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校地理教研组申报了泉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地理关键问题的导学研究》,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提出充分利用生活实例,精心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提问技巧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功效。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提问;有效性
G633.55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具有一定梯度、需要学生努力去客服,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的一定的教学客观条件。如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设置疑问,布下迷局,引起学生关注;如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或提供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起惊奇、困惑,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等。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着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许多活动的形式,其中,最普遍的是形式之一就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在平时的听课和自身的教学中,我发现情境设置是否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问题是否简洁明确到位,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最终是否得到解决。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
一、精心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是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最重要的环节当属问题的设计,恰当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问题设计
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容易对问题产生亲切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介绍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这一问题时,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得,上课中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个地区一些小杂货店的门面都有一遮阳伞,问遮阳伞向店外延伸多远最合适?”这一问题能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始想到与太阳光线有关,进而主动自觉了解太阳光线在一天一年内的不同变化。又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新工业区”时,其中教材介绍了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工业区我备课过程中我认为这是学生陌生的区域,教材已经有了结论性的文字说明,如果按照教材上课的话估计课堂沉闷,没有闪光点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引起学生思考,思维量较小。于是我找出了所在城市行政地图,标注出每一镇的主导产业和工业部门,让学生谈谈晋江工业的特点,工业发展的条件。设置了问题讨论,晋江市工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进一步设问,晋江工业可以借鉴的对象,从而引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工业区,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解决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2.利用图片、动画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片,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比较,再提出问题。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时,重点之一是学生能够辨别冷锋与暖锋,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冷锋和暖锋,演示锋面移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冷锋和暖锋的锋面都倾斜于冷气团的一侧,降水区域有什么不同,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利用活力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动有趣的案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只要多花时间,老师们是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案例,并应用到课堂上,关键的地方时围绕案例,挖掘出案例中的困惑,设置问题。如在复习区域地理《东南亚》这一节时,学生通过前面区域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分析区域的方法,如果在按部就班地分要素进行分析、总结,无法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我用了一个案例,结合时事,当时李克强总理访问东南亚,以此为话题“高铁换大米”,围绕这个问题情境,设置了几个学习任务:东南亚国家大米种植的优势条件是什么?(解决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东南亚国家修建高铁可能面临的困难(分析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这样通过问题情境设置,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提供了自主思维的空间,构建了问题框架。
二、问题的设计必须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高中生在心理上、生理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思维能力提高,能辨证地看待周围事物,并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因此对高中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体现一定的思维量,利用课堂提问来调动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 在高一的一堂地理课上,教师在讲授地球运动部分的一个难点内容: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在展示了一系列图片之后,教师进行了提问,以下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问:什么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学生答:恒星日
教师问:时间是多少?学生答:23小时56分4秒
教师问:太阳日是什么的周期?学生答:昼夜交替的周期
教师问:太阳日的时间是多长?学生答:24小时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
以上的教学过程师生的对话停留于你问我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其实丝毫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兴趣不高。没有办法真正地思考和体验。再者,前面展示的图片已经给学生答案的提示,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固定答案,这样的回答不具有启发性。教师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忽视了问题的质量。在平时的听课中,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个别老师问学生“月球围绕地球转,对不对?是不是?”这种简单的二选一的回答,也没办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误,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使学生难于建立正确的概念。当然,教师在发问的时候,不领着学生兜圈子,而是必须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可结合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给学生启发,还必须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否则,是教师独白式的教学,发挥不到提问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案例2 高一的一节地理课中的片段,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容较简单,所以教师将授课内容分成五个主题,让学生分组探究,进而解决问题,以下是其中一个主题的问题设计:
【分组探究】
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问题的设计采用了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
案例3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可采用逐步分解的提问方式:
① 假設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此时赤道和两极地区的空气怎样运动?
② 若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赤道高空的空气能否到达极地上空?此时,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全球大气又会形成什么环流模式?
③ 若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是否会发生移动?其移动有何规律?
④ 若考虑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这样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和难点,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既有利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会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又能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四、提问对象要讲究学生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出难度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因此,在提问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区分深浅难易,分别选用或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对于学生靠回忆或观察就可回答的一般性问题,可以 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创设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保持高度积极性;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讨论、判断的问题,节奏可慢些,让学生能充分思考。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勇气。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通过有效提问,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兴趣,最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候黎明 《考试周刊》2008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刘成华《基础教育研究》2009
[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廖玲芝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3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提问;有效性
G633.55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具有一定梯度、需要学生努力去客服,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的一定的教学客观条件。如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设置疑问,布下迷局,引起学生关注;如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或提供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起惊奇、困惑,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等。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着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许多活动的形式,其中,最普遍的是形式之一就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在平时的听课和自身的教学中,我发现情境设置是否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问题是否简洁明确到位,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最终是否得到解决。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
一、精心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是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最重要的环节当属问题的设计,恰当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问题设计
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容易对问题产生亲切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介绍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这一问题时,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得,上课中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个地区一些小杂货店的门面都有一遮阳伞,问遮阳伞向店外延伸多远最合适?”这一问题能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始想到与太阳光线有关,进而主动自觉了解太阳光线在一天一年内的不同变化。又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新工业区”时,其中教材介绍了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工业区我备课过程中我认为这是学生陌生的区域,教材已经有了结论性的文字说明,如果按照教材上课的话估计课堂沉闷,没有闪光点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引起学生思考,思维量较小。于是我找出了所在城市行政地图,标注出每一镇的主导产业和工业部门,让学生谈谈晋江工业的特点,工业发展的条件。设置了问题讨论,晋江市工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进一步设问,晋江工业可以借鉴的对象,从而引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工业区,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解决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2.利用图片、动画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片,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比较,再提出问题。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时,重点之一是学生能够辨别冷锋与暖锋,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冷锋和暖锋,演示锋面移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冷锋和暖锋的锋面都倾斜于冷气团的一侧,降水区域有什么不同,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利用活力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动有趣的案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只要多花时间,老师们是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案例,并应用到课堂上,关键的地方时围绕案例,挖掘出案例中的困惑,设置问题。如在复习区域地理《东南亚》这一节时,学生通过前面区域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分析区域的方法,如果在按部就班地分要素进行分析、总结,无法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我用了一个案例,结合时事,当时李克强总理访问东南亚,以此为话题“高铁换大米”,围绕这个问题情境,设置了几个学习任务:东南亚国家大米种植的优势条件是什么?(解决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东南亚国家修建高铁可能面临的困难(分析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这样通过问题情境设置,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提供了自主思维的空间,构建了问题框架。
二、问题的设计必须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高中生在心理上、生理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思维能力提高,能辨证地看待周围事物,并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因此对高中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体现一定的思维量,利用课堂提问来调动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 在高一的一堂地理课上,教师在讲授地球运动部分的一个难点内容: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在展示了一系列图片之后,教师进行了提问,以下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问:什么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学生答:恒星日
教师问:时间是多少?学生答:23小时56分4秒
教师问:太阳日是什么的周期?学生答:昼夜交替的周期
教师问:太阳日的时间是多长?学生答:24小时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
以上的教学过程师生的对话停留于你问我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其实丝毫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兴趣不高。没有办法真正地思考和体验。再者,前面展示的图片已经给学生答案的提示,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固定答案,这样的回答不具有启发性。教师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忽视了问题的质量。在平时的听课中,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个别老师问学生“月球围绕地球转,对不对?是不是?”这种简单的二选一的回答,也没办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误,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使学生难于建立正确的概念。当然,教师在发问的时候,不领着学生兜圈子,而是必须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可结合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给学生启发,还必须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否则,是教师独白式的教学,发挥不到提问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案例2 高一的一节地理课中的片段,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容较简单,所以教师将授课内容分成五个主题,让学生分组探究,进而解决问题,以下是其中一个主题的问题设计:
【分组探究】
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问题的设计采用了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
案例3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可采用逐步分解的提问方式:
① 假設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此时赤道和两极地区的空气怎样运动?
② 若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赤道高空的空气能否到达极地上空?此时,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全球大气又会形成什么环流模式?
③ 若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是否会发生移动?其移动有何规律?
④ 若考虑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这样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和难点,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既有利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会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又能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四、提问对象要讲究学生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出难度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因此,在提问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区分深浅难易,分别选用或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对于学生靠回忆或观察就可回答的一般性问题,可以 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创设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保持高度积极性;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讨论、判断的问题,节奏可慢些,让学生能充分思考。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勇气。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通过有效提问,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兴趣,最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候黎明 《考试周刊》2008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刘成华《基础教育研究》2009
[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廖玲芝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