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菜园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妈妈和很多的普通妈妈一样,出身不高贵,家境贫寒。她是在艰难困苦中成长,成家,又成为母亲的;她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育大,等到生活好转时,妈妈早已是奶奶姥姥这个档次的重量级人物了。
  她在过去种地是一把好手,但随着国家的富裕强大,生活水准的提高,再加以我们姊妹兄长各自事业有成之后,老人家基本就和土地“绝缘”了。她本该享福的,可是勤劳了一生的她,即使到了晚年,还是闲不住。这不,本来是为他们二老能安度晚年而修建的二層楼,只因带了个小院,结果这个小院又被妈妈“改造”成一片菜园
  小院不大,全已硬化。放眼望去,平整且大气,唯独没有绿意。曾经的房子有很大的院子,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盎然生机。妈妈在这样的土地上可以说大展拳脚,年年硕果累累。现在她已是耄耋老者,我们建议她老人家种点花花草草,权当消遣,做个欣赏罢了;但晚辈的劝说不顶用,妈妈最终还是把菜园子打造成功了。
  妈妈的菜园并不大,算起来两块地也不足十平米,地中间是一条连接家门到门外的水磨砖路。
  为了修出这个菜园,颇费了一番功夫。因为院子原本是全用水墨石砖铺好的。但生性勤快能干的老妈硬是把已经铺好的砖,一块一块地撬起来,整齐地垛到院子的一角,又把因为盖房子堆积很深的碎砖烂瓦及其它杂物一点点地挖出来,倒出去,留下原土。
  种地肯定是需要肥的,但恰恰最难弄的是肥。因为而今的小镇城市化十足,居民区建设中规中矩,全然不同以往家家户户“鸡飞狗叫”,猪羊俱全;并且种地的肥也不缺,但眼下不能和过去比。尽管如此,“神通广大”的妈妈不知从什么地方打闹到了鸡粪羊粪,一袋子一袋子从外面辛苦地拉回来,倒在地里,与土搅匀,再平整成方方正正的菜畦,让地“酝酿”着。这个当中,妈妈会提前做好一些工作,比如育苗,比如大棚的准备(姑且称为大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前期工作到位,种菜的最佳时机一到,买了菜种子,把小辈人一招呼,她亲自坐镇指挥,合理布局,有模有样地完成了种地的“事业”。
  如果说这些事情发生在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上,这叫小菜一碟。让人讶异的是妈妈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了,她的这种气概和精神让我们实在难以望其项背。期间,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还有下一代强壮的都在帮忙。但一等我们上班走了,她仍然是天天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一直要忙到腰酸背痛方才罢手。
  我很奇怪,我的母亲和父亲性情大为不同。当妈妈在为这块地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父亲是一点也不插手,也不阻拦,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讲:你爱咋咋地。


  种子是种进去了,但要“关爱”它成长。什么浇水,施肥,打药,除草,搭架子等等滴,一样也不能缺少。这个过程不是说一次两次做了就可以了,而是要日日夜夜操心关照的。也别说,在妈妈的精心管理下,菜园子一天天在成长,顶花带刺,红绿相间,满院子绿意浓浓,洋溢着生气。特别是夏夜,月亮升起来,世界一片清辉,小院里蔬菜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尤其是“高大的玉米”,潇洒地手舞足蹈,应和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让人爱煞哉!而就在此刻,在门前的高台上,铺一块旧地毯,老爸老妈盘腿而坐,悠闲自在,说着重复了无数遍的话,那些无数遍的话和着凉爽的风欢欢地追逐着茫茫的夜色。这样的时候,月光融融,晚风柔柔,可谓美不胜收。
  妈妈种地的本领没得说,巴掌大的两块地,应有尽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两行茄子,三行西红柿;靠墙一溜黄瓜,开阔地方种豆角,还有什么韭菜,菠菜,香菜,白菜……甚至野地里的苦菜。我实在想不明白,老太太的那双手怎么会变魔术似的能变出各种水灵灵绿油油的菜来。它好似描龙绣凤,安排布置的很有艺术性。而且菜长得肥美,左右邻居喜欢来观赏,夸妈妈给豆角搭的架子如同建筑工人盖的楼房。
  邻居的赞美可谓名符其实,我也敬佩妈妈的一双巧手,怎么能把菜园子打理得犹如一幅绣品。而她的一双手,骨节粗大,茧子厚硬,看不到柔润细嫩,但是经她的手打理出的不管是什么都是佳品。
  妈妈“开发的菜园”虽不大,但亲自劳作的蔬菜基本都被我们“饕餮”了。吃在嘴里的是绿色健康的,但美滋滋香喷喷的背后不知有谁认真想过,这些放心食品是如何美美地经过嘴巴的咀嚼,经过你的肠胃,为你提供了能量和思想的。那一片叶,一把苗,满满地流淌的都是浓浓的母爱。
  我离妈妈家比较远,但我吃的是最多。为了能让我吃上她种的菜,她经常是四处打听,谁谁要走,谁谁能把东西捎到我手里。家人都劝,一点菜自己去街上买也不是不可以。她居然说:街上卖的不如自家种的放心。我知道她种的菜哪里够得上我们的消耗,难得的是老妈的这颗心,在任何时候都把你牵挂。而我们却永远不能像妈妈一样把老人时刻惦记着,想想着实惭愧。
  每逢节假日,我都要想办法回到家里,和妈妈一起“打造”菜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块小小的菜地里,毕竟自己付出的少,享受的却很多。做儿女的若能时时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亦是人间一大幸事。更难得的是三五之夜,在明月穿过半墙,菜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风景里,与亲人共叙家常,那将是生活中最为惬意的事。
  选自作者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母亲一直珍藏着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已经在岁月的浸染中漬迹斑驳,浸透着经年光阴的留痕。  照片里是一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男子,男子约有一米八左右。照片的背景是一片桃树林,桃花开的正浓,男子微笑着站在两棵树之间。  母亲告诉我,这是她的父亲,我的外公。  外公生于1908年,逝于1946年,享年38岁。外公十八岁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在那里接触到了一些思想激进的青年学者,外公的思想也由此发生了巨变。外
期刊
所有的树叶都早早凋零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与树干。它们似叉似剑又似戟,一层层向内包围,合拢朝着天际。凛冽的寒风中,那一根根枝丫像棕褐色的铁棒,明明纤细瘦窄,好像随时都会被周遭的呼啸碾压成微碎的粉墨,却韧劲十足地不摇不晃,不旁逸不斜出,巍巍然耸立……  平常,从泰州到苏州的高速路旁种着的许多不知名的植被,或许是因为统一的绿色,统一的直立,我一直没怎么注意到它们。然而这个春节,回娘家过了年的我,带着四
期刊
从古至今,酒伴随着社会,伴随着人类。酒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酒能给人以快乐,也能给人带来痛苦。酒就像流淌不息的河流一样滚滚而来,随着岁月的推进,酒文化也愈发绚丽多彩。  在中国历史文著上涉及到酒的华彩篇章一直流传至今。  早在春秋晚期,孔子在《礼记·乡饮酒义》中讲饮酒的礼节,写道:“乡饮酒之义,主人拜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  
期刊
一阵秋风,拂去了忧烦,一场秋雨,淋去了惆怅,一滴秋露,凝结了快乐,一片秋景,陶冶了心情,一份秋实,收获了幸福,一份秋福,传递了情谊。  我喜欢秋天,喜欢秋天清爽怡人的风,秋天凄凉婉转的雨,秋天浓烈醇厚的味,秋天艳丽多姿的色!  我喜欢秋天热烈而又凄清的日子!先是秋忙,秋忙过去就是秋闲。热闹过去也就是凄清,可这份凄清也正使我心生感触。我的心,随着秋天枯黄树叶的凋落,也跟着掉到了低落的凄凉中。  我喜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喜闻贵会成立已是十周年整,我会全体同仁不胜欣喜!特发此贺信,予以祝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来,贵会作为中国散文界翘楚,为大量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营造了优良的创作氛围,对培养作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对于凝聚西部散文作家,督促大家出佳作,更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年來,贵会与我会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系,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合作。对你们给予我会的帮助,我们表示诚挚的
期刊
这里曾经是僧格林沁王爷府的牧场。汩汩的泉水,广袤的草,静静地孕育着草原。近几十年,由于农耕文化亵渎、蹂躏、吞并,草原日渐萎缩。世世代代放牧为生的牧民,放牧的间隙,痛苦地拿起锄镐,开垦耕耘。草原和耕地相互矛盾着,相互依托着。因而形成了草原中镶嵌着农田,农田包裹草原的半农半牧区独有的景观。  端午时节和亲朋好友一起郊游。看看草原、玩玩水,亲近大自然。是家乡流传很久的习俗。今年,端午节前后有朋友前来游玩
期刊
月移,风动,春归,秋去。光阴流转,挟带着千万年未竟的缘分,遗落成谁的风景?是它们吗?只有它们,在烟火红尘中,始终保留着最初的模样,不过是对缤纷的万象动了情,对深重的宿缘痴了心,却又还是抵不过漫漫的时间。悲欢离合,荣枯幻灭,惟剩下一份默默的坚守,立在岁月深处,不改初衷。  木化石  他以唯一的姿态站立着,缄默不语,仿佛在做远古最深沉的回忆。亿万年的春秋更替,时空轮转,光阴似乎浩渺得有点绝望。他看见多
期刊
山里的日子习惯于循规蹈矩,一辈子隐匿在黄土旮旯里反复折腾,干活吃饭睡觉,然后再干活吃饭睡觉,不知道寂寞,也读不懂孤独,闲了坐在树阴下的黄土硷畔抽旱烟拉家常,目睹春意浓浓赤日炎炎硕果累累白雪皑皑的四季;渴了舀一碗凉水咕噜咕噜下肚,感受豪爽和大气的男子汉风度;病了吃两碗剁荞面咬一根大葱睡一大觉出一身汗就会痊愈,永远是坚强壮实风里来雨里去的陕北人。  可是,山里的日子也有红杏出墙的时候,比如听书就是一例
期刊
宿舍热得像个火炉。母亲捎来的“锅盔”已发霉,长了很多的绿毛,我小心翼翼地剥掉绿毛,大口大口吃着,我让室友们吃,谁都不吃,怕吃了“锅盔”,我就有一顿要挨饿。稍放两天,馍馍放外面干了,被宿舍里面煤油烟味侵透了,急匆匆吃点开水泡馍的早饭去上课,走读生都会说我身上有一股煤油味。我同桌也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在嬉闹时给我说,我呼出来的气里都是煤油味……  今晨我又做了一场二十年前的赶考梦。梦里的赶考,在那时的现
期刊
喜欢观赏石,是在不知不觉中。那时候,潮州的前辈画家叶天津,常常骑着一辆自行车,背着一柄小锄头,到潮州的世田、水吼、青岚、伍全的沟壑里,掏出一块块晶莹通透的黄蜡石。然后,他就会兴冲冲地到文联来,倾诉他的收获和欢乐。  我的朋友高凯明,也是一个散文家。有一天,我在编发他的散文中,读到了他描写偕友人到乳源的溪流中,翻寻乳源彩石的小品文。瑶山深处溪流纵横,浅滩处处,跋涉在清水没膝的溪涧里,反复在丢下又捡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