替我自己。
  I:您创造了机器,而机器在您的作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可以自己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新的信息,怎么考虑这两个创造之间的关系。
  T:总的来说作品里的机器还是有指向性的。我并不只是为了展示一些文本,而是更多考虑这些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机器还是被预先设定搜寻人们是如何改变身份,改换名字和地址。在一个程序里面邀请人进来,然后机器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选择。你可以任意设立身份也可以任意修改这些身份。
  I:您在做作品之前会很仔细的做3D效果图,比如《wind machine》……
  T:对,这是省时省力的好方法。当然这是我的工作程序,也使我可以更多的与其他的合作者等对象进行解释。这些虚拟的草图几乎可以展现最后呈现的效果。
  
  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到中央美术学院
  Tony Brown很多的时间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专门负责“la seine”课程(之前他就一直任教于此,历任公共艺术系主任等职)。这项开始于4年前的课程,特地为全世界的年轻艺术家而设立,类似以前的长驻艺术家计划,现在发展成为巴黎美院的博士课程。为期两年,中间会去另一个国家进行访问和驻留(就跟我们现在的美术院校说的“下乡”意思差不多,不过人家是跨国,咱们中国地大物博所以就只能跨省),然后艺术家们会在当地做一些作品,同时举办展览,回巴黎后再做一次展览。现在正在和中央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商讨一个新的合作计划。
  
  I:您的课程中有很多关于画廊、策展的课,如果您在中国的艺术院校教学,您会推行这种课程么?
  T:中国完全在高速发展之中,5年前可能只有少得可怜的策展人、画廊,而现在比比皆是。作为年轻一代艺术家必须为这种变化做准备。学校也应当帮助学生来建立这样的适应能力。在我的课程里邀请了许多的策展人、画廊运作者、博物馆里的相关人员、收藏家等等,今年依然请了很多这些领域的人来讲座、教学,我的学生里许多都是直接将作品卖给这些收藏家和画廊老板。对我而言,这些必须是课程的一部分。这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今年世界知名的现当代艺术拍卖行的负责人向学生们解释商业的具体运作等等。
  I:过多关注商业是否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T:总是有一个平衡要去把握。过度的清高也是不正常的,学生必须知道自己倒底要什么,他们必须作出决定。想卖作品或是忽视商业都取决于你自己,但是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做选择的条件。
  (听上去有点像吃自助餐的意思)
  I:2003年来中国教学什么使您印象深刻?
  T:我第一次赴中国是1997年,在这边做了一个展览。2003年再来,我感觉到有三点:一对老的学院系统有很强烈的印象,第二是政治波普,第三点和前面两点非常不同:我接触了许多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也一起作展览。比如摄影师陈曼,她非常有天赋,与以前的艺术家完全不一样,她不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也非囿于学院的出身,她是完全新颖的一代人。
  


  I:您觉得中国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T:这些都是经常在变的,从前也许是完全学院的,但是现在一直有很大的转变。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的这个工作室(指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有着很好的气氛。他们在不断的吸取新鲜的氧气,如何承接自己的文化去不断修复这样变动的关系成为新的问题。
  I:在您进行艺术教学和创作的时候如何考虑“传统”这个母题?
  T:历史的影响在欧洲和中国是很强的,这一点和美国不同,前者都是有很丰厚的历史,都可以在自己的语境中去理解自己的问题,面对现当代艺术的时候实际是在重做。历史、传统会在里面有很多的影响。你不可能忽视或省略这个问题。
  I:如何看待“新媒体植根于单一性”?
  T:从前画画可以非常直接,举笔在画布上自己就可以完成。但是现在你用着photoshop、3D,这就已经不是你而是与其他人共同完成的产物,尤其是互联网,完全是一个共同的环境来作成的。
  I:您认为优秀艺术家的特质是什么?
  T:与时俱进。
  I:艺术教师呢?
  T:同样如此。你必须对今天的社会状况作出相应的反应,接受最好最快的信息,就像医生一样,不断吸收新的东西学习新的技术。学生也应如此。
  I:您怎么看DV在中国的普遍使用?
  T:这就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个时代的特征,以后技术再变换就又会相应而变,就像曾经磁带录音机也风靡一样,终会不断地被改变。
  
  “That’s your work”
  “那是你的工作,你应该自己来做决定”。仅仅只有两个星期的课,但是这句话却不断从Tony Brown的嘴里砸向我们,也是他说的英文中最快被我们翻译的一句。如果,你是一个从小就依赖别人帮你做决定的人,碰见Tony Brown ,就只有被这句话贴标签的份儿了。更何况他对你的期望一直就是“你就是一个艺术家”,所以你需要对你的作品有终极决断权。让他在你的作品后面垂帘听政?没戏。
其他文献
看徐辛的纪录片时,我几乎没揉搓眼睛,因为他的片子咬啮的生活就在我的肉里。它成了我身上该死的肉刺,或者灵感之间的一个臭嗝。不管在说法上怎么丑化它,它始终是艺术的合法伴侣,比一所学校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时代气息。有人说拍纪录片是不需要想象的。当我按照《马皮》、《车厢》、《房山教堂》的顺序,看完徐辛五六年中拍的这三部片子,我感到能补偿纪录片的依旧是拍摄者的想象。当事实多到成了包围拍摄者的汪洋时,选择并不只是
期刊
时长:11分13秒  拍摄时间:2006.1  使用设备:SONY HDR-1E  后期软件:VEGAS、AE    吧主说话:  这部影片中所表现的问题是很多人所遇到的,但是成片的确不是很多。很多女孩子大概都经历过含胸驼背走路,甚至不敢大声说话的时候吧!认为胸大是很羞耻的事。对于胸大的女同学,那时候不光是男同学,还有女同学,都会在背后议论,但是对于文胸,既好奇又抗拒着。    作品介绍:  女孩
期刊
提到南京的DV影像工作者,不能避开徐辛这个人物。从《马皮》、《车厢》、《房山教堂》,再到2006年创作的《火把剧团》,架上绘画艺术出身的徐辛在纪录片的道路上慢条斯理的走着,可能是基于南京这个极富人文特色的小环境,也可能像徐辛所说的由于缺乏大的影像环境,南京是一个会让他感到很孤独的城市。  于是,一个人,一台DV,一个群体,纪录片一部接着一部的制作出来。在镜头下徐辛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建构的同
期刊
多种采集格式    这是一块HDMI的高清采集卡,和1394采集卡只能采集DV和HDV格式相比,这块采集卡则要更专业了。由于采用了最新的高清标准接口HDMI,数据带宽高达5Gbit/s,因此,Intensity除了可以采集标清无压缩SD格式以外,它还可以采集高清无压缩HDTV的绝大多数格式,其中包括1080i/59.94i、1080i/50i、720p/59.94、720p/50。当然,如果你对无
期刊
在DV剧组的拍摄中,我们最常忽视的就是影片的声音部分,而这一点也往往是衡量一部影片制作精良与否的关键点之一。在小型的DV剧组中最常见的录音方式就是采用随机话筒采录声音,而M-Audio MicroTrack 24/96便携式数字录音机却是一款界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数字录音机。    体积小    首先,拿到M-Audio MicroTrack 24/96便携式数字录音机的时候,发现这台机器真的十分
期刊
随着节目形式的丰富、内容要求的提高,演播室内录制的节目也越来越多,有些更是需要高清格式录制,而且还需要节目形态更灵活,于是具有无损输出功能的HDV摄像机成了此类应用的不二选择。    如何适应最新的拍摄需求    给电视台制作演播室节目,如果没有太多的高要求,其实是比较轻松的,几个机位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随着节目形式的丰富、内容要求的提高,演播室内录制的节目也越来越多,有些更是需
期刊
你无法把艺术家、教师这两个角色从Tony Brown身上割裂开(当然他还有其他许多种的身份,但可以简括为此两种)。尽管这次在中国只有两周的课程,尽管我们需要带着自己的作品来才能得着他的真传,但是第一天他的作品演示的时候,我就深深地感觉他将是一个完美的采访对象。于是,无数的问题就如沸水般在我脑子里翻腾起来。  (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在他对我们的授课中得到了解答,不过课程中又产生出新的问题,我就像刘姥姥
期刊
曲江涛和闫文龙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学校的时候是“睡在上铺的兄弟”,开了公司则称“穿了一条裤子”。  尽管北京精彩视觉(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曲江涛和闫文龙两个人合作的,但是在面对媒体宣传的时候,“闫总”一直被推在最前方。不过,在采访的时候俩人却一唱一和的,一个是公司的脸,一个是公司的脑。    哥俩儿  曲江涛和闫文龙上大学时是同班同学,拍片子的时候大家相互了解,俩人也互相知晓了对方的
期刊
美国西部时间2007年2月25日下午(北京时间2月26日上午),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柯达剧院隆重举行。《星球大战》的视觉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ILM)再次凭借其在影片《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上的精湛制作获得本届最佳视觉效果奖。下面我们就来走进该片的制作幕后,品尝这道CG盛宴!    多达1100个的特效镜头使《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大获成功,工业光魔公司的视觉特效总监John Knol
期刊
无论ENG新闻采集,还是节目的外部素材拍摄,都需要专业标准的视频音频质量作为保证,同时又需要现场拍摄的灵活高效。只有专业HDV能够在高素质画面和便携性之间达到统一,同时与外部音频捕捉设备相匹配,就像下面这个“高清游击队”。    便携专业摄像机独具优势    便携摄像机在很多领域已经推广开了,以前我们制作的各类节目,完成的拍摄任务,也使用过各种类的便携摄像机,其实在光线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小机器的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