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介堪的四方抗战胜利纪念印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篆刻名家方介堪(1901-1987),名岩,以字行,别署玉篆楼,浙江温州人。方介堪家境清寒,9岁开始学习篆刻,少年时即已崭露头角。1925年,他来到上海,问学于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又拜金石书画名家赵叔孺为师。不久,即声名鹊起。刘海粟闻其名,邀请他到上海美专讲授篆刻。在沪十年,方介堪勤奋治印的同时,广交书画界耆宿名流,相互切磋探讨,因而技艺大进。他与张大干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他为大干镌刻过大量书画印,张画方印,交相辉映,艺坛传为佳话。抗战爆发后,方介堪回到温州老家,拒绝与日伪合作,饱受战乱沦陷之苦,又遭父丧妻亡之痛,容颜憔悴。抗战胜利后,方介堪受张大干之邀,重返上海,恢复了篆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方介堪主要从事温州地区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功勋卓著。“文革”期间,他一度受到迫害,平反后,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
  方介堪治印以秦汉为宗。他研读古代印谱逾干部,悉心勾摹古玺印达万钮,又广泛吸取明清篆刻名家的精华,加以融汇创新。故其刻印典雅淳正,被文博学者马衡誉为“无一字无来历”,郭沫若称赞他的篆刻“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方介堪从事篆刻艺术时间之长,作品数量之丰,古今无人能及。他一生治印超过4万方,然而,由于迭经兵燹和浩劫,能够留存下来的印章或印税,数量已十分有限,因而每一方都弥足珍贵。
  前不久,我偶然在上海顾宝勇先生箧中亲眼目睹方介堪所刻“中兴元首”、“大中华民国胜利之宝”两印的原钤原拓,叹为稀有。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知,当年,方介堪共镌刻了四方抗战胜利纪念印,这是其中两方。另外两方是何内容,则不得而知,更无从寻觅。经向陶臻平兄打听,我获得线索,最终有幸与远在温州的方介堪先生之子方广强先生取得联系。承广强先生热情告知,此四印的印税(含“大中华民国胜利之宝”印的边款拓片)曾刊载于1947年度的《中国美术年鉴》中,并发来图片。这样,方介堪的四方抗战胜利纪念印以及其中两印的长篇边款,终于能够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说起方介堪镌刻这四方印章的缘由,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
  1937年夏,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战斗,中国人民终于在1945年8月赢得了胜利,举国同庆,扬眉吐气。此后较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1947年初,上海美术协会举办有奖美术展览会,主题是“春”,方介堪怀着欣喜的心情参与了此次活动。
  经评选,他的篆刻作品“中兴元首”获得一等奖(中正文化奖金美术奖)。那次方介堪的参展作品除获奖的“中兴元首”印外,还有“大中华民国胜利之宝”、“与河岳日星同不朽”、“更经千万寿,永不受尘埃”三印。以下对这四方印——加以介绍。
  “中兴元首”印,高8.9厘米,印面宽2.9厘米。朱文,线条刚柔兼济,圆转而不失端庄,对称中亦见变化。边款为:
  我国自推翻逊清,肃清军阀,建都南京以还,内忧外患,层至叠来,以致余孽未剪,功亏一篑、此皆日寇阴谋有以使之然也。民力既竭,国本动摇,卢沟变起。战云弥于寰宇,而吾国首受其害、所幸上下一心,共御外侮,八年之间,荡平寇乱,还我河山,光华复旦,否极泰来、多难兴邦,懿欤盛哉!若倭寇者,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惟吾主席蒋公,秉天纵之姿,睿藻神明,璇玑独运,拯元元于水火,沛德泽之滂沱,启新革旧,与民更始,有如春风广被,未有不生息繁长者也。论其丰功伟业,亘古无双,虽汉唐之兴,不是过也。值此国花初放,先占阳和,取春生万物之义,谨以“中兴元首”四字篆勒斯石,以颂盛德,传之无穷。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春月,永嘉方岩谨识。(“过”下“也”字作“矣”)
  “中兴元首”无疑是指蒋介石。全篇颂扬蒋氏的功勋确平太过头,但方介堪当时身处国统区国民党舆论控制之下,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可以理解。方介堪平生不问政治,可是政治终究没有饶过他。就是这样一方小小的印章,在“文革”中让他背负了洗不清的罪名。
  “大中华民国胜利之宝”印,高8.9厘米,印面宽2.9厘米。白文,古穆浑厚,疏密得宜。边款为:
  往者虾夷损夏,烽火弥天,生灵涂炭,水深火热。迨于倭寇投降,收京奏凯,莫不颜(额)手称庆,重见升平。于是国运中兴,喁喁望治,富强大计,肇于此焉。曾为之歌曰:“万国旌旗展碧空,今朝喜见九州同。人间从此销锋镝,我亦高歌击壤翁。”以纪其盛。今上海关术协会为提高美术思想,宏奖群彦,近以“春”字为题,征诸作品。因思胜利建国,有类于冱寒去而春风至,万物成欣欣然向荣谨取斯义,篆勒兹石,聊作刍荛之献云尔。丁亥三月,介堪方岩。
  按,“虾夷损夏”,指日本侵略中国。虾夷,是对日本的蔑称,犹言小日本:损,伤害,这里指侵略;夏,即华夏,中国的古称。“销锋镝”,把兵器销毁。意谓停止战争,获得和平。锋,刀口:镝,箭头。锋镝泛指兵器。“高歌击壤翁”,原指上古时代,天下太平,老人敲着土块快乐地歌唱。典出汉代王充论衡·艺增》。此处意谓和平年代的老人,生活悠闲,无忧无虑。本年,方介堪已45岁,也有资格称“翁”(老头)了。上述边款抒发了作者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并交待了刻印的缘由。
  “与河岳日星同不朽”印,印面宽4厘米,朱文;“更经千万寿永不受尘埃”印,印面宽4厘米,白文。两印一疏一密,疏而不空,密而不滞,气势不凡。这两方印的边款所刻内容已不得而知,但仅从印文仍可以看出,作者期望中国像黄河五岳、日月星辰那样,永远不会消亡,祝愿中国千万年都不会遭受尘污(也即永远和平之意)。
  抗战刚结束时,由于国民党的大肆宣传,国统区民众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尚抱有较大信心,艺术界人士也创作了一批欢庆胜利、歌功颂德、振奋人心的作品。去年被拍出4.255亿元人民币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1946年10月31日作),也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当年上海美术协会举办美术展览的主题“春”也蕴含了纪念抗战胜利、憧憬国家美好未来的内涵。以上四方方介堪的抗战胜利纪念印及其边款把这一意蕴表露无遗。
  这四方印的原章如今流落何处?尚存人间否?这是我最想知道的。我在电话中向广强先生询问,他回答说:“‘文革’期间,我家被抄七次,还被挖地三尺,家中藏品被抢个精光,哪里去寻啊!”我默然无语。但愿当年抄家者未将印章砸毁,这样,将来某一天它们终会重现于世,我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威尔·兰塞(Will Ramsay)于1999年伦敦创立以售卖平价艺术品为主题的艺博会(AffordableArt Fair),始后AAF便不断扩张至全球16个国家的城市,但志不至此的兰塞,于2008年与桑迪·安古斯(Sandy Angus)及提姆·埃切尔斯共同创立香港国际艺术展(ARTHK),成为全亚洲最大型艺博会的ARTHK,3年后便被历史悠久的艺博会品牌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垂青
期刊
“西九龙文化娱乐艺术区”(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以下简称西九文化区)是香港同归后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筹划超过十年,占地40公顷,总花费超过216亿港元。聚集全港人的期盼,虽然这个项目一再因为港府与民间的沟通及谈判,拖延了近一二年,但是从去年底到今年中有关西九龙的新闻,从香港媒体的正面报道来看,西九文化区似乎已经走上启动正轨,港府与民众之间已经取得一定共识。 
期刊
自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蘭赦令,基督教的教会势力就开始在欧洲扩张,对耶稣基督的崇拜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世纪时,教会内部曾对基督教图像有过争议,因为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圣像的存在都使得宗教仪式有偶像崇拜、亵渎圣灵之嫌,圣像因而一度被教会销毁。后来,考虑到方便不识字的大众认识上帝,图像才重新得到重视,回到圣坛之上。而基督教图像的制作,可以说在文艺复兴到达了顶峰。  祭坛画是文艺复兴时期宗
期刊
第六届全国美展标志了旧的美术体制的终结  《收藏·拍卖》:请分享一下您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进入2000年后,这三个不同时期展览制作的看法?  皮:这三个时期国内展览发展的历程变化很大。20世纪80年代是国内刚经历完“文化革命”,“文化革命”时期对中国来说是文化专制主义的时代,基本上可谓一言堂,民间的声音基本没法发声,当时的艺术展览只有官方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直到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
期刊
“没有模特,我将失去創作的能力。”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ct)曾对左拉(Zora)如此说过。马奈一生画过秀丽山河,也画过人生百态。其中,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对人像的精致描绘。近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联手美国托莱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马奈:描绘生活”特展,展现了画家的生活和19世纪的巴黎社会风貌,其内容涵盖了义化、政治和艺术等方而。相比之前的马佘艺术展,英国首开先河将马奈的肖像作品定为展览主
期刊
与珐琅表或其他借助自身以外的艺术形式赋予钟表形态之美不同,镂空表的艺术成就完全源自于钟表本身。其英文原名“Skeleton(骨骼)”,便试图借以此来形容镂空表所具有的骨感之美。最纯粹的镂空表并非简单地将机芯结构暴露于表盘之上,而是凭借雕琢者的精湛技艺,尽可能多地剔除机芯中的金属板,并通过细腻的轮廓、精致的布局、圆润的线条以及华丽繁琐的装饰展现其独具的艺术造诣。  镂空表创始人安德烈·查尔斯·卡伦 
期刊
美术馆是早期观看艺术的重要场所,其预设的情景影响观众对艺术的判断。二战后纯白空间展览形式的破裂,使得艺术从美术馆中解放而更多地与生活发生联系,同时大量国际双年展、大型展览的争相开办也让艺术呈现更多而貌和思维深度。  展览的变化也引起策展人身份的变化,早期的西方策展人指的是在美术馆机构中管理和展示收藏品的研究人员,展览从美术馆中解放了也同时解放了策展人,西方独立策展人由此产生。相对比西方策展人制度,
期刊
“行有恒堂”主人为清代定郡王载铨。爱新觉罗·载铨,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于咸丰四年(1854),号筠邻主人,室名行有恒堂、恒堂、世泽堂等。他是高宗皇帝乾隆的玄孙,他的曾祖父是乾隆长子永璜(1728-1750),永璜死时年仅20多岁,被追封为定亲王,谥“安”。清代封爵第一等为“和硕亲王”,简称“亲王”,第二等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初封时另有封号,永璜的封号即为“定”,子孙得以世袭此
期刊
广州长寿寺由盛转衰直至消亡,是清末民初佛教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该寺收藏的《曾宾谷长寿寺修禊图》在民国时期聚散离合的流传过程,呈现了近代岭南佛教史上的悲壮一页。本文以图后的题记、诗跋为切入点,考证题跋诸人生平并分析其对广东佛教社会变革的立场,阐述寺院收藏的特殊意义。  在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序列中,寺院是皇家、文人士大夫之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降,寺院收藏自身的兴衰,无疑是反映佛教社会变革的一个
期刊
文信是清道光年间广州檀度庵尼,她擅长诗文绘画,一时为文人所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画名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她的作品存世极少,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有她的《山水册》。该册原为文信再传弟子谈月色旧藏。它不单是一件极为难得的文信绘画精品,册上还有赵藩、高燮、杨天骥、简经纶、黄宾虹、何藻翔等多位文化名人的题跋和印章。它见证了蔡守谈月色伉俪与诸家的友谊,对于梳理近现代文化名人的艺术活动亦具有相当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