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选取30名大班幼儿,对不同绘图方式(电脑制图、水粉画和简笔画)、不同脸型(方形脸、三角形脸和圆形脸)卡通面孔的吸引力进行评分,运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卡通面孔的绘图方式和脸型均显著影响其吸引力得分,被试性别主效应也显著,且被试性别与卡通面孔的绘图方式、脸型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对卡通形象国别因素(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国别也显著影响卡通面孔的吸引力得分。
[关键词]卡通面孔;面孔吸引力;绘图方式:脸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06-06
一、卡通面孔吸引力研究的意义与进展
面孔是人类认知、表达情感的重要依托,通过对面孔的知觉,儿童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社会性信息(如年龄、性别、种族和情绪等)。对面孔认知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面孔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解释许多与面孔认知有关的现象(如面孔认知的倒置效应、跨文化效应等),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儿童一般的知觉加工模式。
(一)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面孔吸引力心理学。参照Patzer(1985)和Hatfeild(1986)的定义,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是指目标人物的面孔诱发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个体与生俱来地喜欢具有吸引力的面孔。
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是人类一项重要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容特征是由许多变量构成的,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就涉及这些变量。国外大量研究发现,面部的平均化(averageness)、对称性(symmetry)和性别二态性特征(sexual dimorphicfeature)是影响面孔吸引力评价的三大主要因素,而面部特征值(feature size)、皮肤健康状况(facialskin health)和肤色等因素也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有一定的影响。
1 平均化
面部平均化是指某一面孔与某一人群中大多数面孔相似的程度,它被认为是决定面孔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平均化假设”,越典型的面孔越具吸引力。大量的研究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平均化的面部结构是有吸引力的,但最有吸引力的面孔并不是完全平均化的。
2 对称性
对称性指的是一张脸的左半部与右半部相似的程度。尽管大量研究证明对称性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于不同性别的面孔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3 性别二态性特征
有研究发现,女性拥有女性化的面孔被认为是极具吸引力的。但对男性面孔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者发现,女性更加偏爱男性拥有男性化的面孔;但也有研究者发现,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更为女性所喜爱。Perrett等人(1998)还发现,无论男女都偏好具有轻微女性化倾向的男性面孔,因为他们认为女性化的男性面孔体现出更积极的人格特质,如较少的支配性、更诚实、更具合作性、更热心以及更可能成为一名好父亲等。
4 面部特征值
许多研究者通过测量或操纵面部特征值的大小来研究其与面孔吸引力的关系。例如,Conningham等人(1995)发现,拥有大眼睛、厚嘴唇、小鼻子、窄下巴和突出颧骨的女性面孔更具吸引力。
5 面部皮肤健康状况及肤色
大多数研究都发现,健康的面部皮肤会提升面孔吸引力水平。男性普遍认为无皮肤损伤的女性面孔更具吸引力,原因可能是光滑的皮肤似乎象征着较高的生育能力和健康水平。不仅是女性,Jones等人(2004)发现,对从男性左右脸颊提取的小块皮肤吸引力的评价与对男性整个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显著相关,即面部皮肤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男性的面孔吸引力。
(二)国内外有关“面孔吸引力”研究的进展
1 对真人面孔吸引力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多倾向于对真人面孔进行研究,如翟洪昌等人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发现大脑前扣带回皮层对面孔美与不美的感知起关键作用,而眶额皮层的激活不受面孔吸引力性质的影响。梁静等人采取行为实验和脑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在博弈任务中的决策行为都会受到同伴面孔吸引力的影响:5~6岁儿童在社会经济决策中的行为会受同伴面孔吸引力的影响。俞琴燕等人选取44张来自国内某模特大赛选手的常态面孔照片作为实验材料,结果发现:(1)双性化面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面孔的女性化特质得分能预测其吸引力水平。(2)对性别特质的偏好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对男性面孔中的男性特质比男性更为敏感。
国外学者近几年则更偏重于对面孔吸引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如Komori等人研究发现,面孔的对称性和平均化都会显著影响男性面孔的吸引力,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对地,只有面孔的平均化会显著影响女性面孔的吸引力。他们还发现,性别二态性和平均化这两种特质对面孔的吸引力有着独立的影响。Jones等人的研究则发现,面部肤色和质感对男性面孔吸引力有重要影响,且加剧了平均化对真实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2 对卡通形象吸引力的研究
卡通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幼儿而言,看动画片已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好的动画片可以寓教于乐,启迪幼儿于人生之初。国外对卡通形象吸引力的相关研究较少。Klein等人研究发现,卡通形象的外表体现了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智商、情感、善恶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刺激材料是动态的,即在实验时播放20分钟左右的动画。
国内的相关文献也不多。赵仑等在研究与表情特征加工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晚期正成分时,使用了3种卡通面孔(中性、微笑、愤怒)和3种非面孔(几何图形)作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进行面孔识别。杨元魁等人关于卡通面孔识别和表情特征分析的ERP研究也同样采用了上述的卡通面孔和非面孔刺激材料。但上述实验采用的都是符号化的黑白简笔画面孔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卡通面孔。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人们与生俱来地偏爱有吸引力的面孔,但当前面孔吸引力领域的研究很少涉及卡通形象,利用真实的卡通形象面孔进行的研究则更少。由于做好一部动画的关键在于源头——动画设计,包括形象与情节设计等,因此本研究从卡通形象设计角度切入,探究绘图方式与脸型等因素对卡通形象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1 绘图方式
按技术分类,动画可分为传统手绘动画和现代电脑动画。本研究对现代电脑制图、传统手绘水粉画和简笔画三种绘图方式加以研究,原因在于:第一,现代动画片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形象更逼真,画面效果更完美,可以说,蓬勃发展的电脑 制图已成为动画绘图方式的主流。第二,手绘水粉画画面介于不透明与半透明之间,可以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在儿童绘本中较为常用。第三,高度概括化又具可辨识性和示意性的简笔画在动画发展历史中曾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在简笔画的基础上,卡通形象才变得更生动和逼真的。
2 脸型
本研究主要对人们常见的方形脸、三角形脸和圆形脸的吸引力加以研究,因为卡通形象设计中脸部造型也以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为基本脸型。
相关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对面孔吸引力的感受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将性别也作为组间因素加以研究。
我们假设不同的绘画方式、脸型以及被试性别都会影响卡通面孔吸引力,同时这些因素间也可能存在某些交互作用。
(二)实验方法
1 刺激材料
通过网络下载或高清卡通DVD截屏获取清晰的彩色卡通动物面孔图片(三种脸型,每种25张),对每张电脑制作的面孔图片作如下处理:(1)用Adobe Photoshop CS2软件转换为水粉画面孔图片。(2)打印后手工拓印其轮廓,并通过数码相机翻拍为简笔画面孔图片(如图1、2、3所示)。最后生成面孔图片共:3(绘画方式)×3(脸型)×25=225张。面部情绪均控制为中性或微正性。
为保证刺激图片的一致性,在用软件处理图片时,所生成图片的高度(控制为400像素)和亮度均保持一致,图片宽度由于面孔胖瘦不一而未设限制(平均400像素左右;最大900像素,最小250像素)。面孔大小均占图片宽度及高度的90%以上。面孔图片背景均为白色,以消除呈现时的背景差异。此外,为最大程度降低色彩因素的干扰,简笔画轮廓颜色均采用原面孔图片中的主色调。利用软件去除眼镜、头饰、耳环、脖颈等元素,只保留头发和耳朵,以减少干扰因素。
2 被试
随机选取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大班幼儿30名(年龄为71±7个月),男女各半,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无精神病史,无服用精神类药物史。被试对刺激材料的熟悉程度,18名被试选择一般熟悉,9名被试选择很熟悉,3名被试选择不熟悉,表明熟悉度因素控制良好。
3 实验过程
对图片作随机化排序后,在安静的环境中,以幻灯片形式向被试逐一呈现225张标准化后的卡通面孔图片,同时要求被试按“五点量表”进行评分(1——非常不喜欢,2——不喜欢,3——一般,4——喜欢,5——非常喜欢)。实验前,主试指导幼儿忽略卡通面孔在相关动画片中的所有背景信息,仅根据其面孔吸引力进行评分。图片播放过程中主试陪同在侧。为了防止幼儿出现倦怠感,实验过程中安排休息两次,每次约2分钟。
4 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后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通过球形检验得p<0.05,即样本不符合球形分布假设,说明25次重复测量存在相关性,因此下面的分析均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
(一)各因素的主效应
1 绘图方式
研究发现,不同绘图方式显著影响了幼儿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p<0.05),其中电脑制图得分最高(3.029±0.037),其次是简笔画(3.020±0.033),水粉画得分最低(2.933±0.035)。电脑制图及简笔画的得分均与水粉画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而电脑制图与简笔画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2 脸型
不同脸型也显著影响了幼儿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p<0.01),其中圆形脸的得分最高(3.368±0.036),其次是方形脸(2.809±0.036),三角形脸得分最低(2.804±0.035)。方形脸及三角形脸的得分均与圆形脸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而方形脸与三角形脸得分差异甚微。
3 被试性别差异
男孩和女孩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差异显著(p<0.01),女孩的评分(2.903±0.037)显著低于男孩的评分(3.086±0.037)。
(二)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1 被试性别与绘图方式
被试性别与绘图方式之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p<0.01),主要表现为女孩对水粉画和简笔画的评分显著低于男孩,对电脑制图的评分也略低于男孩(见图4)。
2 被试性别与脸型
被试性别与脸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对圆形脸的评分女孩与男孩差别不明显,但对方形脸和三角形脸的评分女孩显著低于男孩(见图5)。
(三)对卡通面孔国别(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卡通面孔的国别因素显著影响了幼儿对其吸引力的评分(p<0.01)。即国别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国面孔的得分(3.269±0.036)高于美国面孔(2.947±0.023)和日本面孔(2.718±0.046),三者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
四、讨论与展望
动画是一门幻想艺术,它可以把不可能的想象为可能,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卡通形象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极富吸引力,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孔吸引力判断是儿童一项重要的面孔识别能力。本研究的对象是静态卡通面孔的吸引力,具有创新性。在对影响卡通面孔吸引力的绘图方式和脸型等因素进行研究后,得到的初步结论如下。
(一)绘图方式对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显著
本研究采用了常见于各类电子媒介的电脑制图卡通形象,常见于儿童绘本中的水粉画卡通形象,以及常见于漫画中的简笔画卡通形象。结果表明,不同绘图方式的卡通面孔吸引力存在差异,电脑制图的得分高于其他两种绘图方式。相关的ERP研究发现,视觉刺激所包含的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信息会影响ERP的早期成分:高空间频率(high frequency)面孔会显著降低大脑中面孔加工特异性成分N170的活动幅度,而低空间频率(low frequency)面孔和宽带空间频率(broad band frequency)面孔对于诱发N170的活动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所采用的电脑制图卡通面孔近似宽带空间频率面孔,水粉画卡通面孔近似低空间频率面孔,简笔画卡通面孔则近似高空间频率面孔,故而大脑对这三类面孔的加工模式可能存在差异。实验中我们通过心理量表法了解到幼儿在卡通面孔审美上更倾向于电脑制图与简笔画,原因可能在于:水粉画特殊的绘画材料造成其色泽较暗淡的特点(受颜色纯度的局限,水粉干后颜色普遍变浅;水粉颜料各色之间的稳定性差异较大,有的容易出现翻色);与水粉画相比,电脑制图色相(色彩的种类)更为丰富(通常为256色),色彩饱和度、明度和纯度都更高;而简笔画对 比水粉画,线条清晰度更高,画面整体更简洁明亮,因此电脑制图与简笔画更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
(二)脸型对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显著
众所周知,人物头部造型的设计是人物造型的关键,是体现角色性格及其类型的最主要部位,也是动画中特写最多的地方,在视觉心理上所占分量很重。以三角形、圆形和方形等基本形状对头部进行组形是塑造个性最好的方式,也是最常见的方式。一般来说,以三角形为元素的组形具有狡猾、软弱的特点;以圆形为元素的组形,具有柔美、可爱的特点;以方形为元素的组形,具有刚强、力量的特点。本研究在采集刺激材料过程中,将卡通面孔归为类方形脸、类三角形脸和类圆形脸,结果发现,不同脸型的卡通面孔吸引力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圆形脸得分最高,其次是方形脸,再次是三角形脸。基于脸型与卡通人物性格相关联的假设,可爱、柔美的圆脸显然更易吸引幼儿,具有刚强、正直等特点的方形脸相对较难引起足够的吸引力,而具有狡猾甚至奸诈特点的三角形脸,对幼儿的吸引程度就更低了。
(三)异族效应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不同国别的动画各具特色:实力雄厚、经久不衰的美式动画往往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音乐优美动听、引人入胜;内容深刻、注重细节的日本动画往往画面对比鲜明,图像多姿多彩、颇具个性化,故事通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背景;而艺术至上、形式多样的中国动画,蕴藏着传统的艺术内涵,如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有着自身发展独特的艺术规律。而对面孔加工机制的研究显示,儿童与成人都对本族面孔的加工强于异族面孔,称为异族效应。虽然人们通常认为卡通形象可以超越国界,但本研究发现在中国幼儿心目中,本国的卡通面孔吸引力显著强于美国和日本的卡通面孔。这可能是不同国别的卡通形象在设计中内蕴了本族面孔特征所致,也可能是本研究所选取的刺激材料中,中国的卡通动物面孔多为圆形脸,而圆形脸的得分显著高于方形脸和三角形脸所致。本研究选取的美国卡通面孔主要是迪士尼的经典卡通动物形象,这些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因而得分居中;日本的卡通动物面孔主要来源于宫崎骏动画电影,它更接近成人动画,其中的卡通形象更符合成人的审美标准,其动物形象面孔造型更具“沧桑”感,更平面化,这也导致了日本卡通动物面孔的吸引力得分要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国家的卡通形象。
(四)不同性别被试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差异显著
已有研究表明,性别因素对面孔吸引力评分存在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孩的评分整体比女孩高,可能由于女孩更偏爱芭比娃娃类型的漂亮的女性化面孔。而本研究所选刺激材料均为卡通动物面孔,少有漂亮不漂亮之区别,故此推测女孩这一偏好是导致其对卡通面孔吸引力整体评分较低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绘图方式来看,男孩和女孩对电脑制图卡通面孔的评分差异不显著,但女孩对水粉画和简笔画卡通面孔的评分显著低于男孩。可能的原因是,对于男孩而言,平面化、程式化的绘画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比较有吸引力。另外,从脸型来看,男孩和女孩对圆形脸的评分差异不显著,但女孩对方形脸和三角形脸的评分显著低于男孩。圆形脸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脸型,由此看来,可爱的圆形脸较能为幼儿所接受,也更具吸引力,不分男女。
这提示卡通形象的设计者,在设计面孔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受众在喜好上的差异。如果受众主要定位为幼儿的话,圆形面孔比方形和三角形面孔更具吸引力,电脑制图比水粉画与简笔画更具吸引力。
(五)展望
动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动画产品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它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根据《2010~2015年中国动画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平和能力,包括运营能力比日本和美国要落后20年以上,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研究的假设吸收了动画专业人员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在对绘图方式、脸型等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由计算机数码技术绘制和简单线条绘制的卡通动物面孔更具有吸引力,且圆形面孔的卡通形象比方形和三角形面孔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我们建议在设计卡通动物形象时,从更符合幼儿审美的角度来看,可以多采用鲜艳的电脑制图和简洁明快的简笔画,并以可爱的圆形面孔为主。当然,影响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因素非常复杂,还需考虑头身比例、五官比例等因素,因此需要继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构起卡通面孔吸引力的系统模型,以期为动画设计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
以往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多以静态面孔作为实验材料。与静态面孔相比,探讨动态面孔呈现时的机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采用动态面孔作为刺激材料,也可以比较静态呈现与动态呈现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由于卡通的受众非常广泛,还可以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来探究儿童对卡通面孔吸引力认知模式的发展性变化。此外,本研究采用的刺激材料为卡通动物面孔,还可以进一步以卡通人类面孔为刺激材料进行研究。最后,在研究手段上。还可以进一步应用非侵入性的ERP技术来探究其中的脑机制等。
[关键词]卡通面孔;面孔吸引力;绘图方式:脸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06-06
一、卡通面孔吸引力研究的意义与进展
面孔是人类认知、表达情感的重要依托,通过对面孔的知觉,儿童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社会性信息(如年龄、性别、种族和情绪等)。对面孔认知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面孔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解释许多与面孔认知有关的现象(如面孔认知的倒置效应、跨文化效应等),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儿童一般的知觉加工模式。
(一)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面孔吸引力心理学。参照Patzer(1985)和Hatfeild(1986)的定义,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是指目标人物的面孔诱发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个体与生俱来地喜欢具有吸引力的面孔。
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是人类一项重要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容特征是由许多变量构成的,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就涉及这些变量。国外大量研究发现,面部的平均化(averageness)、对称性(symmetry)和性别二态性特征(sexual dimorphicfeature)是影响面孔吸引力评价的三大主要因素,而面部特征值(feature size)、皮肤健康状况(facialskin health)和肤色等因素也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有一定的影响。
1 平均化
面部平均化是指某一面孔与某一人群中大多数面孔相似的程度,它被认为是决定面孔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平均化假设”,越典型的面孔越具吸引力。大量的研究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平均化的面部结构是有吸引力的,但最有吸引力的面孔并不是完全平均化的。
2 对称性
对称性指的是一张脸的左半部与右半部相似的程度。尽管大量研究证明对称性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于不同性别的面孔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3 性别二态性特征
有研究发现,女性拥有女性化的面孔被认为是极具吸引力的。但对男性面孔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者发现,女性更加偏爱男性拥有男性化的面孔;但也有研究者发现,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更为女性所喜爱。Perrett等人(1998)还发现,无论男女都偏好具有轻微女性化倾向的男性面孔,因为他们认为女性化的男性面孔体现出更积极的人格特质,如较少的支配性、更诚实、更具合作性、更热心以及更可能成为一名好父亲等。
4 面部特征值
许多研究者通过测量或操纵面部特征值的大小来研究其与面孔吸引力的关系。例如,Conningham等人(1995)发现,拥有大眼睛、厚嘴唇、小鼻子、窄下巴和突出颧骨的女性面孔更具吸引力。
5 面部皮肤健康状况及肤色
大多数研究都发现,健康的面部皮肤会提升面孔吸引力水平。男性普遍认为无皮肤损伤的女性面孔更具吸引力,原因可能是光滑的皮肤似乎象征着较高的生育能力和健康水平。不仅是女性,Jones等人(2004)发现,对从男性左右脸颊提取的小块皮肤吸引力的评价与对男性整个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显著相关,即面部皮肤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男性的面孔吸引力。
(二)国内外有关“面孔吸引力”研究的进展
1 对真人面孔吸引力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多倾向于对真人面孔进行研究,如翟洪昌等人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发现大脑前扣带回皮层对面孔美与不美的感知起关键作用,而眶额皮层的激活不受面孔吸引力性质的影响。梁静等人采取行为实验和脑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在博弈任务中的决策行为都会受到同伴面孔吸引力的影响:5~6岁儿童在社会经济决策中的行为会受同伴面孔吸引力的影响。俞琴燕等人选取44张来自国内某模特大赛选手的常态面孔照片作为实验材料,结果发现:(1)双性化面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面孔的女性化特质得分能预测其吸引力水平。(2)对性别特质的偏好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对男性面孔中的男性特质比男性更为敏感。
国外学者近几年则更偏重于对面孔吸引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如Komori等人研究发现,面孔的对称性和平均化都会显著影响男性面孔的吸引力,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对地,只有面孔的平均化会显著影响女性面孔的吸引力。他们还发现,性别二态性和平均化这两种特质对面孔的吸引力有着独立的影响。Jones等人的研究则发现,面部肤色和质感对男性面孔吸引力有重要影响,且加剧了平均化对真实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2 对卡通形象吸引力的研究
卡通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幼儿而言,看动画片已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好的动画片可以寓教于乐,启迪幼儿于人生之初。国外对卡通形象吸引力的相关研究较少。Klein等人研究发现,卡通形象的外表体现了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智商、情感、善恶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刺激材料是动态的,即在实验时播放20分钟左右的动画。
国内的相关文献也不多。赵仑等在研究与表情特征加工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晚期正成分时,使用了3种卡通面孔(中性、微笑、愤怒)和3种非面孔(几何图形)作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进行面孔识别。杨元魁等人关于卡通面孔识别和表情特征分析的ERP研究也同样采用了上述的卡通面孔和非面孔刺激材料。但上述实验采用的都是符号化的黑白简笔画面孔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卡通面孔。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人们与生俱来地偏爱有吸引力的面孔,但当前面孔吸引力领域的研究很少涉及卡通形象,利用真实的卡通形象面孔进行的研究则更少。由于做好一部动画的关键在于源头——动画设计,包括形象与情节设计等,因此本研究从卡通形象设计角度切入,探究绘图方式与脸型等因素对卡通形象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1 绘图方式
按技术分类,动画可分为传统手绘动画和现代电脑动画。本研究对现代电脑制图、传统手绘水粉画和简笔画三种绘图方式加以研究,原因在于:第一,现代动画片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形象更逼真,画面效果更完美,可以说,蓬勃发展的电脑 制图已成为动画绘图方式的主流。第二,手绘水粉画画面介于不透明与半透明之间,可以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在儿童绘本中较为常用。第三,高度概括化又具可辨识性和示意性的简笔画在动画发展历史中曾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在简笔画的基础上,卡通形象才变得更生动和逼真的。
2 脸型
本研究主要对人们常见的方形脸、三角形脸和圆形脸的吸引力加以研究,因为卡通形象设计中脸部造型也以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为基本脸型。
相关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对面孔吸引力的感受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将性别也作为组间因素加以研究。
我们假设不同的绘画方式、脸型以及被试性别都会影响卡通面孔吸引力,同时这些因素间也可能存在某些交互作用。
(二)实验方法
1 刺激材料
通过网络下载或高清卡通DVD截屏获取清晰的彩色卡通动物面孔图片(三种脸型,每种25张),对每张电脑制作的面孔图片作如下处理:(1)用Adobe Photoshop CS2软件转换为水粉画面孔图片。(2)打印后手工拓印其轮廓,并通过数码相机翻拍为简笔画面孔图片(如图1、2、3所示)。最后生成面孔图片共:3(绘画方式)×3(脸型)×25=225张。面部情绪均控制为中性或微正性。
为保证刺激图片的一致性,在用软件处理图片时,所生成图片的高度(控制为400像素)和亮度均保持一致,图片宽度由于面孔胖瘦不一而未设限制(平均400像素左右;最大900像素,最小250像素)。面孔大小均占图片宽度及高度的90%以上。面孔图片背景均为白色,以消除呈现时的背景差异。此外,为最大程度降低色彩因素的干扰,简笔画轮廓颜色均采用原面孔图片中的主色调。利用软件去除眼镜、头饰、耳环、脖颈等元素,只保留头发和耳朵,以减少干扰因素。
2 被试
随机选取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大班幼儿30名(年龄为71±7个月),男女各半,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无精神病史,无服用精神类药物史。被试对刺激材料的熟悉程度,18名被试选择一般熟悉,9名被试选择很熟悉,3名被试选择不熟悉,表明熟悉度因素控制良好。
3 实验过程
对图片作随机化排序后,在安静的环境中,以幻灯片形式向被试逐一呈现225张标准化后的卡通面孔图片,同时要求被试按“五点量表”进行评分(1——非常不喜欢,2——不喜欢,3——一般,4——喜欢,5——非常喜欢)。实验前,主试指导幼儿忽略卡通面孔在相关动画片中的所有背景信息,仅根据其面孔吸引力进行评分。图片播放过程中主试陪同在侧。为了防止幼儿出现倦怠感,实验过程中安排休息两次,每次约2分钟。
4 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后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通过球形检验得p<0.05,即样本不符合球形分布假设,说明25次重复测量存在相关性,因此下面的分析均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
(一)各因素的主效应
1 绘图方式
研究发现,不同绘图方式显著影响了幼儿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p<0.05),其中电脑制图得分最高(3.029±0.037),其次是简笔画(3.020±0.033),水粉画得分最低(2.933±0.035)。电脑制图及简笔画的得分均与水粉画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而电脑制图与简笔画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2 脸型
不同脸型也显著影响了幼儿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p<0.01),其中圆形脸的得分最高(3.368±0.036),其次是方形脸(2.809±0.036),三角形脸得分最低(2.804±0.035)。方形脸及三角形脸的得分均与圆形脸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而方形脸与三角形脸得分差异甚微。
3 被试性别差异
男孩和女孩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差异显著(p<0.01),女孩的评分(2.903±0.037)显著低于男孩的评分(3.086±0.037)。
(二)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1 被试性别与绘图方式
被试性别与绘图方式之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p<0.01),主要表现为女孩对水粉画和简笔画的评分显著低于男孩,对电脑制图的评分也略低于男孩(见图4)。
2 被试性别与脸型
被试性别与脸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对圆形脸的评分女孩与男孩差别不明显,但对方形脸和三角形脸的评分女孩显著低于男孩(见图5)。
(三)对卡通面孔国别(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卡通面孔的国别因素显著影响了幼儿对其吸引力的评分(p<0.01)。即国别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国面孔的得分(3.269±0.036)高于美国面孔(2.947±0.023)和日本面孔(2.718±0.046),三者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
四、讨论与展望
动画是一门幻想艺术,它可以把不可能的想象为可能,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卡通形象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极富吸引力,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孔吸引力判断是儿童一项重要的面孔识别能力。本研究的对象是静态卡通面孔的吸引力,具有创新性。在对影响卡通面孔吸引力的绘图方式和脸型等因素进行研究后,得到的初步结论如下。
(一)绘图方式对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显著
本研究采用了常见于各类电子媒介的电脑制图卡通形象,常见于儿童绘本中的水粉画卡通形象,以及常见于漫画中的简笔画卡通形象。结果表明,不同绘图方式的卡通面孔吸引力存在差异,电脑制图的得分高于其他两种绘图方式。相关的ERP研究发现,视觉刺激所包含的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信息会影响ERP的早期成分:高空间频率(high frequency)面孔会显著降低大脑中面孔加工特异性成分N170的活动幅度,而低空间频率(low frequency)面孔和宽带空间频率(broad band frequency)面孔对于诱发N170的活动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所采用的电脑制图卡通面孔近似宽带空间频率面孔,水粉画卡通面孔近似低空间频率面孔,简笔画卡通面孔则近似高空间频率面孔,故而大脑对这三类面孔的加工模式可能存在差异。实验中我们通过心理量表法了解到幼儿在卡通面孔审美上更倾向于电脑制图与简笔画,原因可能在于:水粉画特殊的绘画材料造成其色泽较暗淡的特点(受颜色纯度的局限,水粉干后颜色普遍变浅;水粉颜料各色之间的稳定性差异较大,有的容易出现翻色);与水粉画相比,电脑制图色相(色彩的种类)更为丰富(通常为256色),色彩饱和度、明度和纯度都更高;而简笔画对 比水粉画,线条清晰度更高,画面整体更简洁明亮,因此电脑制图与简笔画更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
(二)脸型对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显著
众所周知,人物头部造型的设计是人物造型的关键,是体现角色性格及其类型的最主要部位,也是动画中特写最多的地方,在视觉心理上所占分量很重。以三角形、圆形和方形等基本形状对头部进行组形是塑造个性最好的方式,也是最常见的方式。一般来说,以三角形为元素的组形具有狡猾、软弱的特点;以圆形为元素的组形,具有柔美、可爱的特点;以方形为元素的组形,具有刚强、力量的特点。本研究在采集刺激材料过程中,将卡通面孔归为类方形脸、类三角形脸和类圆形脸,结果发现,不同脸型的卡通面孔吸引力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圆形脸得分最高,其次是方形脸,再次是三角形脸。基于脸型与卡通人物性格相关联的假设,可爱、柔美的圆脸显然更易吸引幼儿,具有刚强、正直等特点的方形脸相对较难引起足够的吸引力,而具有狡猾甚至奸诈特点的三角形脸,对幼儿的吸引程度就更低了。
(三)异族效应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不同国别的动画各具特色:实力雄厚、经久不衰的美式动画往往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音乐优美动听、引人入胜;内容深刻、注重细节的日本动画往往画面对比鲜明,图像多姿多彩、颇具个性化,故事通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背景;而艺术至上、形式多样的中国动画,蕴藏着传统的艺术内涵,如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有着自身发展独特的艺术规律。而对面孔加工机制的研究显示,儿童与成人都对本族面孔的加工强于异族面孔,称为异族效应。虽然人们通常认为卡通形象可以超越国界,但本研究发现在中国幼儿心目中,本国的卡通面孔吸引力显著强于美国和日本的卡通面孔。这可能是不同国别的卡通形象在设计中内蕴了本族面孔特征所致,也可能是本研究所选取的刺激材料中,中国的卡通动物面孔多为圆形脸,而圆形脸的得分显著高于方形脸和三角形脸所致。本研究选取的美国卡通面孔主要是迪士尼的经典卡通动物形象,这些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因而得分居中;日本的卡通动物面孔主要来源于宫崎骏动画电影,它更接近成人动画,其中的卡通形象更符合成人的审美标准,其动物形象面孔造型更具“沧桑”感,更平面化,这也导致了日本卡通动物面孔的吸引力得分要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国家的卡通形象。
(四)不同性别被试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差异显著
已有研究表明,性别因素对面孔吸引力评分存在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孩的评分整体比女孩高,可能由于女孩更偏爱芭比娃娃类型的漂亮的女性化面孔。而本研究所选刺激材料均为卡通动物面孔,少有漂亮不漂亮之区别,故此推测女孩这一偏好是导致其对卡通面孔吸引力整体评分较低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绘图方式来看,男孩和女孩对电脑制图卡通面孔的评分差异不显著,但女孩对水粉画和简笔画卡通面孔的评分显著低于男孩。可能的原因是,对于男孩而言,平面化、程式化的绘画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比较有吸引力。另外,从脸型来看,男孩和女孩对圆形脸的评分差异不显著,但女孩对方形脸和三角形脸的评分显著低于男孩。圆形脸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脸型,由此看来,可爱的圆形脸较能为幼儿所接受,也更具吸引力,不分男女。
这提示卡通形象的设计者,在设计面孔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受众在喜好上的差异。如果受众主要定位为幼儿的话,圆形面孔比方形和三角形面孔更具吸引力,电脑制图比水粉画与简笔画更具吸引力。
(五)展望
动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动画产品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它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根据《2010~2015年中国动画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平和能力,包括运营能力比日本和美国要落后20年以上,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研究的假设吸收了动画专业人员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在对绘图方式、脸型等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由计算机数码技术绘制和简单线条绘制的卡通动物面孔更具有吸引力,且圆形面孔的卡通形象比方形和三角形面孔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我们建议在设计卡通动物形象时,从更符合幼儿审美的角度来看,可以多采用鲜艳的电脑制图和简洁明快的简笔画,并以可爱的圆形面孔为主。当然,影响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因素非常复杂,还需考虑头身比例、五官比例等因素,因此需要继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构起卡通面孔吸引力的系统模型,以期为动画设计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
以往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多以静态面孔作为实验材料。与静态面孔相比,探讨动态面孔呈现时的机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采用动态面孔作为刺激材料,也可以比较静态呈现与动态呈现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由于卡通的受众非常广泛,还可以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来探究儿童对卡通面孔吸引力认知模式的发展性变化。此外,本研究采用的刺激材料为卡通动物面孔,还可以进一步以卡通人类面孔为刺激材料进行研究。最后,在研究手段上。还可以进一步应用非侵入性的ERP技术来探究其中的脑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