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导课、讲解、课堂练习等三方面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导课生活化 讲解生活化 课堂练习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遵循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数学可,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生活化呢?笔者谈谈几点认识。
一、导课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导课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根据班级分发作业本说了这样一件事:开学初,学校为每个班准备作业本,本班有30人,每人发大练习6本,小练习5本,学校一共要为本班准备大、小练习共多少本?要求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交流时有的先算一个人需要大、小练习的本数再乘以全班的人数:(6+5)×30=330(本):有的先算大练习的本数再加上小练习的本数:6x30+5x30=330(本)。两种方法结果相同,教师说这两个式子可不可以画等号呢?学生将等式写在了黑板上:(6+5)x30=6×30+5×30。教师说“仔细观察这个式子,看谁能从中发现点什么?”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所得的积的和”。学生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由此可见贴近学生生活的导课使学生学起来格外投入。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举例:“老师家里有一万元钱,暂时不想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请同学帮老师出个主意,怎样处理这笔钱?”学生对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倍感亲切,因而兴趣大增,纷纷主动寻找答案,回答的办法比较多,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办法.最终选择了“储蓄”这一种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取,而且比较安全又可以多一些钱的好办法。教师接着又说:“现在就把这一万元钱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能够介绍一下吗?”同学们又竞相发言。主动介绍自己知道的储蓄的相关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教师不仅可以将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引进课堂,例如利润、打折、保险等等,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充分创设生活化情境,才能使学生乐学,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讲解生活化,合理改组教材
目前使用的教材,有的所呈现的教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有一定差距,所以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笔者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体验数学价值
陶行知说过:“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新课程也强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找到生活的原型,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找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带领同学们来到工地上,要求同学们算出工地上一堆黄沙的体积。活动之前,教师先问了两个问题:
(1)求黄沙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要收集哪些数据,为什么?
从而使下一步的操作、测量成为有水之源,有本之木。同学们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用手中的工具,有的测周长和高;有的测直径和高:也有的测半径和高,最后计算得到了这堆黄沙的体积。这样的数学教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到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贯彻执行中,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也是归宿,数学教学必须遵循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导课生活化 讲解生活化 课堂练习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遵循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数学可,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生活化呢?笔者谈谈几点认识。
一、导课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导课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根据班级分发作业本说了这样一件事:开学初,学校为每个班准备作业本,本班有30人,每人发大练习6本,小练习5本,学校一共要为本班准备大、小练习共多少本?要求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交流时有的先算一个人需要大、小练习的本数再乘以全班的人数:(6+5)×30=330(本):有的先算大练习的本数再加上小练习的本数:6x30+5x30=330(本)。两种方法结果相同,教师说这两个式子可不可以画等号呢?学生将等式写在了黑板上:(6+5)x30=6×30+5×30。教师说“仔细观察这个式子,看谁能从中发现点什么?”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所得的积的和”。学生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由此可见贴近学生生活的导课使学生学起来格外投入。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举例:“老师家里有一万元钱,暂时不想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请同学帮老师出个主意,怎样处理这笔钱?”学生对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倍感亲切,因而兴趣大增,纷纷主动寻找答案,回答的办法比较多,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办法.最终选择了“储蓄”这一种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取,而且比较安全又可以多一些钱的好办法。教师接着又说:“现在就把这一万元钱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能够介绍一下吗?”同学们又竞相发言。主动介绍自己知道的储蓄的相关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教师不仅可以将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引进课堂,例如利润、打折、保险等等,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充分创设生活化情境,才能使学生乐学,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讲解生活化,合理改组教材
目前使用的教材,有的所呈现的教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有一定差距,所以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笔者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体验数学价值
陶行知说过:“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新课程也强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找到生活的原型,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找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带领同学们来到工地上,要求同学们算出工地上一堆黄沙的体积。活动之前,教师先问了两个问题:
(1)求黄沙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要收集哪些数据,为什么?
从而使下一步的操作、测量成为有水之源,有本之木。同学们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用手中的工具,有的测周长和高;有的测直径和高:也有的测半径和高,最后计算得到了这堆黄沙的体积。这样的数学教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到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贯彻执行中,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也是归宿,数学教学必须遵循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