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93岁的老人说:“连玩都玩不好,念书就更念不好了;你喜欢的东西都做不好,你要做事更做不好。”他就是将一生喜好之物玩成一门门精深学问、被称为中国收藏界大玩家的王世襄先生。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专程来到北京,为王世襄先生颁发在荷兰享有极高声誉的“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表彰他在文化传承领域所作出的突出成就。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每年颁发一次,旨在鼓励全世界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图1)。
(1)王世襄先生成为第一位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的中国人
为藏物寻觅知音
俪松居藏物专场拍卖会所展示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等都是王世襄夫妇一生精心收藏的文物精品。
王世襄:参加拍卖会的人,好些都是我的读者,都喜欢看我的书,所以来买我的东西(图2)。东西拍卖了换成钱,我就有力量再做公益的事情。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紧的是对这些东西的理解,知道它们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它们是怎么制作的,来解释中国的工艺,来解释中国的文化,解释中国的历史,这样更有意义,而不是我占有。
(2)他们好像都要留一件作为纪念
参加拍卖会的买家在收藏文物的同时,收藏的还有王世襄和夫人在文物界与收藏界一份特有的人格魅力。
王世襄先生收藏这些文物时,既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全凭一个学者的学识与眼力,每件俪松居藏品几乎都有一段动人的经历。
王世襄:我不是收藏家,因为要做一个收藏家,一定得有实力,有钱你才能买。我好些东西都是这儿捡一点,那儿捡一点。也许这东西没有什么太值钱,可我觉得它有它的意义,我就收来了。
著名画家黄永玉:一进他家的门,放了两张元朝元帅的座椅,他不准人坐,只供观赏。入门右边房间放了一张苏东坡用过的桌子。他的宝贝多得数不完,有一件小件是足金雕的青蛙,有一块弯弯的竹片,白板,上面什么都没有,他拿来给我,说让你把玩三天,说这是明朝的。我看来看去不明白,两分钟就看清楚了,为何把玩三天?他能深刻了解这竹片是什么,我们是不懂的。只有像他研究得深入的人,说的话才与一般人说的话不同。
王世襄:我愿意自己把自己收的东西处理掉。如果把这些东西给一个博物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没有这样的爱好,对这些东西不一定懂,对这些东西没有感情,他就不一定能保存得好。
30年磨砺一剑
《明式家具珍赏》是王世襄的成名作,1985年在香港出版,立刻引起了文物界、收藏界和研究者的关注。
明式家具代表着中国传统家具工艺的巅峰之作,其选料都是极珍贵的稀有木材,简单明确的线条造型,构思巧妙的榫卯结构,雕刻、镶嵌的每一个小配件,工艺都精密之极。在中国历史上,明式家具曾失落了几百年,而因为《明式家具珍赏》的出版,使得无人关注的历史得到了彻底改变,此后明式家具的收藏和研究者开始出现,明式家具成为国际收藏界和博物馆的必收项目(图3)。
(3)这本书给国际收藏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连王世襄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
王世襄:我是一个书呆子,一心想出一本关于明式家具的学术方面的书。出版社说还是先出一本彩色的书,一定受欢迎。但他们要求图片要有背景,当时用的是日本来的背景纸,很贵,一二百块钱一卷。我怕给弄脏了,每次得用搌布把家具腿擦干净,脱了鞋,把家具一件件地搬上去,费了很大的劲(图4),拍一次我掏钱请人吃一次饭,大伙儿帮了忙了,连照相的带帮忙的,加在一起总有个十个八个人吧。那时候出一本书太难了!假如那时候出版社说,可以好好给我出一本书,出完书我的家具都归他们,我也许就同意。
(4)王世襄精心为拍摄条案作准备
在北京东城芳嘉园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王世襄先生生活了80多年。1914年,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官宦世家,王家祖上三代都在朝廷做官,父亲是一位外交官。王先生的母亲金章女士在结婚之前曾留学英国,学习美术,结婚后又随同丈夫出使法国,她所画的《金鱼百影图》至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内。
王世襄:我哥哥很早就去世了,就剩我一个独苗,我母亲就特别宝贝啦。那时候她的一个想法就是,抽烟喝酒绝对不许,凡是对身体无害的,你爱怎么玩儿怎么玩儿。我母亲养了很多鱼,她有很多勾的稿子,那时候我开始写生,就觉得做事情就应该踏踏实实做。1939年母亲去世了,自己觉得整天玩也不像话,我不能给上辈丢人啊。
1941年,王世襄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到了四川。他跟随梁思成加入了营造学社。
王世襄:想来想去,就跟着梁思成当学徒去了。开始学古代建筑,也是艺术。我这步走得还是很对,虽然当时那个地方连个电灯都没有,可是我可以接触很多有学问的人。跟梁思成学建筑,对我后来琢磨家具什么的都有关系。
抗战胜利后,王世襄得到梁思成和当时故宫博物馆院院长马衡的举荐。他返回北平,接受了为故宫清点战时文物的损失状况,追寻国宝下落的任务。经他接手进入故宫的国宝就达到2000多件,这项工作被王世襄先生认为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也是这项工作,在一次政治运动中却成为王世襄先生的一项罪名,他遭到诬蔑,被故宫开除,失去了这份最喜欢的工作。
王世襄:遭到这种打击,有的人可能自寻短见,也可能铤而走险。我觉得这两条路都不能走,我选择的路是什么?就是自珍的路。可仅这样还不行,这样会虚度此生,没有给人民做一些事情。我想我能做什么?我奋力、全力以赴、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写我的书,做我的学问。能对国家、对人们有利的我就去做,过去的就过去了,不想了。我相信这么样埋头10年、20年、30年,我可以得到人们的认识和承认。现在我做到了。
王世襄先生费了30年心血,写成《明式家具珍赏》。
王世襄:这30年不好过啊!天下的事情,你要做,没有不吃力的,不吃力做不出事情来。我研究家具,研究任何东西,第一位是实物,这个最靠得住,因为它是实在的东西。这也是一个方法。第二就是研究工匠制作,这东西工匠是怎么做的,他用什么工具、怎么样用工具,比如说家具的榫卯怎么做,我都拆开来看。第三才是看文献,古代的文献是文人写的,有时对所写的东西不懂,似是而非,有的说得对,有的说得不对,你就得拿现实的东西来证明他说得对不对。
王世襄:很多家具买来时已经残破了,到我手里找人把它修复了。修复的时候我就看老工人怎么做,像小徒弟似的。他们看我也很喜欢,就熟了。我有时候买点肉,买点烧酒,和他们都交了朋友。我就问这个、问那个,记录下来,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几年前,王世襄先生将半个世纪以来收藏、研究和日常使用的80件明式家具,以市价十分之一的价钱卖给了香港的一位商人,条件是对方要一件不留地全部捐给博物馆(图5)。
(5)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式家具
王世襄:“名义不能算我,是算他捐的。我是拿到钱的。我那个老房子没法子搁了,房子后头都是小厨房,哪个厨房一着火,我那房子完了,我的家具也完了。文物局也说你的家具很珍贵,他也没办法,搁几个灭火器了事了,万一出点什么事,我就不能替国家保留住这些东西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王世襄家的四合院逐渐变成了一个大杂院。现在四合院被夷为平地,王世襄先生已经搬离了自己居住80多年的四合院。
耕耘不辍尽余晖
王世襄先生家中挂着一幅大树图,是夫人袁荃猷10年前为庆贺王先生80岁生日亲手所刻。王世襄先生一生的爱好和追求,被妻子用纸刻作品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图6)。
(6)挂在大树上的果实不仅有家具、竹刻、漆器这样的大学问,也有鸽哨、葫芦、獾狗这些逐渐被人遗忘的民俗
王世襄:英国一个博物馆馆长知道我喜欢玩这些东西,他说也许别人玩得比你还精,可是他不会写,不能把它表达出来。你把它写出来,就保留下来了。你不写,这些东西以后就没人知道,你应该抓紧时间写这些东西。你要不写,你等于犯罪,他提得很尖锐。所以,后来我把这些文物的书写完之后,就一本一本地把我玩的东西都写出来了。
50年来,王世襄先生守在书桌旁边,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记录,将自己的经验写成文字,除了明式家具,王世襄还在漆器、竹刻、书画、雕塑等艺术研究领域编写了40多本著作(图7)。
(7)图组:王世襄先生耕耘不辍
到了晚年,他将自己的精力寄托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半个世纪以前,北京随处可见一群群的观赏鸽盘旋飞翔,鸽哨发出的悦耳之声,悠扬回荡在民居院落的上空。50年后的今天,盘旋在北京天空中的鸽群几乎全是信鸽,那独有的观赏鸽在不断地退化,部分品种更是濒临绝种。
宋庆龄故居是北京唯一开放给公众欣赏观赏鸽子的地方,王世襄曾经专门来到这里,与负责人商讨,如何推动政府抢救这门国粹。
王世襄从《清宫鸽谱》中挑选了180幅作品编著成书,而且对书中每一品种,逐一进行了品评(图8)。
(8)《清宫鸽谱》,乾隆、嘉庆两位皇帝都曾亲自过目
王世襄:我一看到这个鸽谱就觉得可以把它编成书。故宫有规定,没发表过的东西根本不让别人拍,拍过的一张索要800元。我特别有面子,100块钱一张。
宋庆龄故居管理处主任何大章回忆:当时我说王老是一个大玩家,一生中做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最幸福。王先生的夫人在旁边说,你不要这么说,他不是玩啊,实际上是非常苦的。我们两个人是干了多少年,才把这件事情干成。
王世襄先生将获得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近100万元人民币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希望工程。
王世襄:在中国很长的历史当中,我的经历只不过是短短的一转眼。可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永恒的,在世界上是永久存在的。我爱的就是中国整个的传统,整个的历史,整个的文化。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专程来到北京,为王世襄先生颁发在荷兰享有极高声誉的“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表彰他在文化传承领域所作出的突出成就。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每年颁发一次,旨在鼓励全世界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图1)。
(1)王世襄先生成为第一位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的中国人
为藏物寻觅知音
俪松居藏物专场拍卖会所展示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等都是王世襄夫妇一生精心收藏的文物精品。
王世襄:参加拍卖会的人,好些都是我的读者,都喜欢看我的书,所以来买我的东西(图2)。东西拍卖了换成钱,我就有力量再做公益的事情。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紧的是对这些东西的理解,知道它们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它们是怎么制作的,来解释中国的工艺,来解释中国的文化,解释中国的历史,这样更有意义,而不是我占有。
(2)他们好像都要留一件作为纪念
参加拍卖会的买家在收藏文物的同时,收藏的还有王世襄和夫人在文物界与收藏界一份特有的人格魅力。
王世襄先生收藏这些文物时,既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全凭一个学者的学识与眼力,每件俪松居藏品几乎都有一段动人的经历。
王世襄:我不是收藏家,因为要做一个收藏家,一定得有实力,有钱你才能买。我好些东西都是这儿捡一点,那儿捡一点。也许这东西没有什么太值钱,可我觉得它有它的意义,我就收来了。
著名画家黄永玉:一进他家的门,放了两张元朝元帅的座椅,他不准人坐,只供观赏。入门右边房间放了一张苏东坡用过的桌子。他的宝贝多得数不完,有一件小件是足金雕的青蛙,有一块弯弯的竹片,白板,上面什么都没有,他拿来给我,说让你把玩三天,说这是明朝的。我看来看去不明白,两分钟就看清楚了,为何把玩三天?他能深刻了解这竹片是什么,我们是不懂的。只有像他研究得深入的人,说的话才与一般人说的话不同。
王世襄:我愿意自己把自己收的东西处理掉。如果把这些东西给一个博物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没有这样的爱好,对这些东西不一定懂,对这些东西没有感情,他就不一定能保存得好。
30年磨砺一剑
《明式家具珍赏》是王世襄的成名作,1985年在香港出版,立刻引起了文物界、收藏界和研究者的关注。
明式家具代表着中国传统家具工艺的巅峰之作,其选料都是极珍贵的稀有木材,简单明确的线条造型,构思巧妙的榫卯结构,雕刻、镶嵌的每一个小配件,工艺都精密之极。在中国历史上,明式家具曾失落了几百年,而因为《明式家具珍赏》的出版,使得无人关注的历史得到了彻底改变,此后明式家具的收藏和研究者开始出现,明式家具成为国际收藏界和博物馆的必收项目(图3)。
(3)这本书给国际收藏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连王世襄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
王世襄:我是一个书呆子,一心想出一本关于明式家具的学术方面的书。出版社说还是先出一本彩色的书,一定受欢迎。但他们要求图片要有背景,当时用的是日本来的背景纸,很贵,一二百块钱一卷。我怕给弄脏了,每次得用搌布把家具腿擦干净,脱了鞋,把家具一件件地搬上去,费了很大的劲(图4),拍一次我掏钱请人吃一次饭,大伙儿帮了忙了,连照相的带帮忙的,加在一起总有个十个八个人吧。那时候出一本书太难了!假如那时候出版社说,可以好好给我出一本书,出完书我的家具都归他们,我也许就同意。
(4)王世襄精心为拍摄条案作准备
在北京东城芳嘉园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王世襄先生生活了80多年。1914年,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官宦世家,王家祖上三代都在朝廷做官,父亲是一位外交官。王先生的母亲金章女士在结婚之前曾留学英国,学习美术,结婚后又随同丈夫出使法国,她所画的《金鱼百影图》至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内。
王世襄:我哥哥很早就去世了,就剩我一个独苗,我母亲就特别宝贝啦。那时候她的一个想法就是,抽烟喝酒绝对不许,凡是对身体无害的,你爱怎么玩儿怎么玩儿。我母亲养了很多鱼,她有很多勾的稿子,那时候我开始写生,就觉得做事情就应该踏踏实实做。1939年母亲去世了,自己觉得整天玩也不像话,我不能给上辈丢人啊。
1941年,王世襄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到了四川。他跟随梁思成加入了营造学社。
王世襄:想来想去,就跟着梁思成当学徒去了。开始学古代建筑,也是艺术。我这步走得还是很对,虽然当时那个地方连个电灯都没有,可是我可以接触很多有学问的人。跟梁思成学建筑,对我后来琢磨家具什么的都有关系。
抗战胜利后,王世襄得到梁思成和当时故宫博物馆院院长马衡的举荐。他返回北平,接受了为故宫清点战时文物的损失状况,追寻国宝下落的任务。经他接手进入故宫的国宝就达到2000多件,这项工作被王世襄先生认为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也是这项工作,在一次政治运动中却成为王世襄先生的一项罪名,他遭到诬蔑,被故宫开除,失去了这份最喜欢的工作。
王世襄:遭到这种打击,有的人可能自寻短见,也可能铤而走险。我觉得这两条路都不能走,我选择的路是什么?就是自珍的路。可仅这样还不行,这样会虚度此生,没有给人民做一些事情。我想我能做什么?我奋力、全力以赴、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写我的书,做我的学问。能对国家、对人们有利的我就去做,过去的就过去了,不想了。我相信这么样埋头10年、20年、30年,我可以得到人们的认识和承认。现在我做到了。
王世襄先生费了30年心血,写成《明式家具珍赏》。
王世襄:这30年不好过啊!天下的事情,你要做,没有不吃力的,不吃力做不出事情来。我研究家具,研究任何东西,第一位是实物,这个最靠得住,因为它是实在的东西。这也是一个方法。第二就是研究工匠制作,这东西工匠是怎么做的,他用什么工具、怎么样用工具,比如说家具的榫卯怎么做,我都拆开来看。第三才是看文献,古代的文献是文人写的,有时对所写的东西不懂,似是而非,有的说得对,有的说得不对,你就得拿现实的东西来证明他说得对不对。
王世襄:很多家具买来时已经残破了,到我手里找人把它修复了。修复的时候我就看老工人怎么做,像小徒弟似的。他们看我也很喜欢,就熟了。我有时候买点肉,买点烧酒,和他们都交了朋友。我就问这个、问那个,记录下来,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几年前,王世襄先生将半个世纪以来收藏、研究和日常使用的80件明式家具,以市价十分之一的价钱卖给了香港的一位商人,条件是对方要一件不留地全部捐给博物馆(图5)。
(5)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式家具
王世襄:“名义不能算我,是算他捐的。我是拿到钱的。我那个老房子没法子搁了,房子后头都是小厨房,哪个厨房一着火,我那房子完了,我的家具也完了。文物局也说你的家具很珍贵,他也没办法,搁几个灭火器了事了,万一出点什么事,我就不能替国家保留住这些东西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王世襄家的四合院逐渐变成了一个大杂院。现在四合院被夷为平地,王世襄先生已经搬离了自己居住80多年的四合院。
耕耘不辍尽余晖
王世襄先生家中挂着一幅大树图,是夫人袁荃猷10年前为庆贺王先生80岁生日亲手所刻。王世襄先生一生的爱好和追求,被妻子用纸刻作品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图6)。
(6)挂在大树上的果实不仅有家具、竹刻、漆器这样的大学问,也有鸽哨、葫芦、獾狗这些逐渐被人遗忘的民俗
王世襄:英国一个博物馆馆长知道我喜欢玩这些东西,他说也许别人玩得比你还精,可是他不会写,不能把它表达出来。你把它写出来,就保留下来了。你不写,这些东西以后就没人知道,你应该抓紧时间写这些东西。你要不写,你等于犯罪,他提得很尖锐。所以,后来我把这些文物的书写完之后,就一本一本地把我玩的东西都写出来了。
50年来,王世襄先生守在书桌旁边,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记录,将自己的经验写成文字,除了明式家具,王世襄还在漆器、竹刻、书画、雕塑等艺术研究领域编写了40多本著作(图7)。
(7)图组:王世襄先生耕耘不辍
到了晚年,他将自己的精力寄托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半个世纪以前,北京随处可见一群群的观赏鸽盘旋飞翔,鸽哨发出的悦耳之声,悠扬回荡在民居院落的上空。50年后的今天,盘旋在北京天空中的鸽群几乎全是信鸽,那独有的观赏鸽在不断地退化,部分品种更是濒临绝种。
宋庆龄故居是北京唯一开放给公众欣赏观赏鸽子的地方,王世襄曾经专门来到这里,与负责人商讨,如何推动政府抢救这门国粹。
王世襄从《清宫鸽谱》中挑选了180幅作品编著成书,而且对书中每一品种,逐一进行了品评(图8)。
(8)《清宫鸽谱》,乾隆、嘉庆两位皇帝都曾亲自过目
王世襄:我一看到这个鸽谱就觉得可以把它编成书。故宫有规定,没发表过的东西根本不让别人拍,拍过的一张索要800元。我特别有面子,100块钱一张。
宋庆龄故居管理处主任何大章回忆:当时我说王老是一个大玩家,一生中做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最幸福。王先生的夫人在旁边说,你不要这么说,他不是玩啊,实际上是非常苦的。我们两个人是干了多少年,才把这件事情干成。
王世襄先生将获得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近100万元人民币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希望工程。
王世襄:在中国很长的历史当中,我的经历只不过是短短的一转眼。可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永恒的,在世界上是永久存在的。我爱的就是中国整个的传统,整个的历史,整个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