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何申长期生活工作在塞北山乡,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多以塞北山乡为题材。他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叙写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热切关注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对农民深厚的爱是他作品最基本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何申; 乡镇干部;农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小说创作,有人划分为这样两个派别:一是以苏童、莫言等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其特点是走向往事和语言,逃避现实生活;一是以池莉、方方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他们直接切入现实生活,直白其事,直言其人。“这样的小说除了破碎的体验和零乱的感受,除了对神圣的东西的调侃与不恭,除了一种似乎是看破红尘、看破人心的洒脱而无所谓的心态之外,看不到思想、看不到理想,更看不到信仰。”(《小说评论》95年1期《潮湿的有锈蚀性的夜气》)与之相比,何申小说创作倾向却别走一路。他传统质朴的艺术形式,正视现实的冷静态度,以及对奋挣在贫瘠的乡土上的农民的无限热爱,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明晰地感受到了类似“为工农兵而创作”年代的小说的亲切和淳厚。
何申小说最基本的思想感情倾向,是对老百姓拟或说对农民的深厚的爱和对他们生活、命运的关注。从这个基点出发,进而上升到对党和国家的爱,并且把三者统一起来。因此,他很怀念五六十年代党和群众的那种亲密的鱼水关系,和团結奋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并以此作为他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理想。
何申没有采取“高于现实”的创作方法,相反,他以冷静的态度正视现实,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阴暗的和积极的东西,深刻地剖析着笔下人物内心世界里的污垢和良知。在描写品性纷呈、面目各异的人物的时候,始终浸透着一个判断是非的尺度,那就是他是否心系百姓,为老百姓做有益的事。根据这一尺度,他肯定了县长付桂英、付县长郑德海不顾身体、耐着压力去陪着上面来人吃喝,县委书记赵君夫在开完反腐败的会议后,躲避记者耳目,上京下省去送礼,乡长李德林为上小河流域项目去请客等现象,因为,他们在社会的怪圈中不得不以这种形式为老百姓谋些利益。何申正是在这样一面承认、正视污浊的现实风气,一面秉持为人民的尺度的情况下,找到了描写生活的切入点,抒写出一曲曲基层干部生活的悲歌。这可以说是何申高于先锋派和新写实主义小之处,是他的一个创造。我们认为,这一切入点是高明的,他保持了生活的真实,也给人以信心;既没有歪曲历史,也没有背叛良心。
何申小说的题材有人称之为乡镇干部系列,因其主要笔墨用在写从村民组长、乡长到县委书记的基层干部身上。从本源上讲,作者最早从城市沿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路子来到农村,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生活了许多年。他熟悉他们,热爱他们,从他们的艰辛和淳厚中,滋养出自己一生的责任感。但他本质上不是农民,他始终是从干部的角度来看农民的。他最熟悉的人还是站在农民之上,又紧靠着农民的这一层面上的各级干部们。从这一层面上,观照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从而观照整个民族的经历和命运。
他所写的这一层面上的干部们的最大思想矛盾冲突,就是为老百姓服务,还是为一己之私利,而侵害老百姓的利益。何申笔下既有完全走向农民利益的反面的人物。如《七品县令和办公室主任》中的黄玉水,《县委书记赵君夫》中的李占生。对此,作家给予了鞭挞和嘲讽;但更多的是写他们的这种矛盾的心态:为升位子、保私利而侵害国家、人民利益的内在痛苦和愧疚,或完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影响自己前程时的迟疑和徘徊,以及初衷为人民谋利益而终走向反效果的内心悔恨。
何申对农民思想性格中的优点和弱点,有着清醒的认识,既写了农民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自私、狭隘、萎缩、封闭的性格,如《治保主任》中的范老五,《村民组长》中的驴老五等,也写了开始觉悟、进取,带领大家走新路的新形象,如《村民组长》中的黄禄等。他对农民的弱点抱有深厚的同情,能够宽容的接受。他明白那是农民特有的境遇中的必然产物。他对农民的优点抱有崇敬的心情,认为只有在老百姓那里才能净化自己的灵魂,为老百姓办事才能显现自己的价值,《年前年后》中的李德林形象的塑造,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
何申小说题材的一个特点是写“穷”。无论是题目中有“穷”字的(《穷乡》、《穷县》),还是无“穷”字的,都紧紧抓住“穷”来写。在中国这个从“人均”上衡量属于“发展中”的穷国里,最穷的还是农民。尽管中国有大邱庄、南街村、华西村等超级富村,已赶上或超过了城市,但从面上看,绝不能代表中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最慢的还是农村,尤其是目前农业在“单干”后曾经大大释放了生产力而一度红火,但这种落后的生产力的潜力是太小了,“穷”从新的层面上又回归到农民生活中来。认识到“穷”,正视“穷”,挖掘“穷”根何在,摸索摆脱“穷”的出路,是(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7页)真正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生活的表现,是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拟或是对农民的真正的爱。
何申笔下乡镇干部主要是在“穷”中熬煎,与“穷”进行斗争的历程。他们一方面向上级求援,一方面搞企业,一方面为发不起工资而焦虑。搞企业交学费,求援又涉及到腐败,向老百姓收敛又要挨骂,真正是在种种矛盾中苦苦挣扎。何申正是从写这种挣扎中,表现了乡镇干部的可敬和可悲。抓住“穷”写农村、写基层,也是他创作倾向的反映。
何申顾念老百姓的思想倾向,也决定了其艺术审美倾向。他的叙述方式完全按照故事本身的时空发展,没有大幅度的跳跃、插转和交错,追求连贯完整,平实顺通。塑造人物多采用细节和白描等传统手法,从人物言行中展示人物的心态和性格,从不搬弄西方泊来的方法、技巧。他的语言很质朴,很土气,多采用口语,朴实无华,亲切自然。我们有理由认为,他采用传统艺术形式是自觉用老百姓所能接受并乐意接受的方式,以便于他们读。
在没有人去深入农村,农民自身又很难产生作家的今天,把持文坛的才子们渐渐和这个阶层无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人们竞逐繁华,文艺越来越远离“贫穷”,即便偶尔从哪个角落里打扮出一两个“老乡”的角色,也是在城里人的视角里,变得卑微之极,已远没有了“为工农兵而创作”的时代的可亲可敬了。何申没有象许多知识青年作家那样,在回城之后去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仍然满腔热情地顾念着那片热土上的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仍然带着五六十年代“为工农兵而创作”的情结,以正视的视角,抒写着基层生活的悲歌,这无疑是非常可贵以至令人钦敬的了。
关键词:何申; 乡镇干部;农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小说创作,有人划分为这样两个派别:一是以苏童、莫言等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其特点是走向往事和语言,逃避现实生活;一是以池莉、方方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他们直接切入现实生活,直白其事,直言其人。“这样的小说除了破碎的体验和零乱的感受,除了对神圣的东西的调侃与不恭,除了一种似乎是看破红尘、看破人心的洒脱而无所谓的心态之外,看不到思想、看不到理想,更看不到信仰。”(《小说评论》95年1期《潮湿的有锈蚀性的夜气》)与之相比,何申小说创作倾向却别走一路。他传统质朴的艺术形式,正视现实的冷静态度,以及对奋挣在贫瘠的乡土上的农民的无限热爱,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明晰地感受到了类似“为工农兵而创作”年代的小说的亲切和淳厚。
何申小说最基本的思想感情倾向,是对老百姓拟或说对农民的深厚的爱和对他们生活、命运的关注。从这个基点出发,进而上升到对党和国家的爱,并且把三者统一起来。因此,他很怀念五六十年代党和群众的那种亲密的鱼水关系,和团結奋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并以此作为他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理想。
何申没有采取“高于现实”的创作方法,相反,他以冷静的态度正视现实,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阴暗的和积极的东西,深刻地剖析着笔下人物内心世界里的污垢和良知。在描写品性纷呈、面目各异的人物的时候,始终浸透着一个判断是非的尺度,那就是他是否心系百姓,为老百姓做有益的事。根据这一尺度,他肯定了县长付桂英、付县长郑德海不顾身体、耐着压力去陪着上面来人吃喝,县委书记赵君夫在开完反腐败的会议后,躲避记者耳目,上京下省去送礼,乡长李德林为上小河流域项目去请客等现象,因为,他们在社会的怪圈中不得不以这种形式为老百姓谋些利益。何申正是在这样一面承认、正视污浊的现实风气,一面秉持为人民的尺度的情况下,找到了描写生活的切入点,抒写出一曲曲基层干部生活的悲歌。这可以说是何申高于先锋派和新写实主义小之处,是他的一个创造。我们认为,这一切入点是高明的,他保持了生活的真实,也给人以信心;既没有歪曲历史,也没有背叛良心。
何申小说的题材有人称之为乡镇干部系列,因其主要笔墨用在写从村民组长、乡长到县委书记的基层干部身上。从本源上讲,作者最早从城市沿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路子来到农村,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生活了许多年。他熟悉他们,热爱他们,从他们的艰辛和淳厚中,滋养出自己一生的责任感。但他本质上不是农民,他始终是从干部的角度来看农民的。他最熟悉的人还是站在农民之上,又紧靠着农民的这一层面上的各级干部们。从这一层面上,观照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从而观照整个民族的经历和命运。
他所写的这一层面上的干部们的最大思想矛盾冲突,就是为老百姓服务,还是为一己之私利,而侵害老百姓的利益。何申笔下既有完全走向农民利益的反面的人物。如《七品县令和办公室主任》中的黄玉水,《县委书记赵君夫》中的李占生。对此,作家给予了鞭挞和嘲讽;但更多的是写他们的这种矛盾的心态:为升位子、保私利而侵害国家、人民利益的内在痛苦和愧疚,或完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影响自己前程时的迟疑和徘徊,以及初衷为人民谋利益而终走向反效果的内心悔恨。
何申对农民思想性格中的优点和弱点,有着清醒的认识,既写了农民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自私、狭隘、萎缩、封闭的性格,如《治保主任》中的范老五,《村民组长》中的驴老五等,也写了开始觉悟、进取,带领大家走新路的新形象,如《村民组长》中的黄禄等。他对农民的弱点抱有深厚的同情,能够宽容的接受。他明白那是农民特有的境遇中的必然产物。他对农民的优点抱有崇敬的心情,认为只有在老百姓那里才能净化自己的灵魂,为老百姓办事才能显现自己的价值,《年前年后》中的李德林形象的塑造,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
何申小说题材的一个特点是写“穷”。无论是题目中有“穷”字的(《穷乡》、《穷县》),还是无“穷”字的,都紧紧抓住“穷”来写。在中国这个从“人均”上衡量属于“发展中”的穷国里,最穷的还是农民。尽管中国有大邱庄、南街村、华西村等超级富村,已赶上或超过了城市,但从面上看,绝不能代表中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最慢的还是农村,尤其是目前农业在“单干”后曾经大大释放了生产力而一度红火,但这种落后的生产力的潜力是太小了,“穷”从新的层面上又回归到农民生活中来。认识到“穷”,正视“穷”,挖掘“穷”根何在,摸索摆脱“穷”的出路,是(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7页)真正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生活的表现,是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拟或是对农民的真正的爱。
何申笔下乡镇干部主要是在“穷”中熬煎,与“穷”进行斗争的历程。他们一方面向上级求援,一方面搞企业,一方面为发不起工资而焦虑。搞企业交学费,求援又涉及到腐败,向老百姓收敛又要挨骂,真正是在种种矛盾中苦苦挣扎。何申正是从写这种挣扎中,表现了乡镇干部的可敬和可悲。抓住“穷”写农村、写基层,也是他创作倾向的反映。
何申顾念老百姓的思想倾向,也决定了其艺术审美倾向。他的叙述方式完全按照故事本身的时空发展,没有大幅度的跳跃、插转和交错,追求连贯完整,平实顺通。塑造人物多采用细节和白描等传统手法,从人物言行中展示人物的心态和性格,从不搬弄西方泊来的方法、技巧。他的语言很质朴,很土气,多采用口语,朴实无华,亲切自然。我们有理由认为,他采用传统艺术形式是自觉用老百姓所能接受并乐意接受的方式,以便于他们读。
在没有人去深入农村,农民自身又很难产生作家的今天,把持文坛的才子们渐渐和这个阶层无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人们竞逐繁华,文艺越来越远离“贫穷”,即便偶尔从哪个角落里打扮出一两个“老乡”的角色,也是在城里人的视角里,变得卑微之极,已远没有了“为工农兵而创作”的时代的可亲可敬了。何申没有象许多知识青年作家那样,在回城之后去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仍然满腔热情地顾念着那片热土上的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仍然带着五六十年代“为工农兵而创作”的情结,以正视的视角,抒写着基层生活的悲歌,这无疑是非常可贵以至令人钦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