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亮与缺点的简单分析,作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场所,着实是一个优秀的案例。但也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城市设计中更应注重其构成元素的整体性和细节设计,城市设计的思想应伴随城市规划,贯穿城市成长始终。
关键词:人民广场 文化 生态 城市设计
引言
人民广场地处上海市市中心黄浦区内,总面积约十四万平方米,是一个行政、经济、文化、交通枢纽等汇集一体的多功能园林式广场。是上海的会客厅,最为重要的地标之一。鸦片战争时期人民广场的雏形出现,被作为是跑马场使用。随后到了解放时期,又按照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思路,将人民广场作为整个上海市的政治集会中心。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发展,广场已经不能再单纯作为行政中心,逐步增加完善其他功能。位于广场上的几大主体建筑基本代表了广场所具备的几种功能。位于广场中轴线北侧也是整个广场最高的建筑是上海市市政大厦,其东侧为规划展厅,西侧是上海大剧院。轴线南侧为上海市博物馆,在整个广场的东北角是一个地铁交通枢纽点。其他空间做了大规模的绿化建设,和人民公园共同构成城市绿肺达到改善城市中心环境、清洁大气的作用。作为上海市的十大新景观之一,是因为其确实有很多值得褒奖的地方。
1、城市会客厅之亮点
1.1广场文化内涵多元化
公共空间是文脉传承与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是价值产生与提升的场所,人民广场也有这样的作用。规划展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市博物馆三者是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建筑,规划展馆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角度传承上海建设发展历史,上海大剧院通过外文化输入和本国文化以演出的形式重现也可以促进文脉传承发展,也体现了外来文化价值与意义,上海市博物馆完美的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同时这些都可以相应的商业价值。广场上的绿化环境舒适宜人,可以吸引人流汇聚,创造或维持市民文化,地下是商业步行街,良好的购物环境保留住人流,创造出更大的商业文化价值。不同场所多元文化涵盖,提升人民广场价值和意义,成为城市亮点。
1.1.1“城市绿肺”
总面积十四公顷的人民广场,其中有八公顷都作为绿化使用,成为上海最大的园林广场。在水系的规划设计上,广场喷泉“浦江之光”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原创性大型旱喷泉。与当时常见的旧式喷泉模式不同,不再是大量的水喷头直接裸露出来面对游客,影响观瞻。而是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让喷泉更加美观。对于植物和水系的数量增加以及亲切的城市设计,促进了广场的亲民程度,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宗旨。
1.1.2便捷且充足的交通
人民广场同时也肩负着城市重要交通枢纽的职能,广场东侧是人民广场地铁站,是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八号线的交汇集散中心,在它的西侧,三号线与之擦肩而过,为上海最重要的地下交通枢纽之一。乘客出地铁站后,随即被引入下沉式广场,通过下沉式广场的地下通道可直接被引导到道路上乘坐公交,目的是实现轨道交通之间以及轨道交通与公交之间的“零换乘”。规划表现方式为将巨型下沉广场设三至五条通道,都可以直达西藏路公交车站和九江路公交车站以及南京路、人民广场等地。此外,目前武胜路上的22个公交起迄站点被疏散到九江路和延中绿地三期等人民广场周边地区去。
至于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设计上,全部以人行为主,以此满足游客的观光游览需求和居民休闲锻炼的需要,不会受到外部交通影响,方便步行人群使用,有和广场文化充分接触交互的机会。整个广场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景观亲民宜人净化整个城市中心区的生态圈,交通构成多样,并方便人群使用,确实有很多成功之处,但也确实存在很多不足。
2城市会客厅之不足
2.1高冷的建筑选型
人民广场占地面积大,坐落于其中的建筑物也庞大而庄重,而人民广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供使用者休憩娱乐,但高大的建筑物又给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让人不由的感觉自身渺小,对宏伟建筑敬而远之。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典型亲民广场: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有着亲切的尺度,舒适的建筑高度和广场宽度比例,分大小两广场,收放自如空间丰富,让每一位观赏者都愿意在广场中作停留。巨大的人民广场几乎没有建筑围合,空间感也因此空旷而无趣,自然也就失了类似国外小尺度广场了亲切宜人之感。
2.2细部设计的缺失
对于人民广场做大量绿化的初衷我们必须给与肯定,这样即调节生态气候,又创造出美观大方环境空间。但是仔细观察其细节,其实还是有很多不足,供游客休息停留的空间铺砖、座椅尺度也很大,并没有亲切感,让人感觉稍作停留后想立即离开。虽说确实有很多草坪绿植花木,但都被围护起来,无法和路人产生互动,依旧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感受。
2.3城市设计的缺乏
从广义上说,可以将城市看做是一个建筑,既要满足多种功能需要,也要有美观的外立面,但人民广场却是内部各建筑形态各异,没有互动和关联,功能上也都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广场内部建筑不缺乏精品,但互相之间并不是相互衬托,有机共生,甚至可以说有些相互地处。另外一点的就是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最为普遍的当游客想找卫生间,注定将在巨大的广场上四处奔波。同时也缺乏有遮挡的休息空间,面对特殊气候雨雪或是炎炎烈日时,游客总会有无处躲藏的无奈感。
3总结
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设计一直是一个重要分支,人民广场作为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重要枢纽,又需要承担多种功能,正体现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各个建筑缺乏联系互动,导致广场整体的分散干说明在任何环境下整体感都比局部好坏要重要的多。而其细节设计也是考验设计工作者能否考虑细致、考虑周全的重要环节。当然即使如此,现在纵观中国内地,人民广场的设计还是成功大于失败的,每一个建筑的存在都传播出或多或少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吸取其精华,在今后的文化广场设计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侯翰如. 从海上到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A] . 2000 上海双年展 [C] .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2】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郑戈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3】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和构想 Ul 财经研究,1995
【4】冯叙.建筑现象学研究——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例.中外建筑,2006(1)
【5】郑佐利.从水文化的角度解读水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上海水务,2002(4)
【6】]刘婷婷.地域特色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唐鴻芳.融入上海地域文化的创意礼品设计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周在春.上海 人民广场 改建 设计 [J] 规划师,1998(1):47 51
关键词:人民广场 文化 生态 城市设计
引言
人民广场地处上海市市中心黄浦区内,总面积约十四万平方米,是一个行政、经济、文化、交通枢纽等汇集一体的多功能园林式广场。是上海的会客厅,最为重要的地标之一。鸦片战争时期人民广场的雏形出现,被作为是跑马场使用。随后到了解放时期,又按照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思路,将人民广场作为整个上海市的政治集会中心。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发展,广场已经不能再单纯作为行政中心,逐步增加完善其他功能。位于广场上的几大主体建筑基本代表了广场所具备的几种功能。位于广场中轴线北侧也是整个广场最高的建筑是上海市市政大厦,其东侧为规划展厅,西侧是上海大剧院。轴线南侧为上海市博物馆,在整个广场的东北角是一个地铁交通枢纽点。其他空间做了大规模的绿化建设,和人民公园共同构成城市绿肺达到改善城市中心环境、清洁大气的作用。作为上海市的十大新景观之一,是因为其确实有很多值得褒奖的地方。
1、城市会客厅之亮点
1.1广场文化内涵多元化
公共空间是文脉传承与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是价值产生与提升的场所,人民广场也有这样的作用。规划展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市博物馆三者是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建筑,规划展馆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角度传承上海建设发展历史,上海大剧院通过外文化输入和本国文化以演出的形式重现也可以促进文脉传承发展,也体现了外来文化价值与意义,上海市博物馆完美的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同时这些都可以相应的商业价值。广场上的绿化环境舒适宜人,可以吸引人流汇聚,创造或维持市民文化,地下是商业步行街,良好的购物环境保留住人流,创造出更大的商业文化价值。不同场所多元文化涵盖,提升人民广场价值和意义,成为城市亮点。
1.1.1“城市绿肺”
总面积十四公顷的人民广场,其中有八公顷都作为绿化使用,成为上海最大的园林广场。在水系的规划设计上,广场喷泉“浦江之光”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原创性大型旱喷泉。与当时常见的旧式喷泉模式不同,不再是大量的水喷头直接裸露出来面对游客,影响观瞻。而是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让喷泉更加美观。对于植物和水系的数量增加以及亲切的城市设计,促进了广场的亲民程度,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宗旨。
1.1.2便捷且充足的交通
人民广场同时也肩负着城市重要交通枢纽的职能,广场东侧是人民广场地铁站,是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八号线的交汇集散中心,在它的西侧,三号线与之擦肩而过,为上海最重要的地下交通枢纽之一。乘客出地铁站后,随即被引入下沉式广场,通过下沉式广场的地下通道可直接被引导到道路上乘坐公交,目的是实现轨道交通之间以及轨道交通与公交之间的“零换乘”。规划表现方式为将巨型下沉广场设三至五条通道,都可以直达西藏路公交车站和九江路公交车站以及南京路、人民广场等地。此外,目前武胜路上的22个公交起迄站点被疏散到九江路和延中绿地三期等人民广场周边地区去。
至于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设计上,全部以人行为主,以此满足游客的观光游览需求和居民休闲锻炼的需要,不会受到外部交通影响,方便步行人群使用,有和广场文化充分接触交互的机会。整个广场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景观亲民宜人净化整个城市中心区的生态圈,交通构成多样,并方便人群使用,确实有很多成功之处,但也确实存在很多不足。
2城市会客厅之不足
2.1高冷的建筑选型
人民广场占地面积大,坐落于其中的建筑物也庞大而庄重,而人民广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供使用者休憩娱乐,但高大的建筑物又给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让人不由的感觉自身渺小,对宏伟建筑敬而远之。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典型亲民广场: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有着亲切的尺度,舒适的建筑高度和广场宽度比例,分大小两广场,收放自如空间丰富,让每一位观赏者都愿意在广场中作停留。巨大的人民广场几乎没有建筑围合,空间感也因此空旷而无趣,自然也就失了类似国外小尺度广场了亲切宜人之感。
2.2细部设计的缺失
对于人民广场做大量绿化的初衷我们必须给与肯定,这样即调节生态气候,又创造出美观大方环境空间。但是仔细观察其细节,其实还是有很多不足,供游客休息停留的空间铺砖、座椅尺度也很大,并没有亲切感,让人感觉稍作停留后想立即离开。虽说确实有很多草坪绿植花木,但都被围护起来,无法和路人产生互动,依旧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感受。
2.3城市设计的缺乏
从广义上说,可以将城市看做是一个建筑,既要满足多种功能需要,也要有美观的外立面,但人民广场却是内部各建筑形态各异,没有互动和关联,功能上也都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广场内部建筑不缺乏精品,但互相之间并不是相互衬托,有机共生,甚至可以说有些相互地处。另外一点的就是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最为普遍的当游客想找卫生间,注定将在巨大的广场上四处奔波。同时也缺乏有遮挡的休息空间,面对特殊气候雨雪或是炎炎烈日时,游客总会有无处躲藏的无奈感。
3总结
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设计一直是一个重要分支,人民广场作为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重要枢纽,又需要承担多种功能,正体现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各个建筑缺乏联系互动,导致广场整体的分散干说明在任何环境下整体感都比局部好坏要重要的多。而其细节设计也是考验设计工作者能否考虑细致、考虑周全的重要环节。当然即使如此,现在纵观中国内地,人民广场的设计还是成功大于失败的,每一个建筑的存在都传播出或多或少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吸取其精华,在今后的文化广场设计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侯翰如. 从海上到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A] . 2000 上海双年展 [C] .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2】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郑戈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3】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和构想 Ul 财经研究,1995
【4】冯叙.建筑现象学研究——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例.中外建筑,2006(1)
【5】郑佐利.从水文化的角度解读水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上海水务,2002(4)
【6】]刘婷婷.地域特色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唐鴻芳.融入上海地域文化的创意礼品设计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周在春.上海 人民广场 改建 设计 [J] 规划师,1998(1):47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