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基础性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发展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地学习品质。下面结合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善于运用其发发和发展法,启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与圆纸片上有无数折痕。老师表扬两生仔细观察。其他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与折痕的概念,学生很快找到了并熟记。在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手中的圆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画圆时,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二、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课标的要求,扎扎实实的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课标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想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跃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书本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设法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学有所见。
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敏捷性的创造。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开始时,学生找到了以下几种计算长方形的方法:长 宽 长 宽;长×2 宽×2和以下两种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边长 边长 边长 边长;边长×4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同时,让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比较,他们很容易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乐趣,感觉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和愉快和成功,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學中,我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我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教师将这些题目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自己编出的题目时热情高涨,沉浸于自己创造成功的喜悦当中。对于后进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好数学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们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特别是独生子女,无法确定实物的重量单位。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去观察,让他们去观察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内容。这样,课堂中难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创造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六、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使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唯一答案?”同时要让学生学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求异与创造的关系。
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争辩,既不去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是钻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该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黄,无理诡辩。在学习过程中要思想活跃,避免思想僵化。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给他们蓝天;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要放开手脚。这样的教学,教师虽然只教的少。甚至在某一方面有所失去。学生却在其他方面得到很多。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善于运用其发发和发展法,启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与圆纸片上有无数折痕。老师表扬两生仔细观察。其他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与折痕的概念,学生很快找到了并熟记。在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手中的圆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画圆时,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二、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课标的要求,扎扎实实的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课标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想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跃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书本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设法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学有所见。
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敏捷性的创造。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开始时,学生找到了以下几种计算长方形的方法:长 宽 长 宽;长×2 宽×2和以下两种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边长 边长 边长 边长;边长×4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同时,让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比较,他们很容易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乐趣,感觉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和愉快和成功,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學中,我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我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教师将这些题目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自己编出的题目时热情高涨,沉浸于自己创造成功的喜悦当中。对于后进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好数学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们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特别是独生子女,无法确定实物的重量单位。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去观察,让他们去观察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内容。这样,课堂中难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创造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六、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使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唯一答案?”同时要让学生学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求异与创造的关系。
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争辩,既不去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是钻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该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黄,无理诡辩。在学习过程中要思想活跃,避免思想僵化。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给他们蓝天;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要放开手脚。这样的教学,教师虽然只教的少。甚至在某一方面有所失去。学生却在其他方面得到很多。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