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气象服务工作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服务领域要向着服务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要努力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促进社会购买气象服务的力度,对气象活动开展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气象服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促进防灾减灾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主要对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应用
中图分类号:S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148-01
1、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气象服务问题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问题。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气象服务的关键和核心之一。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公共气象服务是实现我国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农作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由于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应重视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因此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能力必须适应政府的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涵盖决策服务,以公共服务系统为核心,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再根据各地的特色需求,相互补充,提高服务效率,避免重复,浪费资源。
2、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国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给我国的气象服务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需求、新任务、新要求。气象服务如何推动企业、农业科技进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是气象业务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气象部门要不断深化对现代气象业务体制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强化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对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等各项气象工作的统领作用。
2.1 加快完善气象服务体制
对照全球蓬勃发展的气象服务,我国气象服务并没有在技术方面上落伍,而是在气象服务体制上显得有些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体制无论是国家一级还是县一级,都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业务技术体制在业务机构、业务分工、业务内容上与新的发展需求有很多不相适应,表现在众多的重复工作,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与服务体制不够完善有关,而运行机制则取决于新的服务观念和新型经济关系的确立。
2.2 加快建设发展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在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气候评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气象信息获知等方面,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又制约着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专业体系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例如:我们现在的气象预报服务比较单一,天气预报侧重在短时的天气和定性的天气预报之上。
2.3 加快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国家整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就是要在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应对日益激烈的气象领域的国际竞争、實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
3、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3.1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3.2.1 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3.2.2 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3.2.3 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发布系统、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制定发布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3.3 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3.1 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氣象灾害应急预案,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3.3.2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3.3.3 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
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3.4 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3.4.1 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3.4.2 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围绕着民情,民需,民意,努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不断丰富服务产品的内涵。充分发挥基层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气象事业的全面科学发展。
4、结束语
建设气象事业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事业要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司研.论防灾减灾新模式:新媒体深度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2,11:213-214.
[3] 马玉玲,张艳丽.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0:209.
[4] 曹广喜,丁荷莲,郭雨.基于SEM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03:476-486.
[关键词]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应用
中图分类号:S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148-01
1、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气象服务问题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问题。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气象服务的关键和核心之一。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公共气象服务是实现我国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农作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由于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应重视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因此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能力必须适应政府的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涵盖决策服务,以公共服务系统为核心,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再根据各地的特色需求,相互补充,提高服务效率,避免重复,浪费资源。
2、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国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给我国的气象服务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需求、新任务、新要求。气象服务如何推动企业、农业科技进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是气象业务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气象部门要不断深化对现代气象业务体制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强化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对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等各项气象工作的统领作用。
2.1 加快完善气象服务体制
对照全球蓬勃发展的气象服务,我国气象服务并没有在技术方面上落伍,而是在气象服务体制上显得有些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体制无论是国家一级还是县一级,都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业务技术体制在业务机构、业务分工、业务内容上与新的发展需求有很多不相适应,表现在众多的重复工作,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与服务体制不够完善有关,而运行机制则取决于新的服务观念和新型经济关系的确立。
2.2 加快建设发展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在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气候评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气象信息获知等方面,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又制约着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专业体系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例如:我们现在的气象预报服务比较单一,天气预报侧重在短时的天气和定性的天气预报之上。
2.3 加快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国家整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就是要在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应对日益激烈的气象领域的国际竞争、實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
3、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3.1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3.2.1 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3.2.2 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3.2.3 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发布系统、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制定发布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3.3 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3.1 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氣象灾害应急预案,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3.3.2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3.3.3 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
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3.4 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3.4.1 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3.4.2 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围绕着民情,民需,民意,努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不断丰富服务产品的内涵。充分发挥基层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气象事业的全面科学发展。
4、结束语
建设气象事业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事业要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司研.论防灾减灾新模式:新媒体深度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2,11:213-214.
[3] 马玉玲,张艳丽.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0:209.
[4] 曹广喜,丁荷莲,郭雨.基于SEM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03:47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