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谋略:奇正胜仁方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32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王伐纣,一边是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加上一位半神级的姜子牙,另一边是堪称中国历代昏君模范的商纣王,用孟子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以至仁伐至恶”的战争。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武王趁着商纣王的大军征讨东夷、朝中空虚的大好时机,在牧野代替老天爷宣读了商纣王的种种罪状,决定替天行道,率领4.5万大军准备攻打朝歌。
  商纣王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当下便召集70万大军(以奴隶为主),兵发牧野,让周武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王”。一边是4.5万,一边是70万,商纣王仿佛已经看到了即将发生的一幕:15个人围殴1个人!这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场面出现了:还没等双方交战,70万商军便集体倒戈,杀向朝歌!
  延续500多年的商朝就这样灭亡了,没有出现期待中的大决战,却出现了一幕极其吊诡的临阵倒戈!
  几千年来,这次事件被无数次地传扬,周武王就此成为明君的代表,商纣王也就此成为昏君的典范,而70万商军的临阵倒戈也被定论为反抗暴君的弃暗投明。以有道伐无道,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然而,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顺理成章”的背后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70万商军的临阵倒戈,看似自然,却充满了说不清的诡异。
  在奴隶社会,奴隶从属于奴隶主,没有自主权,也没有人会想到反抗,所谓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奴隶们还没有这个觉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底层人民反抗暴政还是在800年后的秦朝末年,如果非要在历史上找一个奴隶造反的例子,只能去找古罗马的斯巴达了,斯巴达起义其实比陈胜吴广起义还要晚130多年。
  所以,在奴隶社会的巅峰时期——商朝末年,发生奴隶大军临阵倒戈,实在是很可疑的。
  其实翻开那时的史料,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身影,这个人叫胶鬲。
  说起胶鬲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时想不起来,其实在中学课本中我们就知道他了。在孟子那篇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有这样的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在江苏扬州、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一位是人工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位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第三位就是胶鬲,是贩运食盐的祖宗。
  自古盐商都是身家巨富,作为盐商祖宗的胶鬲更是不在话下,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战争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商纣王讨伐东夷,耗资无数,眼看国库日渐空虚,这时周文王向商纣王举荐了胶鬲。对商纣王来说,胶鬲无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额财富让商纣王摆脱了困境。为了报答,商纣王封胶鬲为少师。但是别忘了,胶鬲终究是周文王的人。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开始了灭亡商朝的倒计时。
  一次,商纣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胶鬲率领使团访问周国。就是在这次访问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胶鬲对上了暗号,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并许诺事成之后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封地运城盐湖地区,全权发展当地盐业。
  回到朝歌后,胶鬲开始行动了,成功地将几位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派到了东夷前线,等到周武王讨伐朝歌时,70万商军正是由胶鬲率领的,“临阵倒戈”也就顺理成章了。
  前后两个“顺理成章”,一个是儒家的“仁”,另一个是兵家的“卧底”,哪一个更接近事实呢?
  几千年来,儒家的观点始终占据着上风,认为只要拥有了“仁”,就“仁者无敌”,拥有了“正”,就“邪不胜正”,却从来不讲究跟“不仁”和“邪恶”的斗争方法。可现实却往往是,在“不仁”和“邪恶”面前,“仁”和“正”伤痕累累。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去新加坡为革命筹款,当地有人问他:“孙先生手底下一个兵都没有,如何妄谈革命?”
  孙中山微笑着说:“我们的军队多着呢。”
  有人问:“在哪儿?我怎么没听说过?”
  孙中山信心满满地说:“满清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满清的士兵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子弟,等他们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后,就会掉转枪口去推翻满清皇朝!”
  听起来让人振奋不已,仿佛只要孙中山的革命真理一讲,几百万满清军队就会立刻“临阵倒戈”,上演一幕近代版的“武王伐纣”。
  可惜的是,现实很不给孙先生面子,那套革命真理除了能鼓动几个热血青年去刺杀满清官员之外,对满清的统治没有任何影响,最后还得靠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出面,才把溥仪一大家子请出了紫禁城。
  这就是现实,现实得让人如梦初醒。
  正是因为这个现实,才让孙中山下定决心筹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党自己的军队。没有军队,谁听你的?
  伟大如孙中山者,都未能逃出这个魔咒,可想而知还有多少人沉迷于其中而不自知。
  只讲立场,不讲方法,好像是我们一直都在宣扬的东西,更别说歪门邪道了,于是,一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就会出现无数激昂的口号、青春的热血、盲目的冲动,却唯独不见有效的行动。
  承不承认胶鬲的存在,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方向。
  其实,承认胶鬲,丝毫都不影响周武王的英明,相反,避讳胶鬲,只会让周武王变得假大空。“仁者无敌”“邪不胜正”,固然有它的力量,但这不说是蓄意陷害,至少也是误人子弟。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编者按:“琴说古曲”系列既与中国古典文化一脉相承,又打通了古今礼乐生活的边界,别开生面。从铁马兵戈到市井巷陌,从侠骨柔肠到苦乐自当,历史感、人文感,可以完全在古曲中寻见,只要你有一颗向美和淡然素朴的生活之心。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曲
期刊
精以求全  要想达到全生的境界,首先要精。精是精炼,精干,精粹。数字不求多,以最精粹的人力资源——而不是最少,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吕不韦认为:“多官而反以害生。”官多必杂,人多必乱。一个组织,干部太多,就不是办事,而是办人。领导会因人、因官太多而苦恼。  二战后,福特公司陷入巨大的发展困难,福特三世大刀阔斧精简机构,裁剪人员,企业得以起死回生。湘军能打硬仗、狠仗、死仗,起重要作用的是淘汰制度。招勇
期刊
终于?儒家黄袍加身?获得了文化霸权?走上了“文化寡人”的道路?  一个曾经有过些许健康心理的学派?在三百多年压抑之后?竟获得了文化霸权?这当真是一个奇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一次惊人的死灰复燃?深层探究其原因?足以构成专门学问?这里说的?只能是儒家获得霸权之后的基本作为?基本影响?  儒家复活后,其潜在能量惊人地爆发出来,开始了大规模重新“整合”中国文明的漫长而浩大的工程。让我们简单地数数两千余年
期刊
1894,甲午年。这年七月初一,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八月十八(阳历9月17日),鸭绿江口的炮声拉开了战争的序幕,史称“甲午中日战争”。2014,甲午年。这一年离那场战场已距120年之遥,黄昏已尽,曙光未明。这一个甲午,我们沿着这段新旧交替、青黄不接的历史轨继续前行,在探索的步伐中追思120年前那个大时代的拐点——甲午1894。  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日两国历史进程的命运之战。在甲午烽火熄灭了
期刊
12月23日,东林书院邀请到醒狮国学院张雪峰院长莅临国学大讲堂讲解《孝经智慧》。张院长于东林书院首次讲学时,即以身体力行的风范,深入浅出的讲解,直指人心的智慧,赢得了参加讲座众多市民的热烈认可和欢迎,继6月28日“国学解悟人生智慧”及9月27日“孝立根基,家业长青”两次讲座之后,东林书院应市民的强烈要求,再次邀请张院长带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在内家庭关
期刊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写下一篇文字。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抬松枝,煮苦茗啜之。  这篇文字为《山静日长》,字字可喜,使人流连。古人留下的字,在故纸堆中依旧清晰,而悠远情意恐已在时间更替之中再难寻觅。彼时有缺,也有光华。古今对照无定论。被吞没和推远着的价值观,如夜空中流转星光逐一
期刊
家族是世界政治的统治核心。家族是全球财富的摇篮。家族是兴衰的晴雨表。不是任何一般的家庭都可以称谓家族的。曾经在全球影响深远的家族诸如姬昌家族、孔子家族、成吉思汗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维特根斯坦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卡佩家族统治法国800年。又如刘邦家族、张道陵家族、霍亨索伦家族、罗曼诺夫家族,美的奇家族、奥尔西尼家族、肯尼迪家族、杜邦家族、甘地家族、钱氏家族、胡氏家族等。家族错综复杂,家族根深蒂固,
期刊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1日电陕西考古研究院通报,在以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考古人员今年对陕北清涧辛庄遗址发现的一组大型殷商建筑群进行了全面发掘,发现其外形壮观罕见。在建筑群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与建筑相关的古代先民居住区。  考古专家介绍,这种重楼环屋复原后和庭院建筑的整体,占地面积可达4200平方米,规模十分宏大,这种多重环屋式楼宇建筑,外形壮观,形制独特,非常罕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今日拉萨的布达拉宫
期刊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在欧洲访问期间,曾两次身着改良版中式礼服出席皇室国宴,既具有中式风格,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礼服,广受世界赞誉;在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一身具有中式风格的服装再次成为一道引人瞩目的亮丽风景。  《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来源于服饰文明,借此中华成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黄帝“垂衣而治”的典故,
期刊
琴棋书画之艺,在中国的历史上素来为文人必备。尤其是琴,古人云:“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礼记·曲礼下》)”等。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说过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可见,作为乐的代表的琴,在中国文化与史学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传说最初,伏羲、神农造琴,是为了与天地神灵沟通,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故创设了这么一个媒介。故琴之身长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