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中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中,英语学习被公认为最“费时低效的”,老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上课讲解语法,学生课下也进行非常多的练习,但往往在考试后的学习成绩都不理想,在口语表达中也错误频出,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语法的用法,没有完全理解语法的表达。在新时期下的英语教学应独具特色,尽可能地调动课堂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英语语法 生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02-02
一、语法课堂以情境创设为基础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多还是会贪玩好动,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要设计各种情境,借助体态语、表演等,利用图片、多媒体和实物等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真实生动的情景,辅助他们理解语法,实践运用语法。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交际才有意义,也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会对所学的语言有真正的理解。例如,刚才教授进行时的案例,在学生理解进行时的意义及基本形式后,教师便可以进行情景的创设,例如,呈现情景Its Sunday today.And you can describe your day with your actions.Then ask others to guess or describe.
英语作为必要学习的语言对他们来说便显得更加的无聊与枯燥,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死记硬背式教育,积极探索新的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其中效果比较好的表示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利用一些道具比如卡片,图片等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法课堂与话题表达相结合
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与交流,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话题表达的摄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融入话题表达的练习可以极大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穿插话题,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现在完成时的语法学习中,其语法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只靠简单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定这样一个话题:你們上个周干了什么?让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将有趣的事情总结在一张纸上,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记忆。
三、语法编写顺口溜
有些语法知识十分枯燥难记,但是为什么我们平常不管多么复杂的诗歌都能背诵下来,语法却不行呢,这是因为诗歌大多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将一些难记的语法编成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口诀的编写可以借鉴已有的也可以自己编写,教师应视情况而定。
四、语法课堂与对比归纳相结合
利用对比,让学生熟悉前后学习的语法,温故知新,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比如,在学习序数词时,可以将基数词列出来,然后对比记忆,找出其中特殊的进行着重记忆,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概括,使复杂困难的语法简单明晰,请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谈谈如何开展英语语法教学。
再如:在教“情态动词can的用法”的时候,先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他们:
I can draw.
You can sing.
We can read English.
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马上就发现这些句子都用了情态动词can;接着启发学生继续观察can前面的主语和后面的动词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并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原来can后面是用动词原形的,它前面的主语可以是任何人。这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情态动词can表示“能、会”,主语不用考虑人称,后面直接加动词原形。最后再给出一些图片,让学生用can来说句子或者各自说说自己能干什么,并以此类推其它情态动词类似的用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内化语法规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
五、语法课堂穿插趣味小游戏
教师应该注意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竞争积极性,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进行时的语法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一组中再分两组,然后教师给出相应的动作提示,让分好组的同学一组比划一组猜测,每对一题计一分,最后比较分数,获胜的小组予以相应的奖励,这样的小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往往事半功倍。
总结
英语教学要求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和学校资源,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合理恰当,课堂内容要新鲜有趣,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注意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4
【关键词】英语语法 生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02-02
一、语法课堂以情境创设为基础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多还是会贪玩好动,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要设计各种情境,借助体态语、表演等,利用图片、多媒体和实物等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真实生动的情景,辅助他们理解语法,实践运用语法。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交际才有意义,也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会对所学的语言有真正的理解。例如,刚才教授进行时的案例,在学生理解进行时的意义及基本形式后,教师便可以进行情景的创设,例如,呈现情景Its Sunday today.And you can describe your day with your actions.Then ask others to guess or describe.
英语作为必要学习的语言对他们来说便显得更加的无聊与枯燥,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死记硬背式教育,积极探索新的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其中效果比较好的表示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利用一些道具比如卡片,图片等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法课堂与话题表达相结合
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与交流,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话题表达的摄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融入话题表达的练习可以极大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穿插话题,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现在完成时的语法学习中,其语法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只靠简单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定这样一个话题:你們上个周干了什么?让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将有趣的事情总结在一张纸上,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记忆。
三、语法编写顺口溜
有些语法知识十分枯燥难记,但是为什么我们平常不管多么复杂的诗歌都能背诵下来,语法却不行呢,这是因为诗歌大多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将一些难记的语法编成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口诀的编写可以借鉴已有的也可以自己编写,教师应视情况而定。
四、语法课堂与对比归纳相结合
利用对比,让学生熟悉前后学习的语法,温故知新,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比如,在学习序数词时,可以将基数词列出来,然后对比记忆,找出其中特殊的进行着重记忆,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概括,使复杂困难的语法简单明晰,请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谈谈如何开展英语语法教学。
再如:在教“情态动词can的用法”的时候,先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他们:
I can draw.
You can sing.
We can read English.
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马上就发现这些句子都用了情态动词can;接着启发学生继续观察can前面的主语和后面的动词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并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原来can后面是用动词原形的,它前面的主语可以是任何人。这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情态动词can表示“能、会”,主语不用考虑人称,后面直接加动词原形。最后再给出一些图片,让学生用can来说句子或者各自说说自己能干什么,并以此类推其它情态动词类似的用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内化语法规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
五、语法课堂穿插趣味小游戏
教师应该注意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竞争积极性,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进行时的语法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一组中再分两组,然后教师给出相应的动作提示,让分好组的同学一组比划一组猜测,每对一题计一分,最后比较分数,获胜的小组予以相应的奖励,这样的小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往往事半功倍。
总结
英语教学要求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和学校资源,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合理恰当,课堂内容要新鲜有趣,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注意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