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程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并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把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教学内容,分成多段,从中选取一个进行微课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内容精简,目的性强,因此微课又称为“微课堂”。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内容设计较精。所谓的“精”,指的是微课的设计必须精致、紧凑,不能拖泥带水。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中的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应该经过精心的设计,否则就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课堂视频,教师有较多的时间来导入学习内容,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组织学习活动,微课则不然,每一段教学活动都需要进行更精致的设计,因此,设计微课就像拍一部短片一样,除了惯常的教学设计,还要有详细的脚本规划以及镜头的组织安排,否则很可能就超时了。
5.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段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鉴于此,微课程在课堂中才能广泛运用,并淋漓尽致地发挥以下作用。
(一)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在课后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时,不需要像在课堂上一样集中精力,担心遗漏重点内容与教学片断,也不需要担心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掌握节奏的快慢来分配每个视频片断的观看时间,理解的快进跳过,没明白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做笔记或仔细思考,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工具向老师或同伴寻求帮助。实施微课后,学生能够利用教学视频,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调整学习步调与节奏,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强化学生的对话性
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学生的互动,如解答学生的问题与疑惑,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现个别化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当教师注意到部分学生因为相同的问题而困扰时,便可以将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统一辅导,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小组之间的协作进行交流,也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也逐步成立属于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与借鉴,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来传递知识。
(三)促进家长的参与性
家庭环境、家长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往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主要是依托家长会以及现在的“家校通”,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勇于发言,是否开小差,很难真正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
微课的实施,让家长能够真正参与到孩子平时的学习中,还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与指导作用;思考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四)增强资源的实用性
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而为此录制的大量的 “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确实资源大而全,冗长,教师在使用时往往难以直接加以使用,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
现在的微课,就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选择和利用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荐出的优秀获奖微课作品,这样可以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达到资源的共享,以及物尽其用。
总之,微课的兴起,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无疑都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思想变革,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移动学习。它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普及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微课会成为移动学习大发展的一个引擎,推动大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改变。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把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教学内容,分成多段,从中选取一个进行微课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内容精简,目的性强,因此微课又称为“微课堂”。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内容设计较精。所谓的“精”,指的是微课的设计必须精致、紧凑,不能拖泥带水。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中的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应该经过精心的设计,否则就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课堂视频,教师有较多的时间来导入学习内容,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组织学习活动,微课则不然,每一段教学活动都需要进行更精致的设计,因此,设计微课就像拍一部短片一样,除了惯常的教学设计,还要有详细的脚本规划以及镜头的组织安排,否则很可能就超时了。
5.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段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鉴于此,微课程在课堂中才能广泛运用,并淋漓尽致地发挥以下作用。
(一)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在课后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时,不需要像在课堂上一样集中精力,担心遗漏重点内容与教学片断,也不需要担心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掌握节奏的快慢来分配每个视频片断的观看时间,理解的快进跳过,没明白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做笔记或仔细思考,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工具向老师或同伴寻求帮助。实施微课后,学生能够利用教学视频,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调整学习步调与节奏,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强化学生的对话性
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学生的互动,如解答学生的问题与疑惑,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现个别化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当教师注意到部分学生因为相同的问题而困扰时,便可以将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统一辅导,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小组之间的协作进行交流,也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也逐步成立属于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与借鉴,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来传递知识。
(三)促进家长的参与性
家庭环境、家长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往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主要是依托家长会以及现在的“家校通”,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勇于发言,是否开小差,很难真正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
微课的实施,让家长能够真正参与到孩子平时的学习中,还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与指导作用;思考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四)增强资源的实用性
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而为此录制的大量的 “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确实资源大而全,冗长,教师在使用时往往难以直接加以使用,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
现在的微课,就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选择和利用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荐出的优秀获奖微课作品,这样可以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达到资源的共享,以及物尽其用。
总之,微课的兴起,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无疑都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思想变革,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移动学习。它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普及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微课会成为移动学习大发展的一个引擎,推动大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