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上首先要注重问题提问的质量,这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往往是重问题数量轻质量.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很多问题只是停留在提问的形式上,再者很多教师重问题的结论轻过程.过于重视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知识的总结,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还有很多教师重问题预设而轻视生成等.其实真正的有效的问题教学是从学生的合作学习出发,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和理解这三个环节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一、问题提问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原课堂教学真谛
  数学的很多问题源于生活,这不仅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同时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
  1.问题贴近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问题的提出寓于生活情境中,这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觉得这样的问题值得去探究并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6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90米,小明同学很快知道楼的高度,你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这样的问题设计从学生日常遇到的困惑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这符合“数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改精神.通过主动探索、实践与思考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步步深入,感知数学
  数学思维的发展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所以问题的提出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层层推进,使思维逐步得到提升和发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如,在总结平方差公式规律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①(x 1)(x-1)=;
  ②(n 5m)(n-5m)=;
  ③(4a b)(4a-b)=.
  通过对这几道题目的计算并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规律?你又将怎样验证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呢?
  这样设计“数学化”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形式比较很容易得到平方差公式,从而建立了对公式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乘法公式的验证,说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加以归纳和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俗话说:“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数学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和创造性地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便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1.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找准问题的基点
  设计问题时,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找准问题的基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避免问题设计空洞,没有实际价值或者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无所适从.有质量的问题能立刻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引人入胜,便于学生思考和探索,为结论的形成作出铺垫.例如,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为导入新课,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同一个电梯里两人身高分别为:a米、b米,且a>b,都升高6米后,你能用不等式关系表示出来吗?如果都下降3米呢?从中你能得到不等式的性质吗?
  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受,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善于启发问题,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
  数学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源于问题.课堂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点燃思维火花,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个数”的教学中,可以先由一元一次方程入手,让学生观察方程x-4=0的解,逐渐过渡到x2-4=0的解,然后提出“你能猜想此方程的解为多少?有几个解吗?”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会立刻用一元二次的定义、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感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能有2个.然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不一定都符合实际意义.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促进了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拓展了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问题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难易度适中
  一个好的问题提问,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能让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想试一试.如果问题设计太难,一旦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得不到答案往往又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时间长了,学生也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设计得太易,又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
  (责任编辑黄桂坚)
其他文献
在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结构中,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关键的制度安排,它是防范银行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如果没有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保障,商业银行即使实现了产权明晰、政企分开,也
汽车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就是汽车的机械基础课程,本文从当下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出发,对教学中机械基础的应用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为汽车专业的机械基础课
我们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自新课改以来,主张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过去教师的填鸭、灌输为学生的探究与感悟,“45分钟里,学生的收获有多少?”是我们教学后经常反思、也应当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当前的课堂中学生操作多了,讨论交流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  但是,热闹背后我们却又常常看见这样的事实:学生们可能是在热烈讨论的,但是交流之后所得的收获却不一定经得起“新”的考问;教师可能是
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必须致力于人才环境创新,从优化制度环境、营造人文环境、改善经济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那么谈何学好地理呢?达尔文之所以可以写成旷世名作《物种起源》,主要是因为他对这方面感兴趣,感兴趣才会让他积极地探索,使他后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笔者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不高,究其原因,应该是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那么,究竟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总结的几点论述如下
教研组,是学校内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专业性基层组织,是学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分享教学经验和交流教学科研成果的基本单位。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教研组长和本校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团体。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课务繁重,加之各种考评、学习等,致使目前部分教研组专业取向不明,教研功能萎缩,教研活动内容空泛,效果欠佳,教研氛围保守,褒扬性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