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蕴含了文章的中心。为此我们经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眼往往蕴藏着课文无穷的意境,从读题、解题入手,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学习课文的金钥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把金钥匙,这样设计教学。
1.将课题归类,并找出其各自的规律:如看课题后,先初步判断此课是些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如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就应该去想:“课文围绕什么人写了什么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带着问题去文本中寻找答案。那么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去理解作者在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以课题的某个关键词为切入点:如果课题有关键词,就从关键词入手。如我在执教《最大的“书“》一课时,我就从题眼带双引号的“书”一词入手。在学生解题时,提出问题:“书”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那书指的是什么?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书”中的字和图画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有关的句子。然后,我布置学生去自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划出句子后通过自读去体会为什么把岩石叫做书,让学生知道岩石上的“雨痕、波痕、矿物”是“书”上的字,“树叶、贝壳、小鱼”等,是“书”上的图画。这样,就用“书”一词入手,引导学生去自读、自划、自悟。他们积极读读划划,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既节省时间,教学效果也超然。
3.围绕课题的质疑为切入点: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五壮士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为五壮士?他们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就围绕学生质疑的这三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展开教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五壮士那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就在学生心中铭记了。
有些文章中有一些中心词语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強的辐射作用,全文都围绕这个词展开的,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作为老师,应当用敏锐的目光马上意识到它的作用,抓好这些词,围绕重点词展开教学,既能轻松上阵,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心句是课文中心所在,能抓住中心句去品读,去探索,就是走上了自主学文的捷径。我听过我校刘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一课,她以“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个问题,引出本课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接下来刘老师紧紧抓住这一中心句展开教学。从文字到画面,再从画面到文字。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学生用心灵来朗读,来体会。在学生的眼前出现的不仅是一段话,而是一幅画面。最后配乐朗读,使本节课达到一个高潮。刘老师这节课上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乡村的美丽,去感受乡村人家独特的地方。
我们现在教材中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课题上方都有一个方框,每次教学前我都会要求学生先认真读一读,通常把他称为自学提示,这个方框里的文字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弄懂课文,这个自学提示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略读课文前的自学提示也可以称为连接语,设计恰当的学习提示,作为学生学习的有力扶手。比如,我在《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一文的教学中,就从课文连接语中“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了三点自学提示:我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按着上面提示逐步推进,学生可以借助提示非常有序地开展自学活动。其次,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探究摸索,能够将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加以运用。这样一来,学生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会依据学习提示非常注意表达的顺序和交流的重点。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点拨提升,并适时总结学习方法,为学生课下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迁移运用的目的。
读一篇文章,既要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又要掌握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的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小学)
1.将课题归类,并找出其各自的规律:如看课题后,先初步判断此课是些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如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就应该去想:“课文围绕什么人写了什么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带着问题去文本中寻找答案。那么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去理解作者在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以课题的某个关键词为切入点:如果课题有关键词,就从关键词入手。如我在执教《最大的“书“》一课时,我就从题眼带双引号的“书”一词入手。在学生解题时,提出问题:“书”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那书指的是什么?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书”中的字和图画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有关的句子。然后,我布置学生去自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划出句子后通过自读去体会为什么把岩石叫做书,让学生知道岩石上的“雨痕、波痕、矿物”是“书”上的字,“树叶、贝壳、小鱼”等,是“书”上的图画。这样,就用“书”一词入手,引导学生去自读、自划、自悟。他们积极读读划划,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既节省时间,教学效果也超然。
3.围绕课题的质疑为切入点: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五壮士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为五壮士?他们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就围绕学生质疑的这三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展开教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五壮士那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就在学生心中铭记了。
有些文章中有一些中心词语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強的辐射作用,全文都围绕这个词展开的,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作为老师,应当用敏锐的目光马上意识到它的作用,抓好这些词,围绕重点词展开教学,既能轻松上阵,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心句是课文中心所在,能抓住中心句去品读,去探索,就是走上了自主学文的捷径。我听过我校刘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一课,她以“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个问题,引出本课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接下来刘老师紧紧抓住这一中心句展开教学。从文字到画面,再从画面到文字。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学生用心灵来朗读,来体会。在学生的眼前出现的不仅是一段话,而是一幅画面。最后配乐朗读,使本节课达到一个高潮。刘老师这节课上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乡村的美丽,去感受乡村人家独特的地方。
我们现在教材中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课题上方都有一个方框,每次教学前我都会要求学生先认真读一读,通常把他称为自学提示,这个方框里的文字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弄懂课文,这个自学提示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略读课文前的自学提示也可以称为连接语,设计恰当的学习提示,作为学生学习的有力扶手。比如,我在《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一文的教学中,就从课文连接语中“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了三点自学提示:我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按着上面提示逐步推进,学生可以借助提示非常有序地开展自学活动。其次,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探究摸索,能够将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加以运用。这样一来,学生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会依据学习提示非常注意表达的顺序和交流的重点。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点拨提升,并适时总结学习方法,为学生课下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迁移运用的目的。
读一篇文章,既要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又要掌握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的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