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授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而把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当作一种外在的、附加的东西,这是不正确的。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更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中注意潜移默化,以形感人,以美引真,学文悟道。下面我就中学教学中的德育谈几点体会:
一、以形感人,提高认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大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因此,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必须深入文学作品,饱含激情,通过对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分析,唤起学生的觉悟和思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共振,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让学生从文学形象的感染中提高认识,得到教益。
在执教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对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作了以下分析:唐雎是安临国的一介臣子,在国家前途和命运危急存亡之时,前去出使强秦。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他没有屈服,没有动摇,当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逼时,唐雎针锋相对,指出“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百步”。最后,欺软怕硬的秦王惧怕唐雎而屈服。为什么唐雎能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与强秦斗争呢?唐雎这一艺术形象能引导我们哪些方面的深思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课本剧的演出情节。表演学生逼真地演出,观看学生投入地观看,看后学生认真地评点,这一演一看一评,让学生真正融入了艺术之中,深入把握了课文的艺术形象,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美引真,净化思想
欣赏美丽的文章,创设一种良好的审美境界,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之中,学生年轻的灵魂能得到净化,这就是语文教学要求的自如境界。
在教学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大家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有大块小块的新绿,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一家四口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丈夫背起年迈的母亲,妻子背着幼小的儿子,一家人走在这人生的路上。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生活画面啊!学生的心中就会升腾起一股羡慕感,我们的家也能像这一家这么温馨吗?怎样才能让家的气氛和睦?于是学生的心沉入教学中,开始认真地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学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懂得了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所以在这节课上,以这样的美文来引导学生真情的流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学文悟道,指导生活
早在一千多年前,朱熹先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教学方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强调阅读主体意识的坚定,强调阅读和生活体验的沟通。
在教学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我先指导学生领悟标题,并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得很热烈。于是,我再适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学习生活和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懂得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再如,《孙权劝学》一课讲述的是三国时孙权劝吕蒙学习的事。教学时,我与先前的《伤仲永》一文作了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权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始乃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后者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从,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我又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讲了大量名人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这对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语文课文都富含着深刻的道理,其中以诗歌和寓言居多,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当只单纯地分析课文,也应该着眼于从文中悟道,再用道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坪塘中学)
一、以形感人,提高认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大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因此,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必须深入文学作品,饱含激情,通过对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分析,唤起学生的觉悟和思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共振,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让学生从文学形象的感染中提高认识,得到教益。
在执教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对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作了以下分析:唐雎是安临国的一介臣子,在国家前途和命运危急存亡之时,前去出使强秦。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他没有屈服,没有动摇,当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逼时,唐雎针锋相对,指出“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百步”。最后,欺软怕硬的秦王惧怕唐雎而屈服。为什么唐雎能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与强秦斗争呢?唐雎这一艺术形象能引导我们哪些方面的深思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课本剧的演出情节。表演学生逼真地演出,观看学生投入地观看,看后学生认真地评点,这一演一看一评,让学生真正融入了艺术之中,深入把握了课文的艺术形象,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美引真,净化思想
欣赏美丽的文章,创设一种良好的审美境界,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之中,学生年轻的灵魂能得到净化,这就是语文教学要求的自如境界。
在教学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大家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有大块小块的新绿,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一家四口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丈夫背起年迈的母亲,妻子背着幼小的儿子,一家人走在这人生的路上。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生活画面啊!学生的心中就会升腾起一股羡慕感,我们的家也能像这一家这么温馨吗?怎样才能让家的气氛和睦?于是学生的心沉入教学中,开始认真地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学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懂得了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所以在这节课上,以这样的美文来引导学生真情的流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学文悟道,指导生活
早在一千多年前,朱熹先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教学方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强调阅读主体意识的坚定,强调阅读和生活体验的沟通。
在教学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我先指导学生领悟标题,并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得很热烈。于是,我再适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学习生活和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懂得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再如,《孙权劝学》一课讲述的是三国时孙权劝吕蒙学习的事。教学时,我与先前的《伤仲永》一文作了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权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始乃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后者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从,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我又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讲了大量名人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这对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语文课文都富含着深刻的道理,其中以诗歌和寓言居多,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当只单纯地分析课文,也应该着眼于从文中悟道,再用道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坪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