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是解决当下乡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支点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把乡村师资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这对当下处于严重困难的乡村教育发展无疑是及时的喜讯。
  十余年来,尽管中央政府也发过一系列加强农村教育的文件,却未能真正扭转乡村教育日渐衰落的大势。有人不假思索地将这一现象归凶为城市化的影响,显然是坐而论道。只要稍做一点调查就不难发现,城乡居民所受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乡村居民只要稍有点辨别能力就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较好的学校上学。正是由于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加上居民迫不得已的选择导致城乡教育的马太效应日益严重。
  在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情况下,城镇化也确实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乡教育的流动,这种流动是理性平缓的。然而,过去几年的真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在规划建设的时候,罔顾义务教育是政府对所辖地所有居民一视同仁应尽的责任,采取先城后乡、重城轻乡、抽乡补城等双重标准的做法,引发城里的学校建好了,乡村学生大量涌入;城里的师资和学校条件好,待遇高,师生都想方设法往城里挤;用各种考试选拔的方式将乡村优秀教师选进城里,进一步加重了乡村教育的问题;利用在城里建设较好的学校带动乡村居民到城镇买房的方式加速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结果是乡村出现大量漂亮的薄弱学校,城里出现大量的大班额和巨型学校,最终既误了乡下,又误了城里,教育生态恶性循环。
  所以,解决当下乡村教育的问题,解决乡村教师问题是个重要的支点,唯有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T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才能让乡村漂亮的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阻止住生源的恶性流动,降低择校压力。
  同时,又必须看到仅靠这个支点难以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建立城乡教育的良性生态,就必须校正较长时间以来执政理念上的误区,真正以人文本,把村民和市民的权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关键是政府确立城乡居民有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执政理念,然后通过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政策调整等全方位的措施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乡村教师的各种支持计划要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如果不明晰这个大日标,支持计划就有可能在一些地方变成无的放矢,为支持而支持,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正如会议所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必须放在这个大局下实施,必须理解城乡是社会良性生态体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谁也离不开谁,城乡教育需要得到同等重视,有了这种自觉认识,再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有效措施发展乡村教育,才能把好的政策落实到位。
  (来源:人民网)
其他文献
化工原理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对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化工原理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
"营改增"政策于2016年5月在我国全面推开。文章通过深入剖析"营改增"政策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规范"营改增"政策法规的颁布效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把握自己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习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力.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已无存在的必要,把自主学习理解成"自学",是对自主学习的一种曲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体系实际运用过程中,虽展现出一定的教学成效,但针对于在对外汉语综合课中的运用,应全方位分析其可应用性,即从学科特点与教学要素层面、课程设置与教
<正>美育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德育的必要补充;它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是探索科学奥妙的巨大动力;它能开拓学生的智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以其著作的博大精深,彰显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精髓.庄子的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和谐精神、人生哲学以及张扬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