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及培养人的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课改标准明确了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往方式的变化。在新课程的环境中师生将共同营造新的交往环境.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出身的发展,让学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共创平等的交往氛围,更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师生交往具有静态、动态和综合特点
交往指人际间的互相往来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联系,它既是一项情感意识活动,又是一项行为动作活动。学生在校时,主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往。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一个暗示的眼神、一个简单的手势、一句关切的问候、一行优美的板书等等就是一种交往,这种交往更多的表现师生间静态的情感交流;课堂上生生间的学习讨论,师生间的提问回答,辅导反馈,位置移动,角色变换及课外活动、交谈都表现出一种动态特点。实际生活中的交往体验经常是动静交融的综合活动过程。学生在交往体验中可以形成处理人际活动的多种能力。教师需要积极地把握这些特点,在与学生交往和组织学生交往中时刻重视学生的交往体验,培养多方面的现代人精神和素质。
二、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不外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两种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人际交往影响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A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甚至是对立基础上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支配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传与受的关系,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时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反映,只是一种单向活动而不存在真正的交往,是典型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更谈不上学生交往体验。这违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B型是A型的一种改进,师生间有了对话,教师与全班同学发生交往,相互交往中有利于调整教学,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效果较A型好。但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问题常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作答。学生被教师套进了课前设计的方案里,而且生生之间缺少直接沟通,这不利于学生合作、竞争能力的培养。
c型是教学效果很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在交往,而且学生的交往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明显的是生生之间可以合作学习,并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学生及其他小组进行交往,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得以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突出。这种类型建立在师生互相信任、尊重、同心协力共同探索的基础上,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可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营造良好学习情境,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学习气氛,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里侧重谈一下合作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好地体现c型师生关系,而且深深地影响现今和未来学生的素质。
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之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并达成团体目标。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同一组的学生彼此相互依赖,有着同甘共苦的感受。具体而言有五个方面的相互依赖。
1 目标相互依赖:合作学习小组有一个或若干个共同目标。如一起完成一组手工作业或合作一幅画等。
2 奖励相互依赖:当小组一同学受到奖励,同组所有组员的奖励也受影响。如代表小组交流的同学获得好成绩,那么小组学习完成出色,每个组员都是成功的享受者。
3 角色相互依赖: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一组员有的负责学习程序,有的注意合作技巧。这些角色在一阶段后互换。
4 资料相互依赖:每个组员只拥有完成任务的一部分资料或工具。
5 身份相互依赖:全组拥有共同的身份。如组名、组标、秘密口令等。
合作学习小组不同于一般的小组,它是一个异质小组,即将不同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的学生组成一组,目的是提供学生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达成学习目标。
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成长中交往体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参与交往,感受交往,尝试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学会交往。这种学习方式的意义还在于强调了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重视用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来提高语言质量,其中既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能了解自己,同时也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理解别人。
三、人际交往的空间组织
课堂组织规模,位置排列,相互之间所处的空间距离对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心理气氛都有密切的关系,不可忽视。
1 课堂教学组织规模
课堂教学组织规模的大小和教学效果直接相关,一般班级人数在20~40人之间为宜,班级人数少,师生交往次数多,信息反馈快。
2 课堂教学中座位的排列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一般都采用秧田式排座,其优点是学生之间干扰少,听课注意力集中,教师便于观察和组织全组学生的课堂行为,利于进行系统的教学。但弊端也十分明显,无形中突出了讲台上教师的地位,在情感上隔开了教师和学生,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而生生之间的课堂交往包含着鼓励、合作和竞争,并可能产生积极效应,是影响班级气氛的重要因素。为此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多中空间形态。
如u型排列(如图2)可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交往空间,利于师生交往,适合于欣赏、评述和演示,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班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便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发挥主导作用,但小组合作效果差。
小组式排列(如图3)最利于学生之间的联系、交往和合作.容易形成竞争、合作氛围,大量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适合于此,也适合于相互影响和协作的活动。
不同空间形态对师生之间相互影响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发挥各种空间形态的独特作用,建议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决定空间形态,忌走极端。
四、非教学状态下的交往
学生都有与同伴和教师友好交往的内心需要,非教学状态下的交往具有自由性、广泛性、弥散性。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这种交往,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的交往,因为这种交往是复杂的,交往的空间是宽阔的。如对于内向型和有自卑感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交往,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经历关注其交往体验,让他们感到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也有足够的才能,而且是自己特有的。这类交往是对师生在教学状态中交往的补充。
总之.课改是一种经历,而不是一张蓝图。它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我们根本不可能解决现在和将来的所有问题,但至少我们要走到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来。如果我们与学生沟通时,能把学生当前状况和下一步的教学联系起来;如果我们与学生沟通时。能在学生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如果……那足以说明这个交往过程是有意义的。而当学生离开学校独立开始充满意义的人生时,我们的教育如能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提供一种较大的可能时,我们才算合格。教育是一系列沟通的过程。
一、师生交往具有静态、动态和综合特点
交往指人际间的互相往来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联系,它既是一项情感意识活动,又是一项行为动作活动。学生在校时,主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往。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一个暗示的眼神、一个简单的手势、一句关切的问候、一行优美的板书等等就是一种交往,这种交往更多的表现师生间静态的情感交流;课堂上生生间的学习讨论,师生间的提问回答,辅导反馈,位置移动,角色变换及课外活动、交谈都表现出一种动态特点。实际生活中的交往体验经常是动静交融的综合活动过程。学生在交往体验中可以形成处理人际活动的多种能力。教师需要积极地把握这些特点,在与学生交往和组织学生交往中时刻重视学生的交往体验,培养多方面的现代人精神和素质。
二、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不外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两种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人际交往影响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A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甚至是对立基础上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支配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传与受的关系,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时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反映,只是一种单向活动而不存在真正的交往,是典型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更谈不上学生交往体验。这违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B型是A型的一种改进,师生间有了对话,教师与全班同学发生交往,相互交往中有利于调整教学,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效果较A型好。但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问题常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作答。学生被教师套进了课前设计的方案里,而且生生之间缺少直接沟通,这不利于学生合作、竞争能力的培养。
c型是教学效果很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在交往,而且学生的交往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明显的是生生之间可以合作学习,并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学生及其他小组进行交往,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得以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突出。这种类型建立在师生互相信任、尊重、同心协力共同探索的基础上,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可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营造良好学习情境,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学习气氛,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里侧重谈一下合作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好地体现c型师生关系,而且深深地影响现今和未来学生的素质。
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之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并达成团体目标。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同一组的学生彼此相互依赖,有着同甘共苦的感受。具体而言有五个方面的相互依赖。
1 目标相互依赖:合作学习小组有一个或若干个共同目标。如一起完成一组手工作业或合作一幅画等。
2 奖励相互依赖:当小组一同学受到奖励,同组所有组员的奖励也受影响。如代表小组交流的同学获得好成绩,那么小组学习完成出色,每个组员都是成功的享受者。
3 角色相互依赖: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一组员有的负责学习程序,有的注意合作技巧。这些角色在一阶段后互换。
4 资料相互依赖:每个组员只拥有完成任务的一部分资料或工具。
5 身份相互依赖:全组拥有共同的身份。如组名、组标、秘密口令等。
合作学习小组不同于一般的小组,它是一个异质小组,即将不同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的学生组成一组,目的是提供学生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达成学习目标。
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成长中交往体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参与交往,感受交往,尝试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学会交往。这种学习方式的意义还在于强调了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重视用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来提高语言质量,其中既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能了解自己,同时也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理解别人。
三、人际交往的空间组织
课堂组织规模,位置排列,相互之间所处的空间距离对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心理气氛都有密切的关系,不可忽视。
1 课堂教学组织规模
课堂教学组织规模的大小和教学效果直接相关,一般班级人数在20~40人之间为宜,班级人数少,师生交往次数多,信息反馈快。
2 课堂教学中座位的排列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一般都采用秧田式排座,其优点是学生之间干扰少,听课注意力集中,教师便于观察和组织全组学生的课堂行为,利于进行系统的教学。但弊端也十分明显,无形中突出了讲台上教师的地位,在情感上隔开了教师和学生,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而生生之间的课堂交往包含着鼓励、合作和竞争,并可能产生积极效应,是影响班级气氛的重要因素。为此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多中空间形态。
如u型排列(如图2)可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交往空间,利于师生交往,适合于欣赏、评述和演示,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班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便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发挥主导作用,但小组合作效果差。
小组式排列(如图3)最利于学生之间的联系、交往和合作.容易形成竞争、合作氛围,大量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适合于此,也适合于相互影响和协作的活动。
不同空间形态对师生之间相互影响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发挥各种空间形态的独特作用,建议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决定空间形态,忌走极端。
四、非教学状态下的交往
学生都有与同伴和教师友好交往的内心需要,非教学状态下的交往具有自由性、广泛性、弥散性。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这种交往,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的交往,因为这种交往是复杂的,交往的空间是宽阔的。如对于内向型和有自卑感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交往,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经历关注其交往体验,让他们感到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也有足够的才能,而且是自己特有的。这类交往是对师生在教学状态中交往的补充。
总之.课改是一种经历,而不是一张蓝图。它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我们根本不可能解决现在和将来的所有问题,但至少我们要走到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来。如果我们与学生沟通时,能把学生当前状况和下一步的教学联系起来;如果我们与学生沟通时。能在学生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如果……那足以说明这个交往过程是有意义的。而当学生离开学校独立开始充满意义的人生时,我们的教育如能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提供一种较大的可能时,我们才算合格。教育是一系列沟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