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导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中学生呈现了独立性、敏感性、超前性、现实性等新特点。本文论述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教育工作,这在当前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固化,中学生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强制灌输“宏大叙事”话语体系,忽视从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缺乏互动;忽视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把“掌握”等同“认同”;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隔离,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造成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形成满足需要的假象;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二、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有效办法
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2、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换位思考相结合
首先,对中学生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完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政治课教师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作者简介:胡娟,女,汉族,二级教师,单位: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
[1]李靖茂,唐建伟,葛畅.学生行为特点及其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16-19.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3]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36.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教育工作,这在当前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固化,中学生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强制灌输“宏大叙事”话语体系,忽视从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缺乏互动;忽视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把“掌握”等同“认同”;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隔离,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造成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形成满足需要的假象;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二、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有效办法
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2、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换位思考相结合
首先,对中学生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完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政治课教师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作者简介:胡娟,女,汉族,二级教师,单位: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
[1]李靖茂,唐建伟,葛畅.学生行为特点及其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16-19.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3]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