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搞好创新教育,笔者认为:一、注意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二、注意创新氛围的营造;三、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向。当今世界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和科技的高低。科教兴国已是我国基本国策。创新教育发展不上去,创新意识在社会上难以普及,无法适应未来国家高科技作先导的各行各业发展。而创新教育第一个问题是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问题。
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应先教师,后学生。没有创新思想意识的教师,难出创新思想意识的学生。而教师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国民心中依然有市场,这是几千年来传统思想意识的延续,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教育上来。一些教师桎梏于常规教学之中,安于学生听话,守规矩的现状,对于学生创新思想行为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和传统教育思想决裂,建立和养成创新思想意识是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创新教育理念。
近些年来,国家各级教育报刊、书籍和各电视台教育栏目与节目已陆陆续续将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体系、新的教育方法等新的教育信息介绍了不少。中小学校长结合本地、本校教育实际能不断学习、借鉴,变革学校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结构及教学措施的带头人已呈现雨后春笋之势,但从国内普通中小学整体(尤其是乡镇中小学)来看数量还是很少。而教师之中能够自觉阅读教育报刊、书籍和观看电视教育节目、钻研教育、教学,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也有待扩展。学校和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创新意识的动力和影响力跟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今后学校应该:
1、强化校长负责制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将创新意识纳入议事日程中来,做到持久化和求实化。持久化是指创新思想的渗透与创新精神的建立非一劳永逸之举,它不能朝花夕拾,短时间内是不能可见效的,这是个长期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针政策。求实化是指创新意识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建立和培养要实事求是,决不能流于形式,建国后我国一直深受形式主义之害,教育也不例外。不能上面抓了就狠抓,上面松了就轻抓,甚至走走过场就结束了,贻害无穷。
2、提高教师主动性
教师建立创新意识一个是靠学校集体组织学习,提高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正确认识,另一个是靠教师自己主动捕捉多方面教育信息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尝试破旧立新的成功与失败,从实践中不断增强个人在创新方面的领悟与体验,从中得到创新思想觉悟的提高。而提高教师主动性是教师建立创新意识的高效途径之一。
二、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
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想意识,也很难产生教育与教学创新的好效果。学校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责在校长,没有创新思想意识的校长,难有创新思想意识的教师群,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任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难有创新思想意识的学生群。营造创新氛围笔者认为:
1、教育、教学环境要突出生动活泼的氛围
死气沉沉、封闭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不可能造就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群。只有宽松、活跃、激人兴奋的环境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才能保护学生的主动、自觉与冲动,适时转化为创新的内动务,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在的想象力。一些学校抓纪律多以安静、整齐为主,温顺听话者多受老师欣赏,有悖老师意愿的言语和行为多要受到不同形式的“制裁”。学生压抑感较重,这种沉闷的教育、教学环境氛围严重束缚学生创新思路与创造能力的产生与发展。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表面松散、混乱,但学生的参与精神与创新意识却很强,创新思想和创造潜力从小培养,到中学、大学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就很值得我们结合中国借鉴学习。
2、充公发挥学生个性与想象力
教学的标准统一答案与不能有异议的授课方式,以及教育要求一律性、一致性都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因势利导向有益方向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多种途径给以鼓励和弘扬,是营造创新氛围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教学答案不一定非标准不可,不同的想法可以发表,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给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的时空,这些都是发挥学生个性与想象力的积极条件。
3、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不断积累创新资本
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建立创新环境氛围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具人创新意识下积累多种基本功:如较强的责任感,较广的知识面,对教材娴熟并能发掘拓宽,对学生熟悉能因材施教发展,能创设一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创设创新环境氛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不断教育实践中积累创新教育的经验教训与资本,为拓宽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创造有利条件。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渗透与养成可以化为学生创新的内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可以化为学生创新的外动力;二者之合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笔者粗见如下:
1、培养学生勤动脑、会动脑
社会的发展不断需要创新,对动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明创新离不开动脑。无论学校和班级管理,还是科任课堂授课,引导、激发学生勤动脑、会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勤动脑”,是要多置疑,多激趣;“会动脑”,则要求多鼓励、多引导。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少人云亦云,勇于各抒己见,学会善于动脑。多引导学生学会置疑、探疑、解疑,多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与钻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
2、培养学生勤动手、会动手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科学用脑、善于用脑,同时又能勤于动手;不仅要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方法的创新。动手动脑是紧密相连的,应从小开始注重培养。科技发展证明,凡在科技文明创造上有建树立的,大都是勤于动脑,勇于实践。我国中小学物理、化学、生物、劳技、自然、手工等课都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际能力的好园地。这些学科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创新能力方面教师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相关科任教师在鼓励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创新可以快速获得成功的乐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孕在其中了。
3、培养学生会调查、会观察
学会调查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两条重要途径。调查中分析,观察中思考,是世界无数大小优秀科研成果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程序。据资料介绍,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很重视调查,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养成教育。我国中小学很多学科教学都涉及到调查,尤其观察能力的培养;班、校活动同样也有不少锤炼学生调查与观察能力的机会。关键是在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能否真正地将这两项能力有意识、有计划、有效果地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调查和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过程。
4、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有人探索出“兴趣爱好→引导培养→个性特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兴趣是培养个人特色的基础与向导,有了爱好,学生自动、自主发展自己爱好,自我挖掘潜能大。个性特长的形成、巩固,实现了“人无我有”,这就拥有了创新“强项”,这种强项由于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相吻合,再加上教师的外因积极诱导,创新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社会要不断前进,前进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课题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研究课题。本文作为诸多同仁在攀缘创新教育研究高峰中一枚铺路石,聊以慰藉。
一、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向。当今世界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和科技的高低。科教兴国已是我国基本国策。创新教育发展不上去,创新意识在社会上难以普及,无法适应未来国家高科技作先导的各行各业发展。而创新教育第一个问题是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问题。
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应先教师,后学生。没有创新思想意识的教师,难出创新思想意识的学生。而教师创新思想意识的养成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国民心中依然有市场,这是几千年来传统思想意识的延续,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教育上来。一些教师桎梏于常规教学之中,安于学生听话,守规矩的现状,对于学生创新思想行为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和传统教育思想决裂,建立和养成创新思想意识是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创新教育理念。
近些年来,国家各级教育报刊、书籍和各电视台教育栏目与节目已陆陆续续将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体系、新的教育方法等新的教育信息介绍了不少。中小学校长结合本地、本校教育实际能不断学习、借鉴,变革学校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结构及教学措施的带头人已呈现雨后春笋之势,但从国内普通中小学整体(尤其是乡镇中小学)来看数量还是很少。而教师之中能够自觉阅读教育报刊、书籍和观看电视教育节目、钻研教育、教学,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也有待扩展。学校和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创新意识的动力和影响力跟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今后学校应该:
1、强化校长负责制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将创新意识纳入议事日程中来,做到持久化和求实化。持久化是指创新思想的渗透与创新精神的建立非一劳永逸之举,它不能朝花夕拾,短时间内是不能可见效的,这是个长期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针政策。求实化是指创新意识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建立和培养要实事求是,决不能流于形式,建国后我国一直深受形式主义之害,教育也不例外。不能上面抓了就狠抓,上面松了就轻抓,甚至走走过场就结束了,贻害无穷。
2、提高教师主动性
教师建立创新意识一个是靠学校集体组织学习,提高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正确认识,另一个是靠教师自己主动捕捉多方面教育信息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尝试破旧立新的成功与失败,从实践中不断增强个人在创新方面的领悟与体验,从中得到创新思想觉悟的提高。而提高教师主动性是教师建立创新意识的高效途径之一。
二、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
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想意识,也很难产生教育与教学创新的好效果。学校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责在校长,没有创新思想意识的校长,难有创新思想意识的教师群,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任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难有创新思想意识的学生群。营造创新氛围笔者认为:
1、教育、教学环境要突出生动活泼的氛围
死气沉沉、封闭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不可能造就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群。只有宽松、活跃、激人兴奋的环境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才能保护学生的主动、自觉与冲动,适时转化为创新的内动务,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在的想象力。一些学校抓纪律多以安静、整齐为主,温顺听话者多受老师欣赏,有悖老师意愿的言语和行为多要受到不同形式的“制裁”。学生压抑感较重,这种沉闷的教育、教学环境氛围严重束缚学生创新思路与创造能力的产生与发展。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表面松散、混乱,但学生的参与精神与创新意识却很强,创新思想和创造潜力从小培养,到中学、大学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就很值得我们结合中国借鉴学习。
2、充公发挥学生个性与想象力
教学的标准统一答案与不能有异议的授课方式,以及教育要求一律性、一致性都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因势利导向有益方向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多种途径给以鼓励和弘扬,是营造创新氛围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教学答案不一定非标准不可,不同的想法可以发表,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给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的时空,这些都是发挥学生个性与想象力的积极条件。
3、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不断积累创新资本
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建立创新环境氛围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具人创新意识下积累多种基本功:如较强的责任感,较广的知识面,对教材娴熟并能发掘拓宽,对学生熟悉能因材施教发展,能创设一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创设创新环境氛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不断教育实践中积累创新教育的经验教训与资本,为拓宽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创造有利条件。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渗透与养成可以化为学生创新的内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可以化为学生创新的外动力;二者之合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笔者粗见如下:
1、培养学生勤动脑、会动脑
社会的发展不断需要创新,对动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明创新离不开动脑。无论学校和班级管理,还是科任课堂授课,引导、激发学生勤动脑、会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勤动脑”,是要多置疑,多激趣;“会动脑”,则要求多鼓励、多引导。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少人云亦云,勇于各抒己见,学会善于动脑。多引导学生学会置疑、探疑、解疑,多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与钻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
2、培养学生勤动手、会动手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科学用脑、善于用脑,同时又能勤于动手;不仅要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方法的创新。动手动脑是紧密相连的,应从小开始注重培养。科技发展证明,凡在科技文明创造上有建树立的,大都是勤于动脑,勇于实践。我国中小学物理、化学、生物、劳技、自然、手工等课都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际能力的好园地。这些学科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创新能力方面教师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相关科任教师在鼓励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创新可以快速获得成功的乐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孕在其中了。
3、培养学生会调查、会观察
学会调查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两条重要途径。调查中分析,观察中思考,是世界无数大小优秀科研成果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程序。据资料介绍,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很重视调查,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养成教育。我国中小学很多学科教学都涉及到调查,尤其观察能力的培养;班、校活动同样也有不少锤炼学生调查与观察能力的机会。关键是在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能否真正地将这两项能力有意识、有计划、有效果地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调查和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过程。
4、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有人探索出“兴趣爱好→引导培养→个性特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兴趣是培养个人特色的基础与向导,有了爱好,学生自动、自主发展自己爱好,自我挖掘潜能大。个性特长的形成、巩固,实现了“人无我有”,这就拥有了创新“强项”,这种强项由于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相吻合,再加上教师的外因积极诱导,创新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社会要不断前进,前进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课题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研究课题。本文作为诸多同仁在攀缘创新教育研究高峰中一枚铺路石,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