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决胜之年。按照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河北省已经将文化体制改革三年改革任务压缩到一年完成。报刊业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迎来加速整合的时代。
一、河北报刊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报刊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报刊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河北报刊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相适应,在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竞争中,有的报刊社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河北报刊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河北是报刊大省,但不是报刊强省,现有报纸97家、期刊220家,报刊数量不少,但名刊大报不多。河北报刊业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涵盖了时政类、校报学报类、教辅类、文摘类、工作指导类、文化生活类六个门类的报刊,其中校报学报类报刊有110多家,报刊结构不尽合理,主管单位涉及30多个厅局,主办单位有170多家,每个主办单位平均办报刊不到2家,零散、分割、各自为政的“散滥”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观,产业集中度非常低。2009年刊物期印数270万册,报纸期印数730万份,报刊的期印数呈现下滑的态势。刊物期印数超过10万册的只有《快乐作文》、《老人世界》、《共产党员》等5家期刊,报纸期印数超过10万份的只有《语文周报》、《燕赵都市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13份报纸。赢利在千万以上的仅有河北日报集团,赢利百万以上的有语文周报社、少年智力开发报社、共产党员杂志社等5家报刊社。
报刊业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刊号成了稀缺资源,报刊管理面临无米之炊的难题。近几年来,为了控制报刊发展总量,国家基本上停止了审批新的报刊,在国家控制总量和调整结构的过程当中,管理工作没有适应新的形式,没能及时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客观上造成了报刊进出无序、不生不死的局面。结果导致一方面市场需要的新创报刊难以“降生”;另一方面,没有读者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差的报刊,仍然在惨淡经营,浪费了国家出版资源。
新媒体给传统报刊业带来了冲击。曾有人断言:“互联网兴起之时是平面媒体衰退之日。”这绝非危言耸听。互联网等新媒体挟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成本低的优势,迅速成为我国传播领域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不断侵占原本属于报刊出版业的领地,报刊业的读者群和广告份额在新媒体的“围剿”下,有加速流失之虞。据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8年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全国约有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报刊。18~27岁的年轻人每周阅读报纸的时间是1.2小时,在家上网的时间是10.9小时,非家庭上网时间是9小时。不难想象,若干年后,当这些人进入老年时,全民阅读习惯将会彻底改变,纸质报刊的市场将会进一步被压缩。
从大格局、大视野来审视,相对于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河北报刊出版业确实出现了衰退的趋势,内有优化结构的压力,外有新媒体蚕食鲸吞的隐患,河北报刊业唯有加速整合、深化改革,才能闯出一片新的生存空间来。
二、河北报刊业应加速整合、深化报刊管理改革
1.明确报刊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按照《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的提法,报刊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强势媒体群,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即要按照做强做优一批的要求,选择那些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整体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出版传媒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资本重构和给予重点项目支持、出版资源倾斜等措施,重点加以培育;要按照整合重组一批的要求,全力推进我省报刊业联合重组和结构调整,鼓励那些业务相近、性质相同、学科相同的报刊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合作、联营、重组;要按照停办退出一批的要求,对那些效益较差、资不抵债、发展难以为继的报刊注销停办。
2.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将稳妥推进。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着手制定报刊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力争在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的转制工作。目前,全国已有1069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成为企业法人。转制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有些报刊社希望保留“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保障,以免转制为企业后失去事业身份的庇护,被放逐到市场中参与竞争。职工则心存顾虑,担心转企改制后,原先的身份、职务没有了,退休后的待遇受到影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就存在一些报刊社、出版社的领导层和快要退休的人员要求到事业单位退休的案例。为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难题,河北省把改革和职工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在中央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河北省委明确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原则,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按中央要求,把人员安置好,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失。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将在河北稳妥推进。
3.加快建立报刊退出机制。只有实行报刊准入退出制度和报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才能盘活报刊出版存量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解决长期以来“只进不出、只生不死”的状况,激活报刊出版业整体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提升报刊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2008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河北省为报刊退出机制试点省份,到2010年4月这项工作结束。在此期间,有3家报刊退出,分别是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快乐英语》,石家庄日报社主办、石家庄读书联谊会主办的《读书时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都市时讯》,涉及安置人员52人,处理债务420多万。河北省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充分肯定,柳斌杰署长说,河北省圆满完成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在全国全面实施报刊评估和建立退出机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国报刊退出工作的开展。随着试点工作的结束,报刊退出机制将全面启动,在全国铺开。
4.报刊业与新媒体融合。传统的报刊和新兴媒体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可能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实现良性互动。现阶段,新型媒体在尚未取得新闻采集资格的条件下,只能转载和引用传统报刊媒体的新闻,网络媒体中重要的原创新闻并不多,因此新媒体需要借助传统的报纸媒体发展;而传统报刊媒体也借助网络的广泛传播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双方得以共存共赢。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报刊业改革的深入,引领报刊业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将逐步建立,河北报刊业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编/郭建民)
一、河北报刊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报刊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报刊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河北报刊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相适应,在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竞争中,有的报刊社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河北报刊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河北是报刊大省,但不是报刊强省,现有报纸97家、期刊220家,报刊数量不少,但名刊大报不多。河北报刊业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涵盖了时政类、校报学报类、教辅类、文摘类、工作指导类、文化生活类六个门类的报刊,其中校报学报类报刊有110多家,报刊结构不尽合理,主管单位涉及30多个厅局,主办单位有170多家,每个主办单位平均办报刊不到2家,零散、分割、各自为政的“散滥”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观,产业集中度非常低。2009年刊物期印数270万册,报纸期印数730万份,报刊的期印数呈现下滑的态势。刊物期印数超过10万册的只有《快乐作文》、《老人世界》、《共产党员》等5家期刊,报纸期印数超过10万份的只有《语文周报》、《燕赵都市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13份报纸。赢利在千万以上的仅有河北日报集团,赢利百万以上的有语文周报社、少年智力开发报社、共产党员杂志社等5家报刊社。
报刊业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刊号成了稀缺资源,报刊管理面临无米之炊的难题。近几年来,为了控制报刊发展总量,国家基本上停止了审批新的报刊,在国家控制总量和调整结构的过程当中,管理工作没有适应新的形式,没能及时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客观上造成了报刊进出无序、不生不死的局面。结果导致一方面市场需要的新创报刊难以“降生”;另一方面,没有读者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差的报刊,仍然在惨淡经营,浪费了国家出版资源。
新媒体给传统报刊业带来了冲击。曾有人断言:“互联网兴起之时是平面媒体衰退之日。”这绝非危言耸听。互联网等新媒体挟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成本低的优势,迅速成为我国传播领域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不断侵占原本属于报刊出版业的领地,报刊业的读者群和广告份额在新媒体的“围剿”下,有加速流失之虞。据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8年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全国约有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报刊。18~27岁的年轻人每周阅读报纸的时间是1.2小时,在家上网的时间是10.9小时,非家庭上网时间是9小时。不难想象,若干年后,当这些人进入老年时,全民阅读习惯将会彻底改变,纸质报刊的市场将会进一步被压缩。
从大格局、大视野来审视,相对于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河北报刊出版业确实出现了衰退的趋势,内有优化结构的压力,外有新媒体蚕食鲸吞的隐患,河北报刊业唯有加速整合、深化改革,才能闯出一片新的生存空间来。
二、河北报刊业应加速整合、深化报刊管理改革
1.明确报刊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按照《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的提法,报刊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强势媒体群,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即要按照做强做优一批的要求,选择那些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整体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出版传媒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资本重构和给予重点项目支持、出版资源倾斜等措施,重点加以培育;要按照整合重组一批的要求,全力推进我省报刊业联合重组和结构调整,鼓励那些业务相近、性质相同、学科相同的报刊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合作、联营、重组;要按照停办退出一批的要求,对那些效益较差、资不抵债、发展难以为继的报刊注销停办。
2.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将稳妥推进。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着手制定报刊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力争在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的转制工作。目前,全国已有1069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成为企业法人。转制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有些报刊社希望保留“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保障,以免转制为企业后失去事业身份的庇护,被放逐到市场中参与竞争。职工则心存顾虑,担心转企改制后,原先的身份、职务没有了,退休后的待遇受到影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就存在一些报刊社、出版社的领导层和快要退休的人员要求到事业单位退休的案例。为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难题,河北省把改革和职工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在中央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河北省委明确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原则,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按中央要求,把人员安置好,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失。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将在河北稳妥推进。
3.加快建立报刊退出机制。只有实行报刊准入退出制度和报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才能盘活报刊出版存量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解决长期以来“只进不出、只生不死”的状况,激活报刊出版业整体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提升报刊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2008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河北省为报刊退出机制试点省份,到2010年4月这项工作结束。在此期间,有3家报刊退出,分别是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快乐英语》,石家庄日报社主办、石家庄读书联谊会主办的《读书时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都市时讯》,涉及安置人员52人,处理债务420多万。河北省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充分肯定,柳斌杰署长说,河北省圆满完成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在全国全面实施报刊评估和建立退出机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国报刊退出工作的开展。随着试点工作的结束,报刊退出机制将全面启动,在全国铺开。
4.报刊业与新媒体融合。传统的报刊和新兴媒体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可能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实现良性互动。现阶段,新型媒体在尚未取得新闻采集资格的条件下,只能转载和引用传统报刊媒体的新闻,网络媒体中重要的原创新闻并不多,因此新媒体需要借助传统的报纸媒体发展;而传统报刊媒体也借助网络的广泛传播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双方得以共存共赢。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报刊业改革的深入,引领报刊业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将逐步建立,河北报刊业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编/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