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乐居》写于1986年夏,所谓“安乐居”是北京一家小饭店,紧挨着小林子,遛鸟的常来此,顺便喝喝酒。它供应包子、花卷,也卖酒、菜。去那儿喝酒比吃饭的多。上门的芸芸众生大多为底层平民,偶尔也有知识分子闯进来,但他们不是常客。
它所卖的酒不外乎二锅头、红粮大曲、华灯大曲和衡山老白干。八大名酒也有,很少有人来喝;天热时也卖散啤酒。
小说里的人物九个,个个有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老吕”是木材厂看门的,单身,干啥都慢条斯理的,连喝酒抽烟甚至说话都如此。他爱兔头,而且凡动物之头,不论鸭头、鱼头,都是理想的佐酒菜。这让人想起北京的白水羊头来,切得薄如纸,够香,够入味。兔头虽不如它,但啃起来也差强人意。我去过浙江衢州,那儿有名菜“三头”,即鱼头、鸭头和兔头。杭州平海路上有的饭店有夜宵,有引进自衢州的兔头。安徽亳州“小跑肉”很有名,它就是兔肉,玻璃龛子里的熟菜不但有兔腿和中腿,还有兔尾和兔头。
另一位爱吃兔头的是“老王”,从前扛过包,干的是力气活,所以一顿能吃半斤猪头肉、一斤烙饼。他话不多,但有时打开话匣子也能聊一气。老王爱素食,除兔头外,一般不沾荤。他去“安乐居”,常带一条黄瓜或一个西红柿,甚至橘子、苹果也可下酒。以此下酒,确实少见。
“老聂”爱坐在老吕对面,他是慢性子,每次只饮一两半,多一口也不干。谁往他碗里倒一点,他立马倒地下。过去他卖过炒肝。他刚坐下,就马上点了羊肝、炒肝,为自己,也为家中小猫。他还爱吃豆制品,所以熏干与小葱拌豆腐是他所爱。有时带来腌香椿,分送给各酒友。说到炒肝,我在北京吃过两回,这一名小吃按理应有肝,但有时只见肠不见肝,勾芡成羹,很是特别—把菜当点心,这在上海也有,如“油豆腐粉丝汤”;在扬州,则为“煮干丝”。
那儿喝酒的都有节制,例外的是“瘸子”,他是汽水厂打杂的。每次喝多了爱唠叨,老是说“宝三摔跤、侯宝林是云里飞的徒弟……”。他大概在“二荤铺”干过厨子,但手艺水平不过两个鸡蛋能打成三碗汤。
爱自带酒菜的是裱画师“佟秀轩”,他每天早晨都遛鸟,完了就上“安乐居”。所带酒菜为炖吊子、烩鸭血与拌肚丝儿。这炖吊子是什么菜呀?外省人不解,还以为“吊子”是江南的铫子,用来烧水。其实它却是猪下水,尽是些内脏,我在北京的“砂锅居”吃过。鲜,不成问题,只是老人应该少吃。
有一“白姓大爷”,卖烤白薯,他很精神,跟裱画师一样,总是遛鸟后去喝两盅。他无牙,却啥都吃得香。他会买一只烧鸡,撕巴撕巴,给老王一块脯子,那是真心的,其余的只是客气—“您来块”,人家都谢绝,他就心安理得地享用,剩下鸡架子回去熬白菜。我们上“全聚德”吃烤鸭,也可以把鸭架子打包,回去熬汤,这架子是齐整的—不吃亏嘛。
酒客中有位“上海老头”,久居北京,上海话中夹杂些北京语汇,什么“没门儿”、“敢情”,甚至还有歇后语“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他认为外面吃酒,香!他自带酒菜,饭盒中有双截短了的筷子(可见上海人之精明—笔者)。酒菜多为熏鱼、豆腐干与油爆虾。汪曾祺在上海生活过,深知上海人所爱的酒菜,的确,油爆虾不但饭店中有,熟食店也卖。从前,做熏鱼用青鱼,如今改用草鱼,因为青鱼难觅。其实,用黑鱼也不错。
风度翩翩的酒客少有,文化馆工作的“画家”算一个,他衣着讲究,梳长长背发,彬彬有礼。他喝酒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北京人称“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显然,画家的喝法受洋人的影响,他有闲工夫,不急着往外赶时间。
汪曾祺自己好喝酒,估计“安乐居”是他常去之地,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在那儿可随心所欲地选一些酒客来写,着墨不多,却活现各种人物的个性于纸上!
“安乐居”供应的酒菜有煮花生豆、炸花生豆、爆腌鸭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行)、猪蹄(偶有猪尾,一忽儿就卖完)。有时也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酱兔头。酒客们吃这个有讲究: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吃脑子。汪先生调侃说,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它所卖的酒不外乎二锅头、红粮大曲、华灯大曲和衡山老白干。八大名酒也有,很少有人来喝;天热时也卖散啤酒。
小说里的人物九个,个个有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老吕”是木材厂看门的,单身,干啥都慢条斯理的,连喝酒抽烟甚至说话都如此。他爱兔头,而且凡动物之头,不论鸭头、鱼头,都是理想的佐酒菜。这让人想起北京的白水羊头来,切得薄如纸,够香,够入味。兔头虽不如它,但啃起来也差强人意。我去过浙江衢州,那儿有名菜“三头”,即鱼头、鸭头和兔头。杭州平海路上有的饭店有夜宵,有引进自衢州的兔头。安徽亳州“小跑肉”很有名,它就是兔肉,玻璃龛子里的熟菜不但有兔腿和中腿,还有兔尾和兔头。
另一位爱吃兔头的是“老王”,从前扛过包,干的是力气活,所以一顿能吃半斤猪头肉、一斤烙饼。他话不多,但有时打开话匣子也能聊一气。老王爱素食,除兔头外,一般不沾荤。他去“安乐居”,常带一条黄瓜或一个西红柿,甚至橘子、苹果也可下酒。以此下酒,确实少见。
“老聂”爱坐在老吕对面,他是慢性子,每次只饮一两半,多一口也不干。谁往他碗里倒一点,他立马倒地下。过去他卖过炒肝。他刚坐下,就马上点了羊肝、炒肝,为自己,也为家中小猫。他还爱吃豆制品,所以熏干与小葱拌豆腐是他所爱。有时带来腌香椿,分送给各酒友。说到炒肝,我在北京吃过两回,这一名小吃按理应有肝,但有时只见肠不见肝,勾芡成羹,很是特别—把菜当点心,这在上海也有,如“油豆腐粉丝汤”;在扬州,则为“煮干丝”。
那儿喝酒的都有节制,例外的是“瘸子”,他是汽水厂打杂的。每次喝多了爱唠叨,老是说“宝三摔跤、侯宝林是云里飞的徒弟……”。他大概在“二荤铺”干过厨子,但手艺水平不过两个鸡蛋能打成三碗汤。
爱自带酒菜的是裱画师“佟秀轩”,他每天早晨都遛鸟,完了就上“安乐居”。所带酒菜为炖吊子、烩鸭血与拌肚丝儿。这炖吊子是什么菜呀?外省人不解,还以为“吊子”是江南的铫子,用来烧水。其实它却是猪下水,尽是些内脏,我在北京的“砂锅居”吃过。鲜,不成问题,只是老人应该少吃。
有一“白姓大爷”,卖烤白薯,他很精神,跟裱画师一样,总是遛鸟后去喝两盅。他无牙,却啥都吃得香。他会买一只烧鸡,撕巴撕巴,给老王一块脯子,那是真心的,其余的只是客气—“您来块”,人家都谢绝,他就心安理得地享用,剩下鸡架子回去熬白菜。我们上“全聚德”吃烤鸭,也可以把鸭架子打包,回去熬汤,这架子是齐整的—不吃亏嘛。
酒客中有位“上海老头”,久居北京,上海话中夹杂些北京语汇,什么“没门儿”、“敢情”,甚至还有歇后语“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他认为外面吃酒,香!他自带酒菜,饭盒中有双截短了的筷子(可见上海人之精明—笔者)。酒菜多为熏鱼、豆腐干与油爆虾。汪曾祺在上海生活过,深知上海人所爱的酒菜,的确,油爆虾不但饭店中有,熟食店也卖。从前,做熏鱼用青鱼,如今改用草鱼,因为青鱼难觅。其实,用黑鱼也不错。
风度翩翩的酒客少有,文化馆工作的“画家”算一个,他衣着讲究,梳长长背发,彬彬有礼。他喝酒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北京人称“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显然,画家的喝法受洋人的影响,他有闲工夫,不急着往外赶时间。
汪曾祺自己好喝酒,估计“安乐居”是他常去之地,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在那儿可随心所欲地选一些酒客来写,着墨不多,却活现各种人物的个性于纸上!
“安乐居”供应的酒菜有煮花生豆、炸花生豆、爆腌鸭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行)、猪蹄(偶有猪尾,一忽儿就卖完)。有时也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酱兔头。酒客们吃这个有讲究: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吃脑子。汪先生调侃说,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