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7日,在2011年云南省暨昆明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的当天,云南第一家社区“袖珍科普馆”在昆明市盘龙区正式揭牌,与此同时,金康园小学、昆明第十中学等学校的校内科技馆也启动了新一轮的特色科普活动。到2015年末,昆明市14个县(市)区将实现科技馆的全覆盖。在强化硬件设施,夯实科普根基的基础上,昆明市科协正在积极探索开辟城市社区科普新途径,拓展科普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科普服务。
“社区袖珍科普馆” 贴近民众服务基层
“没有鼓皮,却能敲出‘咚咚’的鼓声,声音怎么变出来的呢?”在昆明市盘龙区的“袖珍科普馆”里,环城一小的同学们围着互动式展品热闹地讨论着,一旁的社区科普志愿者正在专心、耐心地为孩子们解释采用光电原理控制的无皮鼓。
由昆明市盘龙区科协、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区鼓楼办事处联合筹建的“桃源社区袖珍科普馆”,占地60平米,馆内有自体发光布、浮动投影、无皮鼓,日、地、月三球仪等20余件有趣的互动式展品,向公众全天免费开放,每天还有专门的科普志愿者为大家讲解这些展教仪器的科学原理,让孩子们不出社区就能边学边玩,了解最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同时,为了充分发挥馆内设施的科普功能,科普馆还与当地小学对接,开设了自然手工课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来这里学习自然科学,动手掌握科学原理。目前,盘龙区科协还在积极探索“袖珍科普馆”的常态管理机制,以保证科普设施的良性运转。
“社会科技馆” 联合协作资源共享
目前,昆明的科普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基层尤为薄弱,不能较好地满足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为了弥补昆明市没有综合性科技场馆的遗憾,昆明市科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走“大科协”的路子,让城市每一处的科普设施都为市民所知,为市民所用。
在昆明市科协的积极协调下,从全市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学会、中小学校及相关单位中,筛选了53家涉及天文、地学、动物学、植物学、航天等领域的单位,编印出版了《昆明市青少年科普旅游图册》,在全省首次构建了“虚拟科技馆”,充分利用社会科普设施,为多樣性科普活动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环境。
未成年人是科学普及教育的重点人群,而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昆明市科协协同有关单位评选出66所“昆明市科普示范学校”,在学校积极营造科普氛围,扶持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目前,昆明第十中学已建成了太阳历广场、时空隧道、地理广场等设施,成为全国首个校内青少年袖珍科技馆;金辰中学创新实验室、地理情景园、金康园小学的“流动科技馆”等一批科普设施已建成使用;石林县科普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被列为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共享共建试点,石林县的“壁挂式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也别具特色。与此同时,科普大篷车车载科普展品的作用也发挥到了最大化。
科普从娃娃抓起,幼儿科学的启蒙教育也是科协关注的一个方面。昆明市五华区第一幼儿园在昆明市科协、五华区科协的大力扶持下,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专家的指导下,在园内建设了“人体太阳钟”、“天文走廊”、“天文科普广场”等科普设施,创设了具有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成为“昆明市幼儿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五华区青少年天文科普基地”。
“专业综合馆” 统筹布局彰显特色
在今年8月刚刚闭幕的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昆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昆明市暨14个县(市)区都建有科技馆,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目标。
基层的科技馆,是普通民众与科学技术进行近距离接触的主要平台,对于激发公众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传播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体验科学,启迪创新,服务大众,促进和谐”是科技馆的共有理念,但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避免类同,形成共融互补,才是科技馆的科技魅力之所在。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科学规划昆明全市科技场馆建设,昆明市科协经认真调研后,完成了《昆明市暨所属县(市)区科技馆“十二五”建设工作规划》,已上报相关决策部门。当前,云南省昆明市共建的云南省科技馆新馆已正式奠基;石林县科技馆和寻甸县科技馆已建成并使用;嵩明县科技馆已建成正准备投入使用;而安宁市和宜良县的科技馆已列入规划,正筹备开工建设。
下一步,昆明市科协将结合全市科普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布局、彰显特色、突出实效、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积极谋划全市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努力创建公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的科技教育、传播、普及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层次立体、设施完备、特色鲜明、效用明显的科普设施体系,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为把昆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编辑:周)
(云南省科协)
“社区袖珍科普馆” 贴近民众服务基层
“没有鼓皮,却能敲出‘咚咚’的鼓声,声音怎么变出来的呢?”在昆明市盘龙区的“袖珍科普馆”里,环城一小的同学们围着互动式展品热闹地讨论着,一旁的社区科普志愿者正在专心、耐心地为孩子们解释采用光电原理控制的无皮鼓。
由昆明市盘龙区科协、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区鼓楼办事处联合筹建的“桃源社区袖珍科普馆”,占地60平米,馆内有自体发光布、浮动投影、无皮鼓,日、地、月三球仪等20余件有趣的互动式展品,向公众全天免费开放,每天还有专门的科普志愿者为大家讲解这些展教仪器的科学原理,让孩子们不出社区就能边学边玩,了解最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同时,为了充分发挥馆内设施的科普功能,科普馆还与当地小学对接,开设了自然手工课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来这里学习自然科学,动手掌握科学原理。目前,盘龙区科协还在积极探索“袖珍科普馆”的常态管理机制,以保证科普设施的良性运转。
“社会科技馆” 联合协作资源共享
目前,昆明的科普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基层尤为薄弱,不能较好地满足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为了弥补昆明市没有综合性科技场馆的遗憾,昆明市科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走“大科协”的路子,让城市每一处的科普设施都为市民所知,为市民所用。
在昆明市科协的积极协调下,从全市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学会、中小学校及相关单位中,筛选了53家涉及天文、地学、动物学、植物学、航天等领域的单位,编印出版了《昆明市青少年科普旅游图册》,在全省首次构建了“虚拟科技馆”,充分利用社会科普设施,为多樣性科普活动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环境。
未成年人是科学普及教育的重点人群,而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昆明市科协协同有关单位评选出66所“昆明市科普示范学校”,在学校积极营造科普氛围,扶持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目前,昆明第十中学已建成了太阳历广场、时空隧道、地理广场等设施,成为全国首个校内青少年袖珍科技馆;金辰中学创新实验室、地理情景园、金康园小学的“流动科技馆”等一批科普设施已建成使用;石林县科普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被列为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共享共建试点,石林县的“壁挂式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也别具特色。与此同时,科普大篷车车载科普展品的作用也发挥到了最大化。
科普从娃娃抓起,幼儿科学的启蒙教育也是科协关注的一个方面。昆明市五华区第一幼儿园在昆明市科协、五华区科协的大力扶持下,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专家的指导下,在园内建设了“人体太阳钟”、“天文走廊”、“天文科普广场”等科普设施,创设了具有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成为“昆明市幼儿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五华区青少年天文科普基地”。
“专业综合馆” 统筹布局彰显特色
在今年8月刚刚闭幕的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昆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昆明市暨14个县(市)区都建有科技馆,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目标。
基层的科技馆,是普通民众与科学技术进行近距离接触的主要平台,对于激发公众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传播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体验科学,启迪创新,服务大众,促进和谐”是科技馆的共有理念,但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避免类同,形成共融互补,才是科技馆的科技魅力之所在。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科学规划昆明全市科技场馆建设,昆明市科协经认真调研后,完成了《昆明市暨所属县(市)区科技馆“十二五”建设工作规划》,已上报相关决策部门。当前,云南省昆明市共建的云南省科技馆新馆已正式奠基;石林县科技馆和寻甸县科技馆已建成并使用;嵩明县科技馆已建成正准备投入使用;而安宁市和宜良县的科技馆已列入规划,正筹备开工建设。
下一步,昆明市科协将结合全市科普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布局、彰显特色、突出实效、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积极谋划全市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努力创建公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的科技教育、传播、普及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层次立体、设施完备、特色鲜明、效用明显的科普设施体系,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为把昆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编辑:周)
(云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