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分析老子的理想人格观,挖掘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中得出对辅导员职业修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老子;人格;以人为本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以“道”为起点和标准完成了其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构建,这些思想对于培养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老子理想人格的起点和标准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虽然没有对人格问题做具体的阐述,但他提出了对人格的特殊认识,提出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标准。老子哲学从天人之际开始,以道为中心说明天、人及其关系,欲探出自然的规律作为人事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2]”“道生之”,“物得以生谓之德”,德是物之所自得,是道之所用,也就是说,德是万物自成的本性,是万物生长遵循自然界规律的实现,故曰“德蓄之”。这就是老子哲学“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因此人要获得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就必须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状态。
二、老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3]”在老子看来,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包括个人的修养,必须要按照道的规律,循道以行。圣人就是道的实践者,是芸芸众生的楷模,拥有着与道合一的众多品质。
一、守柔。“弱者道之用”,老子多次提到人们要回到婴儿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4]”“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婴儿保持了道赋予他的最原始的清净柔弱状态,没有受到后天的社会污染。婴儿的柔弱状态代表着新生,象征着生命力,因而这是“生”的法则。和柔弱相反的,就是坚强,代表着陈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其无以易之”,新生胜腐朽,这是自然的法则。
二、取虚。人要“虚其心”,能虚怀若谷,是为上德。唯虚能容人,故老子认为“人无弃人”;唯虚能容物,故老子认为“物无弃物”;唯虚能宽大,故老子主张“抱怨以德”,“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唯虚能通变而不偏执,故老子对于“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6]总之,虚则有容,有容乃大;虚则能通,通则因应无穷。
三、施仁。“上善若水。[7]”,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有仁爱之心。“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8]”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可见老子提出的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的仁义观。在施仁的对象上,老子主张万物平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9]万物平等本身就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四、寡欲。老子哲学强调清心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0]“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清净无欲的心理状态是深入、正确认识万物的前提,而过高的欲望是人类最大的祸根,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老子主张降低人们的欲望,做到清静无为。
五、无私。“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天道是如此运行的,人生也是如此。故老子说:“圣人不积”,“圣人无藏”,“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即施而不求报)”。由此,老子的人生观是,一个人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人群服务,而毫无推辞(无藏),一个人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生产,而不占为己有(不积);尽以施人,而不求报酬;尽以予人,而不以为恩,有所成就亦不居功。这样的人只是完成自己的本性顺乎人性的要求,任自然的德性以行动。
三、老子理想人格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老子理想人格观的目的重在实践,圣人应“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2]”。圣人只要自己做出了表率,众人自然会去效仿。实际上辅导员的角色类似于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中央17号文件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作为奋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既是“辅导者”,同时也是“示范者”。在一定程度上,辅导员的人格与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正比的关系。因此认真理解老子的理想人格观内涵,对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人格修养进而指导现实中的学生工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遵守学生工作规律。老子重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3]”老子深信自然的秩序与和谐,在他看来,人顺乎自然是好的,违反自然是坏的;顺乎自然之道则能长且久,反乎自然之道则不能长久。辅导员工作也是如此。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有着其特殊性、复杂性,当然也有其规律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遵循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道”、“常”。辅导员要密切关注社会环境与学生心理、价值取向的发展和变化,加强对工作的理论研究,从大量琐碎的日常性工作中总结把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把握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规律, 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
二、以柔克刚。教育环境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与时俱进”,这为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辅导员首先应做到思想“守柔”。按照老子的观点,辅导员守着柔弱,就守着新生,所以思想守柔,就能保证思想活泼而不僵化,看问题和处理事务时就能因应适宜,而不至拘执不化。另外还要做到行动守柔,只有这样,行为才能前进而不顽固,灵活而不生硬,就能“柔弱随时,与理相应”,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最终实现老子的“守柔曰强”的目的。
三、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老子之学主张清心寡欲,倡导忘我的利他主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14]胡锦涛总书记说:“奉献是崇高的境界,是美好人生的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实际上辅导员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成长。它既实现了辅导员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同时其职业能力、素养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辅导员要端正对岗位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爱岗敬业,厚积薄发,最终成就“无为无不为”的人生规划。
四、以学生为本。老子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15]有道的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就要求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该淡化自己的意志,而应该以被管理者的意志为意志。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善性,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学生在能力和人品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在工作中要有宽容心,要学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后还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位智者,老子以其睿智道出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和奥妙。其理论博大精深,虽然后人对其褒贬评价不一,但他的思想特别是理想人格观对于辅导员职业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认真研究和发掘对于辅导员职业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p82,p98,p42,p56,p105,p16,p74,p49,p89,p20,p110,p32,p14,p94。
[6]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p270。
关键词:老子;人格;以人为本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以“道”为起点和标准完成了其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构建,这些思想对于培养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老子理想人格的起点和标准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虽然没有对人格问题做具体的阐述,但他提出了对人格的特殊认识,提出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标准。老子哲学从天人之际开始,以道为中心说明天、人及其关系,欲探出自然的规律作为人事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2]”“道生之”,“物得以生谓之德”,德是物之所自得,是道之所用,也就是说,德是万物自成的本性,是万物生长遵循自然界规律的实现,故曰“德蓄之”。这就是老子哲学“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因此人要获得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就必须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状态。
二、老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3]”在老子看来,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包括个人的修养,必须要按照道的规律,循道以行。圣人就是道的实践者,是芸芸众生的楷模,拥有着与道合一的众多品质。
一、守柔。“弱者道之用”,老子多次提到人们要回到婴儿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4]”“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婴儿保持了道赋予他的最原始的清净柔弱状态,没有受到后天的社会污染。婴儿的柔弱状态代表着新生,象征着生命力,因而这是“生”的法则。和柔弱相反的,就是坚强,代表着陈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其无以易之”,新生胜腐朽,这是自然的法则。
二、取虚。人要“虚其心”,能虚怀若谷,是为上德。唯虚能容人,故老子认为“人无弃人”;唯虚能容物,故老子认为“物无弃物”;唯虚能宽大,故老子主张“抱怨以德”,“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唯虚能通变而不偏执,故老子对于“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6]总之,虚则有容,有容乃大;虚则能通,通则因应无穷。
三、施仁。“上善若水。[7]”,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有仁爱之心。“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8]”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可见老子提出的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的仁义观。在施仁的对象上,老子主张万物平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9]万物平等本身就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四、寡欲。老子哲学强调清心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0]“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清净无欲的心理状态是深入、正确认识万物的前提,而过高的欲望是人类最大的祸根,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老子主张降低人们的欲望,做到清静无为。
五、无私。“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天道是如此运行的,人生也是如此。故老子说:“圣人不积”,“圣人无藏”,“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即施而不求报)”。由此,老子的人生观是,一个人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人群服务,而毫无推辞(无藏),一个人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生产,而不占为己有(不积);尽以施人,而不求报酬;尽以予人,而不以为恩,有所成就亦不居功。这样的人只是完成自己的本性顺乎人性的要求,任自然的德性以行动。
三、老子理想人格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老子理想人格观的目的重在实践,圣人应“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2]”。圣人只要自己做出了表率,众人自然会去效仿。实际上辅导员的角色类似于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中央17号文件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作为奋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既是“辅导者”,同时也是“示范者”。在一定程度上,辅导员的人格与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正比的关系。因此认真理解老子的理想人格观内涵,对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人格修养进而指导现实中的学生工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遵守学生工作规律。老子重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3]”老子深信自然的秩序与和谐,在他看来,人顺乎自然是好的,违反自然是坏的;顺乎自然之道则能长且久,反乎自然之道则不能长久。辅导员工作也是如此。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有着其特殊性、复杂性,当然也有其规律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遵循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道”、“常”。辅导员要密切关注社会环境与学生心理、价值取向的发展和变化,加强对工作的理论研究,从大量琐碎的日常性工作中总结把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把握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规律, 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
二、以柔克刚。教育环境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与时俱进”,这为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辅导员首先应做到思想“守柔”。按照老子的观点,辅导员守着柔弱,就守着新生,所以思想守柔,就能保证思想活泼而不僵化,看问题和处理事务时就能因应适宜,而不至拘执不化。另外还要做到行动守柔,只有这样,行为才能前进而不顽固,灵活而不生硬,就能“柔弱随时,与理相应”,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最终实现老子的“守柔曰强”的目的。
三、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老子之学主张清心寡欲,倡导忘我的利他主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14]胡锦涛总书记说:“奉献是崇高的境界,是美好人生的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实际上辅导员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成长。它既实现了辅导员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同时其职业能力、素养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辅导员要端正对岗位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爱岗敬业,厚积薄发,最终成就“无为无不为”的人生规划。
四、以学生为本。老子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15]有道的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就要求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该淡化自己的意志,而应该以被管理者的意志为意志。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善性,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学生在能力和人品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在工作中要有宽容心,要学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后还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位智者,老子以其睿智道出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和奥妙。其理论博大精深,虽然后人对其褒贬评价不一,但他的思想特别是理想人格观对于辅导员职业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认真研究和发掘对于辅导员职业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p82,p98,p42,p56,p105,p16,p74,p49,p89,p20,p110,p32,p14,p94。
[6]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p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