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岁末,长沙城北月湖公园“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友人胡立伟《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给寒风料峭的冬日带来了丝丝暖意。胡立伟的36幅最新力作与别出一格的布展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品画之余,我对“远山回望”中的“回望”一词,颇有回味,悄然之间,心中涌出无端的感动。
回望,不只是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也不只是出发前的一次转身与回首。它应是远行游子与慈母的咽咽惜别,是出海航船的再一次启锚,是苍鹰凌空前的整翅和骏马奔驰前的奋蹄;呵!它其实是人生旅程中的又一次灵魂诘问与意志磨砺。
每一位真正有抱负的画家的艺术人生都是一次苦旅。当你选择了这一职业并痴心未改后,就算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途。胡立伟,便是这条不归路上的虔诚圣徒之一。
两年来,一直想给立伟写点什么,几次改稿,几次换题目,都觉得没有达到满意,也许是我这位朋友行举持重、作风内敛;或是因为他才华全面,不知从何处下笔?这一回走进“远山回望”展厅后,便有了一阵阵快意,似乎对友人的顾盼与立伟对远山的回望渐渐重合,成为一幅层次清晰、气韵性灵的画卷,让我心臆开阔,慢慢理出了这篇文章的脉络来。
一
知道立伟其人应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到湖南美术出版社工作,他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两位同学分到社里与我共事,常常提起他并偶有谋面。那时我不老,而他更是年轻。1984年,立伟从师大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后曾留校任教,期间曾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进修深造,后又调湖南省文联负责书协工作,直至1990年代初调入湖南省画院任从事书画篆刻创作的院体画家。由此看来,立伟从事专业之路是颇顺风顺水的,比起那些无缘进入科班深造又在社会上反复折腾的体制外画家来,他的确是幸运的。
然而,太顺又未必是完全的美事。省画院先后调入一拨从事山水创作的画家,而且个个年富力强,才气不凡;加之当下似乎山水画成为众画种中的香饽饽,专业界内外涌现出来的山水画家比比皆是,跃跃欲试。立伟要想从中出挑,却也实属不易。
于是,在一众湖湘山水画家中,立伟显得步履从容、不疾不徐,少显浮澡心迹,也不见他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而是结结实实地走着自己认定的路。毕竟,古代山水画家相适的“卧着闲云野鹤,静听松风泉鸣”的人文境界已成过去,在当前名利纷争、声色犬马、人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立伟能始终保持着对生命温裕平和、处事泰然的从容之态,寄性于自然,怡情于修身,勤于面壁,濡墨向纸,创造不断,挥笔不止,始终表现出一种淡泊虚名浮利、耐得住大寂寞的人格力度。
二
如今的湖湘文坛,相传着两位叫立伟的名家,一位作家何立伟,才思机敏、文辞玑珠,常有锦绣之作问世;一位便是画家胡立伟,深宅仁厚、尊师重道,诗书画印四艺皆通。早几年作家何立伟发表了一篇《立伟话立伟》的短文,见出俩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说起立伟的诗书画印才艺,已有前辈学者、书家虞逸夫、颜家龙和美术理论家陈瑞林、姜松荣等先后论及,均有金玉文字在前。
如写到他的旧体诗,常与书画创作的境界融为一体:“墨海起云烟,豪情逾九天;春秋行笔底,物我两飘然。”“万象乾坤方寸中,纵横铁笔任西东。直追秦汉抒胸臆,石上流香传古风。”“歌赋丹青旷古缘,诗情画意互争妍。偶成佳句吟丘壑,墨韵书香别有天。”先不说他的诗有熟咏古诗的功底,由诗可知画意,可知书意,可知印意,更知艺术家“直抒胸臆”“聊写胸中逸气”奇浑郁勃的情怀和慨当以慷的寄托,便明了“诗言志”的意义所在。
写到他的书法:“立伟学书,上溯周秦,下探明清,融黑女之诱,夺北海之雄,而于孙氏过庭更是心摹手追。”
立伟之书法,今已自具规模,而立法度,堪称湖湘书坛之佼佼者。
“立伟学书有成,全赖其勤勉自励,亦归功其秉赋之聪颖。”(颜家龙语)
写到他的画作:立伟的山水画来源于对家乡湖湘山水的感受,又不拘于眼中丘壑,胆敢独造,画出自己的心中天地,营造出现代山水新的意境,从而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情趣与生机。
在受到江南的文风和画风深刻影响的基础上,立伟更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北国,开拓出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使山水画作有着岭南绘画的色墨淋漓、写生细腻和江南绘画重笔重墨、空灵飘逸的特色,又将重峦叠嶂、风骨雄健的北国山水融入其中,破除了南北艺术的畛域之见。(陈瑞林语)
写到他治印:学者、篆刻家弘征认为,立伟之印,前已说虽亦时颇见时下称流行印风的面目,但与少数惟思以怪诞炫人眼目者不同,除了他曾经有积年取法秦汉的深厚基础,复博采众前辈大师之精髓,还得力于自身所具有的国画和书法的扎实功底,能于章法造大璞不雕之气,分朱布白独见匠心,不徒藉印文笔画之繁简以成势……但观立伟之作,其圆曲之笔多取法楚简与帛书,而纵横捭阖得战国诏版与秦权之意,间参以汉砖刻之拙朴,亦常以白石翁之率真险劲出之,奏刀落石则每师白石老人与来楚生乱头粗服,少加修饰,虽尚不及前贤之妙趣天成,亦可见其风采。
……
诚然,立伟的诗书画印成就,并不说明他的造诣已达攀峰凌顶的境地。我想,他自己是全然明白的。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立伟这些年来,时常出些小册子示人,每捧画册,印制简易却讲究,手感温洁,纸墨犹香,如寒冬的一株腊梅绽放,应时报告着春天的消息。立伟至今没见出大型画册,更没有着急出“大红袍”之类显赫巨著。我想,是他对自己的作品还不够满意,比方说,在旧体诗词方面,是否还可以更一步追求文字的深邃和古意,少见常用词汇和时尚气息;在书法方面,是否能在习古与师承基础上,完全凸现出自家独特的风貌;在中国画方面,是否能突破岭南画风、湖湘山水的藩篱,开拓出跌宕恣肆、浑厚大气的境界来;在印章方面……是他还在静心思量、回望着自己的过去,是他正铆足精神开始着自己下一步的启程。正处中年的立伟目前的作品日见青纯之色,风格渐显大家之气,在艺术的道路上当谓前程可望。 三
对立伟艺术成就的进一步认识,还得从他的印章说起。近年来,受出版社委托执行主编《黄永玉全集》,时常奔走于凤凰玉氏山房和北京通州万荷堂,在有幸欣赏到黄永玉先生的许多书画作品同时,也整理到一批他的常用印章。从中得知,有部分印章出自立伟之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黄永玉先生回故乡凤凰,客居长沙蓉园宾馆,为友人作画时身边没备图章。应友人黄珂先生举荐,立伟挑灯夜战,刻了“上水纤夫”“黄永玉”等四方印章送上,黄先生甚为高兴。不只是应了急,黄先生还对他刻的印章倍加赞赏,当即为他题词:“立伟治印,扪蛇屠龙之手,黄永玉己已春。”好一个“扪蛇屠龙之手”,将时年33岁青年金石家之生猛之态和盘托出。
提起为黄永玉先生治印,立伟颇多美好回忆。近20年来,他多次为黄先生治印,亦得到先生多次馈赠,如一幅“荷动知鱼来”的彩墨画,还有“好快刀”等多幅题字。更为可贵的是,1996年立伟陪李行简先生在凤凰写生时,黄先生还在他的速写本上画了不少示范图,悉心指导他的造型功夫。黄先生还面授他绘画之道,一是用线,线条是解决绘画的主要问题;二是下笔要慢,举例齐白石、李可染等大画家,指明笔墨沉不下去的毛病等等……多得高人指点,胡立伟自是大获教益,艺术上日益精进,提刀治印,乐此不疲;镂金切玉,豪情勃发;诗书画印四艺皆入佳境,成就斐然。
从他已出版的《中国篆刻百家·胡立伟卷》看,立伟的印章不仅有量的规模,更有质的飞跃。如开卷的“山花烂漫”和压卷的“十万工农下吉安”,可谓造型奇拙、大气淋漓;而“误入藕花深处” “桃花源人”“自胜者强”“于今铁笔更宜坚”“饮水思源”“求新”“独上高楼”“刘鸿洲印”等亦可称上乘佳作。
可贵的是,立伟并未停留在原有的治印成就上自满自足,而是在不断地探寻和尝试着新的突破,如新近的一方印足以说明。
2013年11月30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故居联合举办的《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在长沙美仑美术馆隆重开幕。是日上午,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媒体见面会”,会议特意安排了一项向黄老赠送礼物的环节,第一位赠送礼物的便是由篆刻家胡立伟向黄老赠送印章一枚。立伟捧出一枚10余公分方形狮钮印章,上镌有“九十以后画” 篆体,字体一反原有的刀痕斧凿,而是以潇洒、圆润的线条表达出来的一种流畅、自然、大方气象。黄老见后,大为欢喜。
果然,黄老回到北京万荷堂后,在创作甲午马年挂历时,便用上了这枚“九十以后画”印章。
四
通览立伟作品颇丰的山水画,时空交错,印象迷离。凭我的记忆与判断,会将他2008年创作的反映汶川救灾的精品《使命》与2010年先后创作的《山居秋溟图》《春水无语》《林静山出》《瑞蔼祥云图》等一批湖湘山水佳作划归为“前期作品”。
当我看到立伟为“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展览”创作的巨幅山水《刘少奇故里炭子冲暮雪》和2013年末《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后,我会怀着一种感动的心情而将之视为“近期作品”。
我以为,立伟的“近期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情”。先说《刘少奇故里炭子冲暮雪》。
在这幅4米余宽、1米余高的巨幅作品前,我看到了前国家主席的故居笼罩在千里冬云、百尺冰雪之下,雾霭低垂、群山肃穆,如诉如咽……此刻,让我回想起上世纪末“刘少奇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炭子冲举行时,一场狂风暴雨从天而降、历久不息,仿佛“泪飞顿作倾盆雨”呵!无独有偶,在立伟以深情绘制的巨幅作品里,几乎完全以水墨渲染,一片素色寄托凭吊之心,画家笔下早已摒弃了一般山水的表现技法,而是笔墨、气韵、情感交揉的一气呵成!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立伟献出的是一幅真情之作。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损,金石可镂。”中国画亦是如此,经过真情浸染的笔墨,泛出的是珠玉之光,湿润、静穆而纯正,会无声无息地漫过人的眼底心间。
当然,说到立伟的情真,一幅画难以诠释全部。另有一番情景,我是亲眼见到的,那便是他的恩师颜家龙先生的追悼会上,立伟那段声泪俱下的悼词,和他在恩师灵前跪下连磕了3个头,让人见后一定会心酸动情的。立伟的确是个重情重义、尊师重道的汉子。
再说癸巳年末于月湖公园举办的《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
这批作品画幅都不算大,但从整体上看,却画出了大气象。
那幅点题的《远山回望》,没见他常用的皴、擦、点、染,除了细密的树枝以外,山、水、原野,仅用几片大色刷出,有了气势,也有了内涵和寓意,立伟的山水画开了新篇!
可以说,对远山的回望,更是立伟对以往艺术耕耘的回顾与反思。
下面的作品,便让我浸沉在他天然去雕饰的笔路里,不经意教人在轩窗里意识到云起,有一种久旱中呼吸到雨来的酣畅之感。
《洞庭月》和《山月》均为表现月色的佳作,贵在墨色的放胆晕染,烘托出月影婆娑、波光闪烁与树荫朦胧,让读画人有了醉意。
《晨曲》《云飞霞蔚》《小品四幅·秋》一反常态,大面积地染红,仿佛红的热烈、喧闹和壮丽,可以打破以往山水的宁静、恬淡与肃穆,给人提了精、气、神。
几乎每一幅山水画都起了风、涌了云;吹动了树,推动了山;这种风起云涌、树动山催之势,自然来源于画家心中的激情,有如过度平静和抑制后的井喷,这种传达情愫的力量远在横眉怒目之上,它能让人充分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美感富足与呼吸自由。
在他的每一幅山水作品中,渐渐淡去了人画俱老、人情温存的旧时月色,从而显现出新新不已、锐意开拓的现代创造精神。
当今的文化领域,面临着重新洗牌,时代不只是淘沥着年轮与岁月,也淘沥着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大浪淘沙,鱼龙混杂,成渣泛起,成王败寇……历史的浪潮总会托起一些人,成为弄潮儿,同时也会将一些人推到浅滩上,渐渐被人遗忘。
如果将艺术家分为老年、青年和中年,在历史的大潮面前,我以为中年略显其优势。
这不是一个特别尊重老人的时代,老年人在各个领域往往力不从心,成为被翻过去的一页;当下年轻人面对各方面压力,事业功力缺乏内蓄,浮躁心理油然而起;而现在的中年人刚好赶趟,经过年轻一段艰苦打拼,学业有成、功名有望,经济基础日见丰足,子女前程安排得无后顾之忧,在这场历史大潮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
立伟的年龄居中年一辈画家之末端,仍属享有各种优势之一族。
中国画家中亦有暮年变法者,他们能积蓄后力,大器晚成,在中年有了扎实的基础后,乘势日益精进,至晚年时攀达艺术事业高峰,在中国画史上不乏其例,成为后世典范。
立伟至此踌躇满志,步步犁铧,步步生花,前面又是一个新世界。
然而,时势造英雄,时过境迁,已经过去的精英,易于效仿么?摆在中年画家胡立伟面前的这条路并非平坦康庄。
(作者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回望,不只是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也不只是出发前的一次转身与回首。它应是远行游子与慈母的咽咽惜别,是出海航船的再一次启锚,是苍鹰凌空前的整翅和骏马奔驰前的奋蹄;呵!它其实是人生旅程中的又一次灵魂诘问与意志磨砺。
每一位真正有抱负的画家的艺术人生都是一次苦旅。当你选择了这一职业并痴心未改后,就算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途。胡立伟,便是这条不归路上的虔诚圣徒之一。
两年来,一直想给立伟写点什么,几次改稿,几次换题目,都觉得没有达到满意,也许是我这位朋友行举持重、作风内敛;或是因为他才华全面,不知从何处下笔?这一回走进“远山回望”展厅后,便有了一阵阵快意,似乎对友人的顾盼与立伟对远山的回望渐渐重合,成为一幅层次清晰、气韵性灵的画卷,让我心臆开阔,慢慢理出了这篇文章的脉络来。
一
知道立伟其人应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到湖南美术出版社工作,他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两位同学分到社里与我共事,常常提起他并偶有谋面。那时我不老,而他更是年轻。1984年,立伟从师大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后曾留校任教,期间曾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进修深造,后又调湖南省文联负责书协工作,直至1990年代初调入湖南省画院任从事书画篆刻创作的院体画家。由此看来,立伟从事专业之路是颇顺风顺水的,比起那些无缘进入科班深造又在社会上反复折腾的体制外画家来,他的确是幸运的。
然而,太顺又未必是完全的美事。省画院先后调入一拨从事山水创作的画家,而且个个年富力强,才气不凡;加之当下似乎山水画成为众画种中的香饽饽,专业界内外涌现出来的山水画家比比皆是,跃跃欲试。立伟要想从中出挑,却也实属不易。
于是,在一众湖湘山水画家中,立伟显得步履从容、不疾不徐,少显浮澡心迹,也不见他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而是结结实实地走着自己认定的路。毕竟,古代山水画家相适的“卧着闲云野鹤,静听松风泉鸣”的人文境界已成过去,在当前名利纷争、声色犬马、人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立伟能始终保持着对生命温裕平和、处事泰然的从容之态,寄性于自然,怡情于修身,勤于面壁,濡墨向纸,创造不断,挥笔不止,始终表现出一种淡泊虚名浮利、耐得住大寂寞的人格力度。
二
如今的湖湘文坛,相传着两位叫立伟的名家,一位作家何立伟,才思机敏、文辞玑珠,常有锦绣之作问世;一位便是画家胡立伟,深宅仁厚、尊师重道,诗书画印四艺皆通。早几年作家何立伟发表了一篇《立伟话立伟》的短文,见出俩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说起立伟的诗书画印才艺,已有前辈学者、书家虞逸夫、颜家龙和美术理论家陈瑞林、姜松荣等先后论及,均有金玉文字在前。
如写到他的旧体诗,常与书画创作的境界融为一体:“墨海起云烟,豪情逾九天;春秋行笔底,物我两飘然。”“万象乾坤方寸中,纵横铁笔任西东。直追秦汉抒胸臆,石上流香传古风。”“歌赋丹青旷古缘,诗情画意互争妍。偶成佳句吟丘壑,墨韵书香别有天。”先不说他的诗有熟咏古诗的功底,由诗可知画意,可知书意,可知印意,更知艺术家“直抒胸臆”“聊写胸中逸气”奇浑郁勃的情怀和慨当以慷的寄托,便明了“诗言志”的意义所在。
写到他的书法:“立伟学书,上溯周秦,下探明清,融黑女之诱,夺北海之雄,而于孙氏过庭更是心摹手追。”
立伟之书法,今已自具规模,而立法度,堪称湖湘书坛之佼佼者。
“立伟学书有成,全赖其勤勉自励,亦归功其秉赋之聪颖。”(颜家龙语)
写到他的画作:立伟的山水画来源于对家乡湖湘山水的感受,又不拘于眼中丘壑,胆敢独造,画出自己的心中天地,营造出现代山水新的意境,从而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情趣与生机。
在受到江南的文风和画风深刻影响的基础上,立伟更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北国,开拓出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使山水画作有着岭南绘画的色墨淋漓、写生细腻和江南绘画重笔重墨、空灵飘逸的特色,又将重峦叠嶂、风骨雄健的北国山水融入其中,破除了南北艺术的畛域之见。(陈瑞林语)
写到他治印:学者、篆刻家弘征认为,立伟之印,前已说虽亦时颇见时下称流行印风的面目,但与少数惟思以怪诞炫人眼目者不同,除了他曾经有积年取法秦汉的深厚基础,复博采众前辈大师之精髓,还得力于自身所具有的国画和书法的扎实功底,能于章法造大璞不雕之气,分朱布白独见匠心,不徒藉印文笔画之繁简以成势……但观立伟之作,其圆曲之笔多取法楚简与帛书,而纵横捭阖得战国诏版与秦权之意,间参以汉砖刻之拙朴,亦常以白石翁之率真险劲出之,奏刀落石则每师白石老人与来楚生乱头粗服,少加修饰,虽尚不及前贤之妙趣天成,亦可见其风采。
……
诚然,立伟的诗书画印成就,并不说明他的造诣已达攀峰凌顶的境地。我想,他自己是全然明白的。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立伟这些年来,时常出些小册子示人,每捧画册,印制简易却讲究,手感温洁,纸墨犹香,如寒冬的一株腊梅绽放,应时报告着春天的消息。立伟至今没见出大型画册,更没有着急出“大红袍”之类显赫巨著。我想,是他对自己的作品还不够满意,比方说,在旧体诗词方面,是否还可以更一步追求文字的深邃和古意,少见常用词汇和时尚气息;在书法方面,是否能在习古与师承基础上,完全凸现出自家独特的风貌;在中国画方面,是否能突破岭南画风、湖湘山水的藩篱,开拓出跌宕恣肆、浑厚大气的境界来;在印章方面……是他还在静心思量、回望着自己的过去,是他正铆足精神开始着自己下一步的启程。正处中年的立伟目前的作品日见青纯之色,风格渐显大家之气,在艺术的道路上当谓前程可望。 三
对立伟艺术成就的进一步认识,还得从他的印章说起。近年来,受出版社委托执行主编《黄永玉全集》,时常奔走于凤凰玉氏山房和北京通州万荷堂,在有幸欣赏到黄永玉先生的许多书画作品同时,也整理到一批他的常用印章。从中得知,有部分印章出自立伟之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黄永玉先生回故乡凤凰,客居长沙蓉园宾馆,为友人作画时身边没备图章。应友人黄珂先生举荐,立伟挑灯夜战,刻了“上水纤夫”“黄永玉”等四方印章送上,黄先生甚为高兴。不只是应了急,黄先生还对他刻的印章倍加赞赏,当即为他题词:“立伟治印,扪蛇屠龙之手,黄永玉己已春。”好一个“扪蛇屠龙之手”,将时年33岁青年金石家之生猛之态和盘托出。
提起为黄永玉先生治印,立伟颇多美好回忆。近20年来,他多次为黄先生治印,亦得到先生多次馈赠,如一幅“荷动知鱼来”的彩墨画,还有“好快刀”等多幅题字。更为可贵的是,1996年立伟陪李行简先生在凤凰写生时,黄先生还在他的速写本上画了不少示范图,悉心指导他的造型功夫。黄先生还面授他绘画之道,一是用线,线条是解决绘画的主要问题;二是下笔要慢,举例齐白石、李可染等大画家,指明笔墨沉不下去的毛病等等……多得高人指点,胡立伟自是大获教益,艺术上日益精进,提刀治印,乐此不疲;镂金切玉,豪情勃发;诗书画印四艺皆入佳境,成就斐然。
从他已出版的《中国篆刻百家·胡立伟卷》看,立伟的印章不仅有量的规模,更有质的飞跃。如开卷的“山花烂漫”和压卷的“十万工农下吉安”,可谓造型奇拙、大气淋漓;而“误入藕花深处” “桃花源人”“自胜者强”“于今铁笔更宜坚”“饮水思源”“求新”“独上高楼”“刘鸿洲印”等亦可称上乘佳作。
可贵的是,立伟并未停留在原有的治印成就上自满自足,而是在不断地探寻和尝试着新的突破,如新近的一方印足以说明。
2013年11月30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故居联合举办的《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在长沙美仑美术馆隆重开幕。是日上午,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媒体见面会”,会议特意安排了一项向黄老赠送礼物的环节,第一位赠送礼物的便是由篆刻家胡立伟向黄老赠送印章一枚。立伟捧出一枚10余公分方形狮钮印章,上镌有“九十以后画” 篆体,字体一反原有的刀痕斧凿,而是以潇洒、圆润的线条表达出来的一种流畅、自然、大方气象。黄老见后,大为欢喜。
果然,黄老回到北京万荷堂后,在创作甲午马年挂历时,便用上了这枚“九十以后画”印章。
四
通览立伟作品颇丰的山水画,时空交错,印象迷离。凭我的记忆与判断,会将他2008年创作的反映汶川救灾的精品《使命》与2010年先后创作的《山居秋溟图》《春水无语》《林静山出》《瑞蔼祥云图》等一批湖湘山水佳作划归为“前期作品”。
当我看到立伟为“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展览”创作的巨幅山水《刘少奇故里炭子冲暮雪》和2013年末《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后,我会怀着一种感动的心情而将之视为“近期作品”。
我以为,立伟的“近期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情”。先说《刘少奇故里炭子冲暮雪》。
在这幅4米余宽、1米余高的巨幅作品前,我看到了前国家主席的故居笼罩在千里冬云、百尺冰雪之下,雾霭低垂、群山肃穆,如诉如咽……此刻,让我回想起上世纪末“刘少奇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炭子冲举行时,一场狂风暴雨从天而降、历久不息,仿佛“泪飞顿作倾盆雨”呵!无独有偶,在立伟以深情绘制的巨幅作品里,几乎完全以水墨渲染,一片素色寄托凭吊之心,画家笔下早已摒弃了一般山水的表现技法,而是笔墨、气韵、情感交揉的一气呵成!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立伟献出的是一幅真情之作。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损,金石可镂。”中国画亦是如此,经过真情浸染的笔墨,泛出的是珠玉之光,湿润、静穆而纯正,会无声无息地漫过人的眼底心间。
当然,说到立伟的情真,一幅画难以诠释全部。另有一番情景,我是亲眼见到的,那便是他的恩师颜家龙先生的追悼会上,立伟那段声泪俱下的悼词,和他在恩师灵前跪下连磕了3个头,让人见后一定会心酸动情的。立伟的确是个重情重义、尊师重道的汉子。
再说癸巳年末于月湖公园举办的《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
这批作品画幅都不算大,但从整体上看,却画出了大气象。
那幅点题的《远山回望》,没见他常用的皴、擦、点、染,除了细密的树枝以外,山、水、原野,仅用几片大色刷出,有了气势,也有了内涵和寓意,立伟的山水画开了新篇!
可以说,对远山的回望,更是立伟对以往艺术耕耘的回顾与反思。
下面的作品,便让我浸沉在他天然去雕饰的笔路里,不经意教人在轩窗里意识到云起,有一种久旱中呼吸到雨来的酣畅之感。
《洞庭月》和《山月》均为表现月色的佳作,贵在墨色的放胆晕染,烘托出月影婆娑、波光闪烁与树荫朦胧,让读画人有了醉意。
《晨曲》《云飞霞蔚》《小品四幅·秋》一反常态,大面积地染红,仿佛红的热烈、喧闹和壮丽,可以打破以往山水的宁静、恬淡与肃穆,给人提了精、气、神。
几乎每一幅山水画都起了风、涌了云;吹动了树,推动了山;这种风起云涌、树动山催之势,自然来源于画家心中的激情,有如过度平静和抑制后的井喷,这种传达情愫的力量远在横眉怒目之上,它能让人充分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美感富足与呼吸自由。
在他的每一幅山水作品中,渐渐淡去了人画俱老、人情温存的旧时月色,从而显现出新新不已、锐意开拓的现代创造精神。
当今的文化领域,面临着重新洗牌,时代不只是淘沥着年轮与岁月,也淘沥着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大浪淘沙,鱼龙混杂,成渣泛起,成王败寇……历史的浪潮总会托起一些人,成为弄潮儿,同时也会将一些人推到浅滩上,渐渐被人遗忘。
如果将艺术家分为老年、青年和中年,在历史的大潮面前,我以为中年略显其优势。
这不是一个特别尊重老人的时代,老年人在各个领域往往力不从心,成为被翻过去的一页;当下年轻人面对各方面压力,事业功力缺乏内蓄,浮躁心理油然而起;而现在的中年人刚好赶趟,经过年轻一段艰苦打拼,学业有成、功名有望,经济基础日见丰足,子女前程安排得无后顾之忧,在这场历史大潮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
立伟的年龄居中年一辈画家之末端,仍属享有各种优势之一族。
中国画家中亦有暮年变法者,他们能积蓄后力,大器晚成,在中年有了扎实的基础后,乘势日益精进,至晚年时攀达艺术事业高峰,在中国画史上不乏其例,成为后世典范。
立伟至此踌躇满志,步步犁铧,步步生花,前面又是一个新世界。
然而,时势造英雄,时过境迁,已经过去的精英,易于效仿么?摆在中年画家胡立伟面前的这条路并非平坦康庄。
(作者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