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动真格也不失时尚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ao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1日,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从“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段子到“吃饭10分鐘,分类半小时”的日常吐槽,再到干湿垃圾的品类之争,可见垃圾分类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
  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日来,很多网络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垃圾分类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从一扔了之到像整理自家衣柜一样打理垃圾,便与不便之间无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垃圾分类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为了山更青、水更绿、城市更美好,我们值得为此费点力。遇到麻烦调侃几句,无关大碍,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得明白一个道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以及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演练”,我们应该以足够的自信和投入,完成这场“测验”。
  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垃圾分类政策好不好,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动了真格,是否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感,是否每个人都认识到了这项举措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
   垃圾分类动真格值得点赞,但不能忽视执行过程中造成的生活困扰。比如,有的地方推广扫码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个人隐私与公共事务之间的越界;有的小区投放时间限制得太死,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无法按时按点倾倒垃圾;更不用提不同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不一……而垃圾分类制度只依赖志愿者短时间的提醒远远不够,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现实。让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更加广泛,才能更有效果。比如,厂家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浸润到教育当中等。
   垃圾分类从上海到全国各地,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掌声也有怨言,比起简单的通知和要求,规范标准统一、更多主体参与才能营造出可持续的氛围。
  代收垃圾网约工让垃圾分类更时尚
   随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出台,催生出了垃圾分类的社会需求,孵化出了“互联网+代收垃圾”新业态,让人们看到垃圾分类回收既是环保事业,也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更大程度激发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
   代收垃圾网约工是一个客户通过线上预约后,线下收废品的小哥上门回收,并将垃圾分类打包,把纸制品送往纸厂,把塑料送往粉碎厂的职业。这一新生职业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养成现代都市生活的好风尚。
   垃圾分类提倡多年,但为何一直呼声高而收效甚微?事实上,有的人有垃圾分类意愿却苦于缺少相应的分类指导,有的人在前端实施了垃圾分类却被末端垃圾回收的虎头蛇尾打消了积极性。如今,代收垃圾网约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以人们更加熟悉且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垃圾分类走进人们的视野,用“移动教科书”的方式教会大家如何分类,激发人们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引导绿色消费取向,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其他文献
愚人节到了,你有没有被套路呢?在历史上,各国都发生过愚人节的经典套路事件。  最著名的玩笑:BBC——意大利面条树大丰收   在1957年,英国的BBC电视台在4月1日播出了这样一条消息 :多亏刚过去的温和冬天,以及有效地控制了面条树虫害,瑞士南部一户农家的意大利面条喜获大丰收。画面中,一名女子仔细地将意大利面条从树上摘下来,并把它们放到太阳下晒干。   因为在当时,意大利菜在英国还不常见。许
期刊
近日,浙江某校推出了“无声食堂”。要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对此,有人认为这样可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也有人认为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佳佳890208 食堂就餐讲究秩序井然,要求学生们专心吃饭、不大声喧哗等固然重要,但要以抑制天性为代价,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疑。学校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进行适当引领,而
期刊
今年的高考早已结束,但各大高校的花式宣传路线依然令人津津乐道。唯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别吃惊,这不是网络小说剧情,而是最近走红的“土味招生海报”——海报下方赫然放着该大学的校徽、“去报考”等字样。随着高考的结束,全国各大高校又陆续进入了下一年的招生季,也例行发出了“欢迎报考xx大学”的招生文章和视频。和校方的严肃风格不同,各校校友们纷纷自制招生海报,走出了一条“野路子”。  00后最爱的“亮丽”
期刊
每逢重要考试,考题的难度总会引起议论。比如今年的高考数学题便引发了大面积的吐槽,有人说,考题太难会增加学生负担;也有人说难得好,这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体现了重视理科基础学科的导向。   @熊丙奇 中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是,并不根据考生的绝对分数进行选拔,而是看考生的相对名次。因此,这种选拔机制决定了考题难易并不直接与学生负担有关。不过考题偏难或偏易,都会降低学生整体的区分度,影响到选
期刊
近年来,人们无不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热潮。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广、红色歌谣的传唱……红色文化热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的美好记忆,也迎合了人们对这一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精神托付。一直以来,很多年轻人对严肃且“高大上”的红色文化敬而远之,然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需要新时代的活力,更需要年轻的力量。  把红色故事讲出新意来   半条棉被见证着鱼水深情、一根扁担讲述着官兵平等、一截布满弹痕的树
期刊
“刘海不能超过眉毛,耳朵一定要露出来,不能戴显眼的发饰,不准化妆涂指甲打耳洞……男生一律推平头!”我们的中学老师们多少都说过这样的话。在“学习最重要”的氛围下,似乎一点想打扮的念头就足够让老师家长如临大敌:你这个学生是无心学习不思进取啊,接下来就要成绩退步人生无望了。   等等,真的是这样吗?不久前,黄磊的女儿黄多多染紫发的照片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觉得13岁就染发是“不务正业”,也有人觉
期刊
每一年,科学界在天文、地理、生物和化学等各学科领域都会有新的研究和发现,而拍摄相关照片更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这些照片不但让我们掌握更多关于这世界的知识,也为我们带来惊人的视觉享受。或许,人类永远也无法到达大海最深处、宇宙最边缘,但这些照片中的微观世界、另类视角,至少能拓展视野,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神奇的世界。  保存在琥珀中的恐龙尾部羽毛,形成于9900万年前。  液體燃料火炉上方形成的空气湍流。  好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每每路过现今北京北三环路联想桥一带,人们总会奇怪:北京三环以内居然还有农田?后来才知道,那是中国农科院的试验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片试验田上盖起了钢结构的大房子,既不像写字楼,更不像居民楼,它是比普通试验田级别高很多的LED植物工厂。  智能化管理实现与植物“对话”   在三百多平方米的大厅里,玻璃房内是由双列5层育苗架组成的植物育苗工厂,蓝色、紫色的人工光源下排列整齐的种苗正
期刊
相比其他软萌的小动物,女孩子看到螳螂、飞蛾,或许要浑身起鸡皮疙瘩、大叫着跑开。但如果你看到男孩吕泽逸拍的照片,说不定会立刻爱上这些小生灵。15岁的“昆虫男孩”吕泽逸痴迷昆虫,热爱大自然。从10岁到现在,他在家中养了近200个品种、800只昆虫,为它们拍摄了百余张写真。你很难想象,这些高水准的照片竟出自一位少年之手。  3岁时“围观”昆虫,种下兴趣的种子   我是南京的一名中学生。如果你认识我,一
期刊
秋天是北方最好的季节,空气澄鲜,一切美得刚刚好。   这是个被感性支配的季节。阳光依旧耀眼却已不再灼热,变得温柔起来,明艳地弥散在这片大地上。风不知从哪里吹来,大概是更北的北方平原吧,吹散了大地的温度,带来了北方之秋的爽朗、散漫,与宁静。缤纷的色彩逐渐蔓延开来,红色热烈,黄色温馨,赭石色带着秋的温暖沉静。一切色彩沉浸在北方的风与光中,恍如梦境般纯净透明,也饱满得如同一幅秾艳的经典油画,让人久久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