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应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这门课程入手,提出了几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益的教学心得。其核心是要抓住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讲课技巧 教学效果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一、引言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是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也是基础课教学向到专业课教学过渡的桥梁。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以极限配合为主线,把测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概念多、术语定义多、符号代号多、叙述性内容多。学生习惯逻辑推理方式,对这样的内容往往感到没有兴趣,觉得枯燥乏味,造成上课精力不集中,使教学效果下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心得,与大家分享。
二、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与复旦大学学生对话时说:“有一件事比较重要,这就是兴趣。”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该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作用,了解它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了解它与已学课程和正在学习课程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是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是从事技术工作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制工艺等课程是一个有机体,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工程制图是把设计思想用规范的“语言”即视图表述出来,让其他人看到试图就能知道该零件的形状和结构,而不需要你口头讲述。到此是否该零件的设计就完成了呢?没有,因为这样的图纸不能拿去制造,首先你不知道这个零件用什么材料制造,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力学性能,机器上不同部位的零件需要的力学性能是不一样的,例如:加工车床上的车刀、传动丝杆、机床床身等用的下料各不相同;其次,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要求没有,不同的零件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和滚动轴承内圈相配合的轴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与齿轮、链轮或皮带轮相配合的轴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是不一样的;第三,几何公差没有要求,对于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没有这项要求,零件就无法装配或装配困难,导致机器的使用可靠性无法保障,三天两头进行维护和更换零件;第四,没有技术要求,特殊的零部件应该有特殊要求,例如:轴类零件要进行调质处理,焊接件要进行退火处理,刀具要进行淬火处理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零件工作的可靠性。所以,工程制图画出的零件就需要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这就是本课程所要讲的内容,本课程还包括尺寸精度、几何公差的测量技术。图样标注必须与使用要求、加工要求、测量要求相联系,也是灵活运用本课程内容体现你设计思想的表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课是培养学生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强度分析及刚度分析的能力,是机器设计的基本理论,也是机器正常运行的理论保障。本课程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机器精度分析的能力,从而合理地确定尺寸精度、几何公差、配合公差以保证制成的机器能满足使用要求和寿命要求。课程之间就建立起了沟通和联系,在一定程度产生融合、互补。这样的内容应有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任课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把所讲内容适当拓展。让学生感到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温习了已学知识,还建立起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概念。这样益于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探索性,益于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
三、注重内容的合理安排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是以公差配合为主线,涉及的标准、术语、定义很多,这些内容既是课程的核心,又是难点。标准的原则性很强,但应用的灵活性很大。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正确运用有一定难度。要求任课教师对所讲内容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动手寻找解决的途径。得到的结论指导教师要及时分析并和学生相互交流,对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这样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掌握了应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了锻炼。另外,讲课内容要和作业结合起来。例如,在光滑圆柱体公差与配合讲完之后及时布置大型总结性的综合作业。并抽一定时间在课堂进行专题讨论,如果有条件可安排现场分析讨论。这样可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不是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枯燥乏味的,而是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四、注重讲课方式与技巧
针对本课程众多的术语和概念,讲授时应抓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讲清它们的实质与作用。阐述这些术语、概念时,表述要简练、明白、准确,切忌含糊不清,切忌单纯按定义“照本宣科”,切忌孤立地一个一个介绍。讲授时还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一步阐明要讲述的概念。例如:讲极限配合时,穿插讲解减速器中的典型零件——齿轮和轴的配合,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确定配合的松紧程度、基本偏差、精度等级等。首先确定配合的松紧程度,从工作性能上讲:齿轮是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工作,要保证相互啮合齿轮的传动精度,必须保证齿轮本身有较高的定心精度。从装配工艺上讲:齿轮的磨损,断齿等他意外情况造成的齿面失效,都需齿轮装拆方便。齿轮孔与轴的配合既要保证齿轮的定心精度,又要满足齿轮的装拆方便。所以,应该选取平均间隙大于零的过渡配合。其次确定基本偏差,根据配合制优先选取原则,应该选取基孔制(特殊情况除外)。所以,孔选取H轴选取k。最后确定精度等级,根据齿轮传动的线速度和减速器应用的领域,选取齿轮孔精度等级为7级,轴的精度等级为6级。即齿轮和轴的配合为的过渡配合。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使抽象性的概念、原则性强的标准变的不那么枯燥难以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方式上,把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和提问式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结束语
我们在《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说明只要我们努力追求,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3-4.
[2]孔庆华,母福生,刘传绍.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5-48.
[3]李军.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
[4]程乃士.减速器和变速器[M].
[5]徐灏.机械设计手册第2版第4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46.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讲课技巧 教学效果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一、引言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是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也是基础课教学向到专业课教学过渡的桥梁。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以极限配合为主线,把测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概念多、术语定义多、符号代号多、叙述性内容多。学生习惯逻辑推理方式,对这样的内容往往感到没有兴趣,觉得枯燥乏味,造成上课精力不集中,使教学效果下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心得,与大家分享。
二、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与复旦大学学生对话时说:“有一件事比较重要,这就是兴趣。”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该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作用,了解它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了解它与已学课程和正在学习课程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是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是从事技术工作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制工艺等课程是一个有机体,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工程制图是把设计思想用规范的“语言”即视图表述出来,让其他人看到试图就能知道该零件的形状和结构,而不需要你口头讲述。到此是否该零件的设计就完成了呢?没有,因为这样的图纸不能拿去制造,首先你不知道这个零件用什么材料制造,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力学性能,机器上不同部位的零件需要的力学性能是不一样的,例如:加工车床上的车刀、传动丝杆、机床床身等用的下料各不相同;其次,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要求没有,不同的零件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和滚动轴承内圈相配合的轴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与齿轮、链轮或皮带轮相配合的轴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是不一样的;第三,几何公差没有要求,对于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没有这项要求,零件就无法装配或装配困难,导致机器的使用可靠性无法保障,三天两头进行维护和更换零件;第四,没有技术要求,特殊的零部件应该有特殊要求,例如:轴类零件要进行调质处理,焊接件要进行退火处理,刀具要进行淬火处理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零件工作的可靠性。所以,工程制图画出的零件就需要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这就是本课程所要讲的内容,本课程还包括尺寸精度、几何公差的测量技术。图样标注必须与使用要求、加工要求、测量要求相联系,也是灵活运用本课程内容体现你设计思想的表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课是培养学生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强度分析及刚度分析的能力,是机器设计的基本理论,也是机器正常运行的理论保障。本课程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机器精度分析的能力,从而合理地确定尺寸精度、几何公差、配合公差以保证制成的机器能满足使用要求和寿命要求。课程之间就建立起了沟通和联系,在一定程度产生融合、互补。这样的内容应有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任课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把所讲内容适当拓展。让学生感到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温习了已学知识,还建立起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概念。这样益于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探索性,益于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
三、注重内容的合理安排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是以公差配合为主线,涉及的标准、术语、定义很多,这些内容既是课程的核心,又是难点。标准的原则性很强,但应用的灵活性很大。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正确运用有一定难度。要求任课教师对所讲内容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动手寻找解决的途径。得到的结论指导教师要及时分析并和学生相互交流,对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这样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掌握了应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了锻炼。另外,讲课内容要和作业结合起来。例如,在光滑圆柱体公差与配合讲完之后及时布置大型总结性的综合作业。并抽一定时间在课堂进行专题讨论,如果有条件可安排现场分析讨论。这样可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不是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枯燥乏味的,而是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四、注重讲课方式与技巧
针对本课程众多的术语和概念,讲授时应抓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讲清它们的实质与作用。阐述这些术语、概念时,表述要简练、明白、准确,切忌含糊不清,切忌单纯按定义“照本宣科”,切忌孤立地一个一个介绍。讲授时还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一步阐明要讲述的概念。例如:讲极限配合时,穿插讲解减速器中的典型零件——齿轮和轴的配合,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确定配合的松紧程度、基本偏差、精度等级等。首先确定配合的松紧程度,从工作性能上讲:齿轮是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工作,要保证相互啮合齿轮的传动精度,必须保证齿轮本身有较高的定心精度。从装配工艺上讲:齿轮的磨损,断齿等他意外情况造成的齿面失效,都需齿轮装拆方便。齿轮孔与轴的配合既要保证齿轮的定心精度,又要满足齿轮的装拆方便。所以,应该选取平均间隙大于零的过渡配合。其次确定基本偏差,根据配合制优先选取原则,应该选取基孔制(特殊情况除外)。所以,孔选取H轴选取k。最后确定精度等级,根据齿轮传动的线速度和减速器应用的领域,选取齿轮孔精度等级为7级,轴的精度等级为6级。即齿轮和轴的配合为的过渡配合。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使抽象性的概念、原则性强的标准变的不那么枯燥难以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方式上,把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和提问式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结束语
我们在《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说明只要我们努力追求,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3-4.
[2]孔庆华,母福生,刘传绍.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5-48.
[3]李军.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
[4]程乃士.减速器和变速器[M].
[5]徐灏.机械设计手册第2版第4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