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可译为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就是不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生疑、解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观点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运动的形式及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说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生物语言来表述,反映了客观现象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而生物教学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生物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生物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生物概念和生物规律。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下面仅以《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建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1. 设置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在屏幕显示夏季高温条件下森林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想到植物需吸收足够的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怎样吸收水的。
教师:把课前用清水和浓盐水泡过1小时左右的两种豆芽分发给学生,并告诉学生两种豆芽是如何处理的。
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如何吸收水和失水的。
2. 渗透作用实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亲历实验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促使知识迁移。
教师:先把真正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展示给学生,并作演示实验,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弥补前演示实验观察不清楚的地方,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提出相关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怎样才能发生渗透作用。最后总结渗透作用原理。
3. 知识迁移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然后研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学生:随教师的引导思路观察多媒体显示的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通过分析能够得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的这一结论。同时,思考植物细胞为什么能吸水和失水。
教师:总结上述结论并讲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
学生:首先根据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室提供的材料构思实验思路,然后在结合教材的实验步骤亲自动手做该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植物细胞吸收和失水的原理结论。
4. 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教师: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后再提出以下问题:
①农业生产中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何会出现“烧苗”?
②夏季植物为什么易出现萎蔫?
学生: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能提出农业生产要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体验。因此整个教学中我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相关问题,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同时学会了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建构了渗透系统装置、成熟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最后使学生能够应用于实践中去。
收稿日期:2009-11-15
建构主义观点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运动的形式及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说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生物语言来表述,反映了客观现象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而生物教学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生物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生物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生物概念和生物规律。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下面仅以《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建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1. 设置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在屏幕显示夏季高温条件下森林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想到植物需吸收足够的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怎样吸收水的。
教师:把课前用清水和浓盐水泡过1小时左右的两种豆芽分发给学生,并告诉学生两种豆芽是如何处理的。
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如何吸收水和失水的。
2. 渗透作用实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亲历实验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促使知识迁移。
教师:先把真正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展示给学生,并作演示实验,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弥补前演示实验观察不清楚的地方,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提出相关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怎样才能发生渗透作用。最后总结渗透作用原理。
3. 知识迁移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然后研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学生:随教师的引导思路观察多媒体显示的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通过分析能够得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的这一结论。同时,思考植物细胞为什么能吸水和失水。
教师:总结上述结论并讲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
学生:首先根据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室提供的材料构思实验思路,然后在结合教材的实验步骤亲自动手做该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植物细胞吸收和失水的原理结论。
4. 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教师: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后再提出以下问题:
①农业生产中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何会出现“烧苗”?
②夏季植物为什么易出现萎蔫?
学生: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能提出农业生产要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体验。因此整个教学中我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相关问题,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同时学会了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建构了渗透系统装置、成熟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最后使学生能够应用于实践中去。
收稿日期:200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