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比 1”是一种体制病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rago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郫县清水小学搬迁前夕,一位学生(孙悦)因家中搬迁原因未转校,学校将为其授课到最后,留守的19名老师仍按照原定课表为其上课。(见《华西都市报》)这样的场景似乎很温馨浪漫。小女孩对知识孜孜以求,心无旁骛,老师们传道解惑,诲人不倦。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居然会有这一幕,似乎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回到了20年前那个对知识无比渴求的年代,真让人不敢相信。
  于是溢美之辞纷至沓来,有人赞叹小女孩,有人褒奖教师,情绪就这样调动起来了。似乎这件事情就这样愉快地收场了。可是看着看着,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凄凉,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这样的事情正常吗?不对,回头再看看新闻:小女孩的同学陆续离开清水小学,转到附近的学校读书。因为转学手续没有办好,孙悦留守到了最后。
  原来问题还是出在行政体制上,我斗胆问一句:先把这个学生安排到要转的学校上课,再办理转学手续,这样两全的好事就不能出现在我们的国度里吗?我又想问一句:这么多老师教一个学生,难道不是一种浪费?
  本来这是一件小事情,我也不想打破这样美好的图景。但这种把疏漏、错误或者是颟顸体制慵懒病的惯性无限放大,以至上升到无限美好、值得“大力赞扬”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让人感到难受。因为我们已经有一种“审美”疲劳了。
  与19比1的体制病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常常见到把批评会开成表彰会的情景,莫非这是一种赏识教育?皆大欢喜,人人得奖的背后还是要老百姓买单!作为一个个普通纳税人,我们难道就没有感到一种被愚弄的味道?体制颟顸者的帮闲们最擅于将错误的变成正确的,骗取了大家的赞扬、同情、眼泪,自己则会受到赏识。这样的人还真比梁山上的军师来得有用。不过问题还是问题,温馨美好不能当饭吃。真正的始作俑者躲在后台神龙见首不见尾,于是慵懒病就一直犯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陈陈相因,也就这样成了一种常态。
  由此看来,如果真正地为老百姓着想,这样的狗头军师还是少一点为好。真正解决了这样的慵懒体制病,文中的小女孩就用不着远离同龄人来“追求”知识,教师们也可以人尽其才,不因为看不见的绳索束手束脚,我们老百姓也不会成为无辜的买单者。
其他文献
【课前思考】  单元教学序列调整,使学生在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积累了转化经验,充分感知并掌握了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两种策略——剪拼和倍拼。学生能根据图形转化前后的内在联系学会公式的推理表达。当学生具备这些知识基础与数学活动经验后,能否自主将其转化为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推导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使用哪些转化策略,能否实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性建构?如何帮助学生沟通梯形、三角形、平
【摘 要】数的概念教学是形成数感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建立数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可视化思维支架帮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量”到“抽象的数”的形式变化过程。就“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来说,可从数据、表征、建模三个维度来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数感。  【关键词】数感;教学;思维可视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帮助学生形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本该和其它职业没什么两样,可是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把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因此让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必然要扮演着高大的形象。从人们赋予教师的种种角色定位可以看出来,由古代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先生”,演变到后来的多种角色: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的春蚕,“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为别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快速流通的实现与课改的大力推行,公开课成为教育沟通与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流行方式。而作为一种公众品鉴的对象,公开课之“公开”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公开课到底要“公开”什么?怎么公开才不悖离教育的人文性?在公开示范或实验的功利性与公开课本身的唯美追求之间,我们如何寻求平衡?  思考一:一个误指——公开课即反原生态  公开课不够原生态,一直是公开课最受诟病的地方。其实,公开课与原生态并不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暗示所具备的特性正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与教育需要——在无痕中批评、在无声中指引、在无形中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暗示,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通过讨论“残破”钟面上的数学问题,学生感受到“时针与分针”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时针、分针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它们的对立统一。在条件不足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转换思路,尝试运用“矛盾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思维;渗透;辩证思想  数学充满辩证思想,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圆与方、可能与确定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结合“残破钟面上的数学”的教学,谈谈对渗透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民生为本。  民生,即人民生活,是挂在百姓嘴边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挂在“政府”嘴边的“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而这些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工资、待遇、住房、社保、职称、专业发展、精神需求……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乱中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常生活
国内知名教育学论著上对教育的目的或者功能有这样的概括——传递人类知识、改善人的本性。这说的一点也不错,但仔细思考一下,又觉得说得还不够。教育还应该在培植人的善心、鼓励人的善行,使人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受教育者健康快乐地成长;受教育者在健康快乐地成长时,能获得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在未来的人生中去从事自己觉得有意义,同时又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工作的能力;培养有自由精神有尊严的人。这
在当今情况下,什么人愿意当大学校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教育问题重重,当下几乎被国人万炮齐轰。大学因此也成为众矢之的,而大学校长则是首当其冲。因为,人们总是想起当年的蔡元培、胡适、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校长之中,就没有这样一些给大学以精神的校长呢?  其实,现在的大学校长也是有苦难言。他们虽是堂堂一校之长、法人代表,但是在自己的校园内究竟能有多少作为,是说不清楚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规律是数学的灵魂”。人教版数学教材“找规律”为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教师如果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给学生留足空间,就能较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两则教学片段,来谈一些思考。  【教学片段1】  (课前进行猜谜的游戏)  师:看来大家都是猜谜的能手,老师还想继续和大家来猜一猜,不过既然是数学课,咱们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