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人文社科领域交叉研究

来源 :语言战略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大学立足文理综合、学科齐全的特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坚持文理交融理念、前瞻布局交叉领域、支持学科交叉研究、激励学术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学校文科研究范式转型和学科交叉会聚融合。
  一、出台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度
  学校在“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和历次文科大会文件中,均围绕跨学科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或指导性意见。2008年首次文科大会即强调“学科综合交叉”。2016年发布《浙江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等层面作出了跨学科相关的重要部署,在评价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教师校内兼聘办法,优化教师跨学科的学术评价和成果共享机制”等举措;2018年第四次文科大会进一步强调“推进学科会聚”,并在评价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和落实双聘制,促进学科会聚和多学科协同育人,完善校内跨学科的学术评价、成果互认与共享机制。”
  二、设立交叉科研项目
  学校自2016年开始设立学科交叉预研专项项目,面向全校老师公开招标。选题要求涉及两个及以上一级学科且至少有一个文科学科,鼓励文理学科大交叉项目的申报。
  2018年9月,学校推出“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旨在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打造交叉研究创新高地,促进学科会聚造峰和跨领域融合创新,面向未来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优势学科。目前已正式发布9个计划,文科牵头或参与的计划有“亚洲文明计划”“双脑计划”和“生态文明计划”。
  三、建设创新交叉团队
  学校高度重視交叉研究团队建设。在人文社科相关领域,支持建设了一批“大数据+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双脑计划”交叉创新团队,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与脑科学与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团队建设已初见成效,在高水平成果产出、重大项目申报、交叉博士生培养、数据库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与成绩,在数字人文、互联网法律、语言规律与认知、逻辑认知与人工智能、脑与决策、数据分析与管理创新等交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与影响力。
  四、搭建交叉研究平台
  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重点建设了若干校级交叉研究平台,如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神经管理实验室、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为交叉研究搭建平台。
  五、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学校于2017年试点建设了“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致力于培养复合型高层次文科创新人才。中心招生方向主要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与脑科学等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领域,至今已招收三批共21名交叉培养博士生,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哲学、语言学、法学、艺术学等人文社科学科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医学、材料科学等理工学科的交叉领域。
  上述举措有力推动了学校人文社科交叉研究,营造了良好的交叉研究氛围,但也遇到一些问题,如交叉学术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交叉研究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瓶颈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着力破解。
其他文献
一、积累的渠道    (一)从生活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虽然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一到写文章时,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尽在不言中”的局面。究其原因,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因违纪或其他原因与老师发生顶撞、抵触、摩擦等不愉快的现象,也听到老师在课后的唠叨不满之声“现在的学生难管,不听话、对老师不尊敬”等,难道是当今的学生退步到这种程度,还是我们教师在工作中缺少自身应用的某种因素呢?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首先不考虑教师年龄大小、教学技能水平高低、知识水平结构深浅与否,应该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教师的威信问题。那么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呢?
期刊
经过语言学人15年来的不懈努力,语言生活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在中国语言研究的语境中,李宇明《语言生活与语言生活研究》(《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3期)提出了“语言生活”的9个范畴,即“语言运用、语言知识的运用、语言技术的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术的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知识的研究、语言技术的研究”。这个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关注的议题,如语言接触、语言使
期刊
一、品味“桃子”,传承薪火    著名诗人韩作荣对诗歌曾经做出非常精彩的界定,他认为这世界只存在两种诗:一是从感觉、感知和感受状态这审美的角度进入的诗;二是从真理和历史的角度把握艺术本质,从非美学角度思考艺术本身的诗。这也让我想到两个比喻,这两种诗,一种是桃子,另一种是核桃。  而我们,若想让诗意重新栖居课堂,就必须觅渡桃源,然后由浅入深,让学生们先学会从审美的角度入诗,品味甜美的桃子,找到新诗和
期刊
新课程理念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那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主要是小组合作,那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呢?  首先是创建学习小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来分组,
期刊
一、有的放矢原则    准备班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班会的主题,并且围绕主题把握内容,设计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班会的目的很明确,从大的意义上讲是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具体要求上讲,又要明确教育什么,教育到什么程度。  确立班会明确的目的是开好班会的首要前提,但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这个原则容易被随意性替代。有时候班主任觉得“该开班会了”才去开班会,因此班会的目的并不明确,由此而确定的“目的”常常是
期刊
一、侧重听、侧重说,强化语音听说训练    1.借助录音教材,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  语音这东西,一旦离开了发声体,稍纵即逝,无踪可觅,无迹可寻,只有通过感性示范,才能给学生以明晰的印象。教师由于自己的口语素质以及对课文朗读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往往对听说训练造成一些偏差。而课文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等语言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后制作而成的优秀语言作品。它用准确、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了书本上
期刊
很多学生由于读书少,思路狭窄,闭门造车,自然写不出新颖别致的文章来。叶老曾指出:“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广泛的阅读材料,不限于语文学习,而泛指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积累阅读。只有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订阅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报刊杂志,并专门在每周开设一节读书课,让学生读他们想读
期刊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
期刊
[编者按]中国艺术传统中,诗画难分,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基石;而在中国画家看来,笔墨、线条等之于绘画,恰如语言之于诗歌。本期“语言跨界谈”邀请到三位艺术评论大家,从诗与画的角度谈谈语言。  清康熙年间南书房内阁学士高士奇常向康熙皇帝讲:“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康熙“甚疑此言”,后来才有感悟。他说:“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此事见于高士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