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来源 :时代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浅谈怎样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正确率和准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教学;计算能力;学习数学;进位加法
  计算不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學能力,包含了计算的正确率和准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知识也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20以内加减法既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开始,我们应由此起步,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算意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呢?
  1 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
  教学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分成两堆,并想一想有几种分法,摆好后,向同桌或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分成几和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由实物操作逐步过渡到数,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放置在各种活动情景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景、有活动情节的探索活动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其次,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点,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形式学习,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同时,由于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对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多次认识的机会,如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一合凑成十的活动揭示凑十的过程,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不用实物,说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再不出声想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同时避免了死记硬背。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不仅可以实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计算意识。
  3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只要结果正确
  如可以用数一数,接着数或凑十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凑十法,就让他们记一首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9凑1,8凑2,7凑3来6凑4,俩5相凑就满10,学生在记住儿歌的同时又掌握计算方法,也为以后学习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4 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习形式。练习目的明确、省时间,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便于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又感兴趣的方式,都属于好的练习形式,例如,把试题编制成练习卡片,供学生做抽卡游戏,既可以经常完成练习,学生又有兴趣,让学生举数字卡片,和教师一起完成找朋友练习,既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口算的情况。比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2)练习要讲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比较难的题多练,练习要有针对性。教学中要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经熟练的试题,就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避免盲目多练,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20以内进位加法比10以内的加法的数目大,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达到熟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更多关爱和帮助,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尽快达到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激发语文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四心”。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家庭结构也随之变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个性越来越明显,学生也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才会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关键词】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
期刊
一个“城市国家”创造的奇迹  一个飞机一起飞就要飞出国界的国家,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和最大的机场;一个旅游资源几乎为零的国家,却成为全世界有名的旅游之都,旅游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一个自身不出产石油、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却拥有多座规模庞大的炼油厂,成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以上这些看似天方夜谭式的情形,却是新加坡在发展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
期刊
【摘要】色彩空间是一个多样变化的空间,意象色彩的表达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就造型观念的突破、工具材料的拓展以及非常态的色彩训练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促进培养更自由合理的现代设计色彩能力。  【关键词】意象色彩;造型;工具材料;非常态;色彩空间  作为视觉艺术形式存在的色彩设计活动,涉及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关系以及视觉与知觉的联系等等,在寻求“生理”与“精神”上的互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小學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习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应用题的复习教学浅淡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数学实践  提倡数学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它绝不是知识学习的附属品,应该使学生学到必要
期刊
作者简介:王利利,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城关小学一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县级骨干教师。连续六年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兼班主任,教学成绩优异,得到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摘要】小学低段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就要求一节课中,组织教学应形式多样地贯穿于课堂始终,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这样,学生不仅乐于上语文课,而且更盼望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关键词】激发兴趣;灵活
期刊
【摘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本文试着分析了当前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问题;有效性;分层设计;分解  在教學中,提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学习的过程也可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当前教学中,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  (1)随意提问:如口头禅式的
期刊
【摘要】《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课堂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试验设计能力,自学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所在学校为广西百色重点高中,学生大多数为壮族农村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如何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生物课堂可以采取让学生将教材设计成剧本形式教学,学生自制模型进入课堂教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本文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促生想问;助学生敢问;善于提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期刊
【摘要】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通过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语言素质、自学能力、学习潜能培养等几个方面增加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其重点不在于你学到什么知识,而在于你能不
期刊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长期不懈的大力支持。提高农民素质,既需要创造精神方面的条件,促进软件方面的建设,也需要物质方面的条件做基础,加强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