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研究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iz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中共重庆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决议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本课题组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数据挖掘、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农村生态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基本掌握了其建设现状、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重庆市农村生态建设基本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统筹城乡生态发展规划,农村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实施了农村沼气“四个集中”战略,形成了一批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企业。扎实推进农村“三个清洁、三大技术”工程。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二、重庆市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重庆市农村生态建设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民生态意识薄弱。调研发现,重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导致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循环农业、低碳经济、绿色消费、乡村旅游、生态文化等生产生活理念尚未形成。
  (二)生态农业发展滞后。一是大多数农民对生态农业认知度不高。课题调研问卷显示,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受访者中共有342人,但只有10人比较透彻了解生态农业。二是粗放型养殖带来畜禽粪便的污染,焚烧作物秸秆带来火灾隐患、废旧农膜的错误使用带来“白色污染”,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三)企业缺乏有效管控。企业产生的水体、垃圾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比较严重问题;从主体功能区划分分析,存在此问题比较严重的三个区域分别是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发展新区,分别占40%、39.72%和33.33%。
  (四)生态环境恶化。生活垃圾污染、饮用水污染、雾霾多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最严重的三大问题,受访者的选择该项目的比例分别达到62.85%、43.74%和38.90%;其中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发展新区三大功能区空气质量差、雾霾多问题现象逐步凸显,受访者选择比例都超过了45%。
  (五)村庄治理水平有待加强。一是农村村庄缺乏合理规划,公共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突出。课题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对目前的对农村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达到428人,占总体样本的57.60%,这说明重庆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尤其是污染处理设备建设和改造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清洁型能源使用率还比较低。三是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加剧。大量的粪尿及冲洗废水随意排放于自然环境,气味对周围邻居日常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四是村庄生态治理权责不明晰,财税体制滞后,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生态建设权责缺乏细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清晰地界定哪些事权和支出责任,导致村庄生态治理意识不强,相互推诿扯皮。
  (六)生态文化落后。一是人口空心化导致生态文化关注度低。在中国中西部人口空心化中尤以重庆为最。农村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村中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度较低,也缺乏必要的环保知识,特别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不够了解。二是由于村级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少农村对生态教育、生态宣传、生态保护组织以及生态文化普及基础设施等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也使得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实难度加大。问卷调研中发现,虽然绿色产品、环保、健康、自然的农村生态文化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选择人次都达到了400以上,但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仅占受访者总人数的40%左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缺少专门的机构组织和专职人员,缺少专业的组织团体承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工作,致使农民自发的生态文化活动无法有组织地开展。三是多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生态文化管理制度还处于空白阶段,急需正确引导和规范。课题问卷显示,在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上,最缺乏的是强有力的规章约束农民,受访者选择该项目的比例为27.32%。
  三、重庆市农村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民小康的必然要求。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结合重庆地区实际情况,本课题组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生态意识培育机制。一是培育生态公民。实施“生态公民”培育工程,由重庆农业委员会牵头,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和高等学校紧密配合,每个区县遴选培育1000名左右的生态公民,让他们不仅成为农村生态权利和义务的承担着,更让他们成为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者。二是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新闻宣传的优势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加大对生态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把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农村生态建设行为中去。三是激发全社会参与农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使企业、学校和农民群众充分了解生态与自身的关系,不断增强农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和生态建设理念。
  (二)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机制。一是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各类农业经营者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和租赁、承包、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根据各地农村实际,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创新发展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废物综合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养鸡、养鱼等养殖型生态农业模式,以牧养农、以牧促农型生态农业模式,大棚种养型生态农业模式等。三是引导广大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生物农药。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三)建立生态企业调控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重视村镇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快节能减排的技术推广。鼓励低能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传统资源利用型乡镇企业转型升级。二是要提高企业生态意识,节能减排。推进技术升级。三是完善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定,细化实施细则。对企业污染管理主体、适用范围、排放标准、超标准排污费、技术改造、污染申报制度、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详实规定。四是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新闻宣传等部门分工协作的企业生态监管机制和法律惩治机制。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和经济处罚力度。对企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要严管到位,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杜绝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交通运输、饮水、沼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庄生态绿化工程,切实改变乡村整体面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巩固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成果,加大天然林保护,扎实开展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二是重点强化水污染防治工程。采取生态净化床、生态滤池、人工湿地及三类综合集成应用等自然生态处理方法加强水污染治理。此外,加快研究和大力推广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赋予农民生态权力和权利。既要让农民成为农村生态建设的权利主体,具有生态建设的资格权能,又要让农民在宪法法律层面享有生态知情权、生态参与权、生态决策权、生态诉讼权、生态质询权,同时成立农民生态环保组织促进农民生态权实现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四是制定有关农村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制度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农村生态保护和治理必须建立健全法制和制度基础上,逐步做到完善生态立法、加强生态执法、严格生态法律监督三位一体;同时完善农村生态教育制度、生态参与制度、生态经济激励制度和生态监测制度。
  (五)建立生态村庄治理机制。一是统筹村镇规划,优化农村生态布局。科学编制村镇产业布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居住局域、水土资源配置等规划,引导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社区集中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三是稳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同时制定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标准和管理规章,加快推进《重庆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进程。四是加强农村再生能源建设。加强对沼气、秸杆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引导企业、社会参与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农村清洁化生产水平。
  (六)建立生态文化建设机制。一是要逐步解决人口空心化问题,明确生态文化建设主体。采取城乡二元分析范式推进农村城镇化模式、本地化就地转移模式和农村社区化模式,并完善户籍制度纠偏机制、乡土文化诉求实现机制、自下而上参与式发展机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回归农村。二是建立农村生态文化组织机构和专职管理制度,专门负责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三是完善生态文化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教育、生态宣传、挖掘农村生态文化,严格资金管理和审核制度,做到专款专用。整合各种生态文化资源,健全农民参与和民主决策制度,积极出台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激励制度。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重庆贫困山区种植业用地模式调整为题,首先对贫困山区种植业用地调整原则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对山区粮食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多个方面对山区粮食生产发展措施进行阐述,旨在为促进重庆贫困山区种植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种植业;用地模式;重庆贫困山区  中图分类号:S15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08.0
期刊
摘 要 研究发现,综合尝试法和流点法两种方法,对类型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及其混合体系水溶液动/静表面张力进行比较发现,类型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应用可以达到降低水溶液的动/静表面张力的目的。在农药制剂配方中,可以将这种发现应用于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筛选,进而减少药量流失,提高药效,提升药液对靶润湿性能。因此,水分散粒剂的配方筛选及性能表征研究需要以多菌灵、三环唑作为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关键词
期刊
“三严三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价值追求,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强化担当意识、发扬担当精神、增强担当自觉。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各级干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敢于担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它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本领。当前正值我国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做到
期刊
2015年10月26日,为期4天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在北京开幕。全会上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文件集中了中共全党和各方面智慧,将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勾画蓝图。  那么“十三五”的来临,会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带来哪些发展机遇,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又将有哪些新的调整?小编为您梳理权威专家预测,前瞻“十三五”。  粮食稳产
期刊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一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措施,也是这两年来农村改革中的重点。  但在全面深化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中,需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把中央有关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相关改革政策,一步一步地落到实处,才能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真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是不少农业部门的同志都持有的观点。  为啥?  (小标)喜人数据后面有隐
期刊
年初改版,我们只是想办一本农业农村方面的综合性外刊,搭建一个交流思想、凝聚智慧的平台,告诉你农业农村农民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关系。而走过这一年,我们发现,我们所收获的远不止杂志本身。我们在感受这个伟大时代的深刻变革,在感受柔弱“三农”的茁壮成长,在感受那些忧国忧农的情怀。如果说这一年我们这本微不足道的杂志还略有起色的话,都是源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背景下不断成长的“三农”。  这一年
期刊
一、院企合作的概念及农业科技“院企合作”  院企合作是指学校(包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等)与企业双方利用各自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围绕着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现代管理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高校的学科学位建设、提高科技开发质量和水平、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形成稳定的科研教学基地等,而建立的合作关系。院企合作充分利用了学院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
期刊
一、重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财政扶持政策效能评估  (一)财政扶持成效显著  1.财政支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近年来,市财政资金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在财政支农资金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资金结构,不断提高资金投入的针对性。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市财政支农资金达到307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58亿元。市级财政在逐年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的同时,不断创新
期刊
山坪塘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4年6月—7月,课题组分赴梁平、云阳、万州、武隆等10个区县25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开座谈会、走访基层干部职工和群众,充分了解情况、听取基层意见、全面总结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客观分析我市农村山坪塘整治和长效运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山坪塘是指总容积在500m3—10万m3的小型蓄水工程。全市现有18.6万
期刊
一、基本情况  江津区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西南部,介于东经105°49′~106°36′和北纬28°28′~29°28′。东邻綦江、巴南,西接永川、合江,南靠贵州习水,北连璧山、九龙坡。东西(最宽处)相距83公里,南北(最长处)相距100公里,幅员3218.72平方公里。江津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8.9度,最高温度43度,最低温度1度,日照1143小时,无霜期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