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被扣上了枯燥乏味、深奥难理解的帽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是远离或高于学习主体生活的理论性过强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生活源头汲取活水,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提高课堂设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原则来设计课堂。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究,不當之处,还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使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例,让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比如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很多水果,大家想不想吃呢?(我们知道一年级学生天真可爱,一定想吃)老师就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这时老师从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取出一个苹果,让大家猜老师下一次会取出什么水果?学生猜,老师又取出一个橘子,学生继续猜,老师继续取,老师依次取出苹果、橘子、苹果、橘子(气氛热烈、顺畅自然)……这时,老师让学生猜测下一次取出来的是什么水果?这时大部分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老师取出水果的顺序是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大部分学生都会猜到老师下一次一定会取出一个苹果。老师问大家是怎猜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拿出水果的顺序是有规律的……教师用学生熟知的水果做游戏,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说出了本节课的新授内容,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生活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授知识生活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注重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将生活中的实例放置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存在差异,认知能力有限,社会知识欠缺,有些课本知识高于或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局限,这就要求老师课堂设计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出发,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努力做到通俗易懂,避免照本宣科。
如分段计费问题,老师把所学问题贯穿在生活中:“昨天老师打的去10千米处的邮局(出租车收费问题),把102克的邮件寄给外省的朋友(邮资问题),然后去照相馆给我们班冲洗45张7寸照片(冲洗照片收费问题),最后去自来水公司买了10吨的生活用水(自来水分段收费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出示各种项目的收费标准,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下各种项目收费是多少?”我们知道,这些项目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是同一类型题,可以触类旁通,很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植树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领出教室,走进生活,让学生自己数一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自己探究植树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学生亲历这一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情景,而且发现平常的事物中蕴含着数学规律。
三、设计习题生活化,有利于内化数学知识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内化数学知识。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让学生直观理解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在进行元、角、分的练习时,提议学生帮助家长去购买生活物品,并记录物品的价格,购买时给营业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同时针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相关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如求圆柱表面积练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求教室里裸露的暖气管表面刷漆部分的面积;求自己所带圆柱体饮料瓶的表面积;让学生预算出给自己水杯子做一个杯套需要的布料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相关,学生会兴趣高昂的计算,体会学习的乐趣。要比我们干巴巴的求圆柱的表面积效果好的多。习题生活化,有利于内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运用生活化,有利于体验数学价值所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比例应用题》后,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解决课桌椅的摇晃问题;解答移动信号塔为什么建成三角形?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蒙古包什么要建成圆形?学习完《长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相关知识后,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一粒黄豆的大约体积等问题。知识是否掌握,最终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学习数学的真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去,切实感受生活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生活源头汲取活水,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提高课堂设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原则来设计课堂。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究,不當之处,还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使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例,让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比如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很多水果,大家想不想吃呢?(我们知道一年级学生天真可爱,一定想吃)老师就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这时老师从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取出一个苹果,让大家猜老师下一次会取出什么水果?学生猜,老师又取出一个橘子,学生继续猜,老师继续取,老师依次取出苹果、橘子、苹果、橘子(气氛热烈、顺畅自然)……这时,老师让学生猜测下一次取出来的是什么水果?这时大部分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老师取出水果的顺序是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大部分学生都会猜到老师下一次一定会取出一个苹果。老师问大家是怎猜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拿出水果的顺序是有规律的……教师用学生熟知的水果做游戏,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说出了本节课的新授内容,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生活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授知识生活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注重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将生活中的实例放置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存在差异,认知能力有限,社会知识欠缺,有些课本知识高于或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局限,这就要求老师课堂设计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出发,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努力做到通俗易懂,避免照本宣科。
如分段计费问题,老师把所学问题贯穿在生活中:“昨天老师打的去10千米处的邮局(出租车收费问题),把102克的邮件寄给外省的朋友(邮资问题),然后去照相馆给我们班冲洗45张7寸照片(冲洗照片收费问题),最后去自来水公司买了10吨的生活用水(自来水分段收费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出示各种项目的收费标准,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下各种项目收费是多少?”我们知道,这些项目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是同一类型题,可以触类旁通,很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如《植树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领出教室,走进生活,让学生自己数一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自己探究植树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学生亲历这一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情景,而且发现平常的事物中蕴含着数学规律。
三、设计习题生活化,有利于内化数学知识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内化数学知识。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让学生直观理解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在进行元、角、分的练习时,提议学生帮助家长去购买生活物品,并记录物品的价格,购买时给营业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同时针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相关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如求圆柱表面积练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求教室里裸露的暖气管表面刷漆部分的面积;求自己所带圆柱体饮料瓶的表面积;让学生预算出给自己水杯子做一个杯套需要的布料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相关,学生会兴趣高昂的计算,体会学习的乐趣。要比我们干巴巴的求圆柱的表面积效果好的多。习题生活化,有利于内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运用生活化,有利于体验数学价值所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比例应用题》后,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解决课桌椅的摇晃问题;解答移动信号塔为什么建成三角形?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蒙古包什么要建成圆形?学习完《长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相关知识后,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一粒黄豆的大约体积等问题。知识是否掌握,最终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学习数学的真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去,切实感受生活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