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对于“两个地位”的教学理论虽然已被大家所熟知,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无现成的可操作程序(事实上教学活动的动态性决定了不可能有划一的操作程序)。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还占据着一定的比重,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练、背,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余地,反馈和矫正较少。若学生长时间接受这种课堂教学,只会产生一批思维懒汉,其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都无法得到发展,违背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弄清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位学生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内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学生应该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结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着“学”的质量,其主动性包含:学习的兴趣、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自觉性。
二、学生学习时应如何确保自己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自己的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一个会学习的学生,能善于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主动地学习。事实上,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形成了依赖教师、迷信课本的心理,不懂得主动学习的真正含义,简单地认为主动学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模仿例题去练,公式、定义、定理等拚命去背去记。一旦脱离教师面临问题时,他们就束手无策。这样学习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真正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呢?
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主要靠自己,课本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也仅仅是自己学习的引导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揭露事物的本质,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学生要将学习目的由外向内转移,由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转移,从“要我学”自觉地转向“我要学”,从而达到“我能学”、“我会学”、“我能学好”。因此,学生自己要善于激励自己的学习动机,促使自己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包括学习自觉性、趣味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研究学习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认知结构,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满足感,并乐于沉浸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之中;有助于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知识和问题,善于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挖掘感性知识背后的理性知识,探究规律,悟出道理,乐于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师教学时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校这几年来所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试验,特别提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创新”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目的也是如何探索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现结合本人在教改实践中的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觉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我会学”。过去那种“一问一答”、“串问串讲”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来自学生的需要,而是来自教师主观的设计,来自分析教材的需要,而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时间交还给学生,教师精讲善导,发展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直线图象时,要让学生注意k、b的正负,并让学生注意直线的方向(自左向右)。同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字母代替数值看直线经过的象限有没有变化。這些问题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问题,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一阶段,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加以分析解答,调动多种学习器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以鼓励为主。即鼓励学生通过思索,善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问难。
4.尊重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教学有时局限在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中,而标新立异的答案往往在“应试教育”中屡吃苦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缺少理解缺少创造,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所以,“高分低能”成了人们一句口头禅。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呼吁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转换角度,敢于发现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始料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就要有创造精神。不能囿于成见,对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只要有一点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当今的教育,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发展潜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内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学生应该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结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着“学”的质量,其主动性包含:学习的兴趣、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自觉性。
二、学生学习时应如何确保自己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自己的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一个会学习的学生,能善于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主动地学习。事实上,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形成了依赖教师、迷信课本的心理,不懂得主动学习的真正含义,简单地认为主动学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模仿例题去练,公式、定义、定理等拚命去背去记。一旦脱离教师面临问题时,他们就束手无策。这样学习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真正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呢?
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主要靠自己,课本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也仅仅是自己学习的引导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揭露事物的本质,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学生要将学习目的由外向内转移,由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转移,从“要我学”自觉地转向“我要学”,从而达到“我能学”、“我会学”、“我能学好”。因此,学生自己要善于激励自己的学习动机,促使自己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包括学习自觉性、趣味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研究学习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认知结构,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满足感,并乐于沉浸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之中;有助于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知识和问题,善于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挖掘感性知识背后的理性知识,探究规律,悟出道理,乐于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师教学时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校这几年来所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试验,特别提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创新”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目的也是如何探索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现结合本人在教改实践中的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觉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我会学”。过去那种“一问一答”、“串问串讲”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来自学生的需要,而是来自教师主观的设计,来自分析教材的需要,而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时间交还给学生,教师精讲善导,发展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直线图象时,要让学生注意k、b的正负,并让学生注意直线的方向(自左向右)。同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字母代替数值看直线经过的象限有没有变化。這些问题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问题,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一阶段,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加以分析解答,调动多种学习器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以鼓励为主。即鼓励学生通过思索,善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问难。
4.尊重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教学有时局限在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中,而标新立异的答案往往在“应试教育”中屡吃苦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缺少理解缺少创造,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所以,“高分低能”成了人们一句口头禅。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呼吁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转换角度,敢于发现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始料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就要有创造精神。不能囿于成见,对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只要有一点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当今的教育,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发展潜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