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和养成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作为小学生,要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给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目前,我校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当前教学改革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实际上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二、应着重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古语说,一心不可二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认真地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
(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思考,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后者,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客观事物。一定要做到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这绝对是一个不错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学生自主学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多数老师还是习惯于“硬性地灌”。其实,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而我们老师不妨也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要从小事做起
首先,要培养学生端正坐姿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作为老师,要予以时刻提醒。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首先,教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性
要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刻关注、提醒,形成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
要锻炼学习认真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或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然后交流时让每一位同学都说说自己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要完整,让别人能听明白。允许学生保留有不同的意见。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补充、评价。对于有独特的、表达精彩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一次次的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好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二)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树立学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本人的行为素养对学生行为养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人。教师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三)要注重学习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起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小学生,要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给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目前,我校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当前教学改革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实际上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二、应着重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古语说,一心不可二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认真地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
(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思考,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后者,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客观事物。一定要做到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这绝对是一个不错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学生自主学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多数老师还是习惯于“硬性地灌”。其实,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而我们老师不妨也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要从小事做起
首先,要培养学生端正坐姿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作为老师,要予以时刻提醒。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首先,教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性
要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刻关注、提醒,形成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
要锻炼学习认真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或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然后交流时让每一位同学都说说自己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要完整,让别人能听明白。允许学生保留有不同的意见。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补充、评价。对于有独特的、表达精彩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一次次的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好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二)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树立学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本人的行为素养对学生行为养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人。教师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三)要注重学习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起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