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直观形象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用具来进行。这样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鲧禹治水》一文时,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看完以后,让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接着,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解放军战士奋力和洪水抗战的英姿,从而感受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要想为人类造福就必须治理水患的坚定决心,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来读课文,学生就读出了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深远意义,受到了教育。如果不采取这种直观、形象的导入,那就会与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较大的距离。那课文所要让同学们感受的情感就只能由你灌输,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而借助了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看图片、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景,调动起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最大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文,开始设置一个“鸟语花香”的情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这灵秀之作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然后进入教学,把学生置于“主人”位置,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读者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引導学生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而且增强了他们对优美句子的欣赏水平。这一设计,便将学生从受被动灌输的角色转换到了主动探究的角色,使学生有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而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图片电化手段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教《怒吼吧,黄河》时,先放一段歌曲《黄河大合唱》。在激昂的曲声中,学生想象黄河母亲辽阔奔腾万里景象,然后用高昂的语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现在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充满革命斗志的黄河``````这样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悬问设置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质疑问难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用精心锤炼的语言,去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鼓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的联想、想象、思考后进入课文,一定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中心。如我在教学《出色的老师》一文时,首先就发起疑问: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是谁?“出色的老师”到底有多出色?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师很出色?“对了,这也正是老师想要问你们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新颖有趣的内容十分关注,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美丽的规则》的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要遵循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会怎么样?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些美丽的规则?今天我们所学的规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规则让作者用美丽去形容它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要故弄玄虚,否则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适得其反。
四、背景介绍导入
教师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有意识地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或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材料做导入,这便为孩子们安置了一块垫脚石,使之站在新的高度上,缩短了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如讲《赤壁之战》时,以交代东汉末年政局形势,赤壁之战时代背景为导入,这样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多,学生感到陌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七律长征》一课的导入:同学们,六十多年前,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历经十一个省,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溃敌人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达到陕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干部大会上,毛主席即席朗诵了这首《七律长征》。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总之,上课导入的类型并非孤立的,若将彼此有机融合,也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无论运用那种导入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简洁明了,省时省事。讲究知识性和趣味性,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芳斗艳。
一、直观形象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用具来进行。这样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鲧禹治水》一文时,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看完以后,让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接着,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解放军战士奋力和洪水抗战的英姿,从而感受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要想为人类造福就必须治理水患的坚定决心,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来读课文,学生就读出了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深远意义,受到了教育。如果不采取这种直观、形象的导入,那就会与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较大的距离。那课文所要让同学们感受的情感就只能由你灌输,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而借助了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看图片、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景,调动起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最大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文,开始设置一个“鸟语花香”的情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这灵秀之作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然后进入教学,把学生置于“主人”位置,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读者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引導学生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而且增强了他们对优美句子的欣赏水平。这一设计,便将学生从受被动灌输的角色转换到了主动探究的角色,使学生有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而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图片电化手段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教《怒吼吧,黄河》时,先放一段歌曲《黄河大合唱》。在激昂的曲声中,学生想象黄河母亲辽阔奔腾万里景象,然后用高昂的语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现在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充满革命斗志的黄河``````这样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悬问设置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质疑问难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用精心锤炼的语言,去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鼓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的联想、想象、思考后进入课文,一定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中心。如我在教学《出色的老师》一文时,首先就发起疑问: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是谁?“出色的老师”到底有多出色?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师很出色?“对了,这也正是老师想要问你们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新颖有趣的内容十分关注,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美丽的规则》的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要遵循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会怎么样?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些美丽的规则?今天我们所学的规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规则让作者用美丽去形容它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要故弄玄虚,否则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适得其反。
四、背景介绍导入
教师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有意识地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或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材料做导入,这便为孩子们安置了一块垫脚石,使之站在新的高度上,缩短了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如讲《赤壁之战》时,以交代东汉末年政局形势,赤壁之战时代背景为导入,这样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多,学生感到陌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七律长征》一课的导入:同学们,六十多年前,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历经十一个省,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溃敌人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达到陕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干部大会上,毛主席即席朗诵了这首《七律长征》。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总之,上课导入的类型并非孤立的,若将彼此有机融合,也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无论运用那种导入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简洁明了,省时省事。讲究知识性和趣味性,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芳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