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想到,无意中竟碰上了纽约市长。
那是2003年5月的一天,上午八点多钟,我和女儿坐纽约四路地铁去曼哈顿下城办事。在布鲁克林桥站下车出站时,看到从另一个车厢走出来一个人,五十多岁,穿着一身黑色西服,面色红润,十分精神,后面两个人跟随着,旁边还有人向他招手。近前一看,好像有点面熟,一时叫不出名字。女儿告诉我:这是彭博。啊!我记起了:就是电视上经常露面的那个纽约市长彭博,英文名字叫Machael Bloomberg,或译为布隆伯格。于是,我们随彭博一同出站,目送他向市政厅大楼的方向走去。
早就听说过:彭博当市长的第一天是坐地铁上班,开始,人们以为在“作秀”,可事实证明,这位市长一直坚持每周至少一半以上时间乘地铁上下班。在拥挤的车厢里,彭博经常找不到座位,只好站着回家。那天,我在地铁里目睹了这位市长的风采,感到很高兴!
一美元年薪的市长
还听说过关于市长彭博的一些事。比如,他不住市长官邸——格雷西公寓(Gracie Mansion)。那是坐落在东河畔、史华慈公园旁,一座外有围墙、内有园林景致、十分阔绰的建筑。当我旅居曼哈顿上东区期间,每天都要来到这一带散步,享受着它的雅致和静谧。彭博当上市长后,不愿意挪步住这个“官邸”,依旧住在自己的公寓里。他对此解释道:“我住在家里很舒服。我已习惯了那里的环境。那里坐地铁上下班十分方便。”彭博认为,乘地铁省钱,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也是接触公众的一个机会,还能了解到交通工作的情况,并化解“9.11”后市民对地铁安全的忧虑,真是一举多得!
不要以为这个有着“平民作风”的市长出身“微贱”,彭博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拥有传媒大亨、金融家、信息技术人员等多重能力和职位。他创办的“彭博公司”仅次于路透社,为全球第二大信息公司,拥有八千名雇员、四十亿美元的资产。就是这么一个传媒大亨,却弃商从政;花了七千万美金竞选市长成功后,只拿一美元象征性的市长年薪,每天挤地铁上班;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自己的专职秘书,和其他的政府职员坐在一个大厅里办公;他喜欢随时随地和员工交谈,人们亲切地叫他“麦克”或“麦克市长”。
这个“麦克”2003年1月就任市长时,纽约刚经历“9.11”灾难,市场一片萧条,旅游业几乎被全部摧毁,预算赤字高达六十亿美元,失业率大幅增加,犯罪问题严重,人人自危,百废待举。“麦克”当上市长后,首先“杀富济贫”,把一直住在郊区、在市区挣钱的富人的所得税从百分之零点四五提高到百分之二点七,给政府增加了一大笔收入。同时启动全新的“这就是纽约”工程,亲自带队到世界各地活动,几次来中国沟通信息,给纽约带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另外,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他大量裁减政府冗员,连“9.11”灾难中有功的人员也不能幸免。尽管他的某些举措受到一些人的议论,他仍坚持不改。就这样,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纽约的经济迅速得到了复苏,旅游业逐渐回到以前的水平,失业率犯罪率大大下降。人们说:“纽约回来了!”
在旅居纽约期间,彭博的几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第一件事:2003年5月,曼哈顿谣传中国的“沙斯”病到纽约,顿时引起一阵恐慌。我亲眼看到,在旅游点,地铁车厢里,有人见到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就自动躲开;“中国城”里,行人稀少,中餐馆更无人问津,商人们叫苦不迭。有人将这一情况反映到市政府,彭博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带头来到中国餐馆吃饭,让传媒进行宣传,顿时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中国城”又“火”起来了。
第二件事:2006年6月纽约交通大罢工,全城几乎瘫痪。市长彭博徒步上班,在布鲁克林大桥上,面对着记者的摄像机,旗帜鲜明地站在多数市民一边,反对罢工。他回顾了这些年来,有关方面与教师联合会、巡逻员慈善协会以及卫生系统员工曾经有过的一些对峙与谈判,强调说:“所有这些人都曾讲过非常尖刻的话,但他们都没有擅离岗位,没有背弃纽约,没有用罢工来伤害纽约市民的利益。”而在市府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彭博更是大声斥责纽约运输工会的领导人在“谋财害命”,因为罢工使“许多人不能按时上班,他们拿不到薪水了”!当有记者指出,作为市长应该避免事态恶化,这么讲话似乎太过头时,彭博硬邦邦地回应道:“在我看来,任何人都不应该为私利伤害广大市民,做这种事是没良心的。”“运输工会背叛了纽约市,玷污了为公众服务这一高尚的职业。”市民们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市长主持公道,代表他们讲话,都纷纷鼓掌。
第三件事:2006年2月11日至12日,纽约大雪,路面积雪高达六十八厘米,地上交通瘫痪,汽车无法通行。那天,我刚好赴一个重要约会,路上许多地方积雪过膝,行走非常困难。为了尽快地清除积雪,保障全市交通恢复正常,市长彭博果断下令,储备二十五万吨盐,出动二千五百多台铲雪车,五千多环卫工人放弃休息实行两班倒,二十四小时保证全市一万多公里的大小道路通畅。结果,时隔一天,彭博的计划果然得到实现。据估算,此次纽约清除积雪将花掉至少二千七百万美元。有好事的记者问市长这笔钱由哪里支出?彭博干脆地说:“当务之急是清理出道路,资金的问题政府自会设法解决。”真是快人快语!
在纽约,听到当地华人对“彭博市长”的评语:“当市长不要政府一个钱,我们不担心他会贪污腐败。他关注底层老百姓的疾苦。比如,他签署新法案,严禁夜间在工作场所反锁工人,加重十倍处罚违法老板等,就很得民心。我们下届选举市长还会选他。”果然,2006年,彭博又连任纽约市长。
像许多美国富人一样,彭博热心于慈善事业。他每年都把自己积累的大批资金回报社会,仅2007年就给一千一百个机构和组织捐款二点零五亿美元,其捐赠的领域主要涉及艺术、教育、卫生健康和社会服务。不过,彭博可不是那种做了好事不声张的人,他说:“要是有朝一日人们对我说,你拯救的生命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那岂不是很棒!”
“这是我的责任”
在纽约,除了彭博外,选民经常谈到的,还有前任纽约市长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人们说,朱利安尼在任期间的重大贡献,是把纽约治理成为一个整洁和安全的城市。
大家都熟悉这么一句话:“纽约是天堂,也是地狱。”是的,这里既闪耀着金光,也弥漫着罪恶。记得1989年5月我第一次访美,在纽约停留一个星期,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脏、乱、差”三字:黑人区里的建筑物上,一片“涂鸦”,地铁脏乱不堪;时代广场和四十二街周边,色情泛滥。在我们到达的那一天,报纸上登载一位白人女教师在中央公园被三个黑人强奸的消息,使得我们夜间不敢独自出外。
为什么出现以上现象?据说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的黑人市长丁勤时(David Dinkins)特别同情黑人和无家可归者,他给一半无家可归者安排了住处,导致了大量外州无业游民涌入,纽约人口七百多万,却有一百多万人领取救济金;平均每天发生近两千起大小犯罪案件,每周有四十多人被谋杀,纽约成为全美“犯罪之都”;市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点二,平均每七人中就有一人靠福利救济,财政收支不堪重负。
朱利安尼上任后,以大刀阔斧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力改善城市治安,严厉打击犯罪、毒品交易和官员腐败,摧毁了纽约市的黑手党团体,许多恶贯满盈的犯罪分子锒铛入狱;与此同时,在改革福利、发展经济、加强教育等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绩。他在任期间,纽约市总体犯罪率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六,凶杀案下降了百分之六十六;新增四十二万个工作岗位;领福利救济的人减少了六十四万;二十三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变成几十亿美元盈余。朱利安尼十分注重提高纽约市整体社会环境和文化品位,大力整顿时代广场周围的色情行业,连续数年在美国联邦调查局评比中被评为全美最安全的大城市。十四年后,2003年当我再次来到纽约时,纽约的面貌已大大改观了。
然而,朱利安尼任职期间的最大亮点,还是在“9.11”危机中他的勇气和才能的出色表现。他在世贸第一座大楼倒塌后十五分钟内赶到现场,迅速建立起“指挥中心”。这个“指挥中心”距世贸大厦近在咫尺。当第二座大厦倒塌时,朱利安尼的指挥中心大楼被灰烬覆盖,门窗通道全被从大厦飞来的瓦砾碎片堵住。朱利安尼等人试图从楼底地下室出去,结果那里的通道也被堵住。最后经过营救才脱离危险。
在全市一片恐慌、无比悲愤之际,这位市长不时出现在现场直播的屏幕上,除用坚定口吻表示政府将尽全力营救失踪人员的决心外,更以镇静的神态安抚市民的心灵。他在“9.11”灾难的第二天就向民众建议:“让我们和平时一样,去市场购货,去教堂做礼拜,带孩子去公园玩耍。让恐怖分子看看,我们的城市还在继续!”就在这一天,一位刚刚失去爱子(消防队员)的母亲对朱利安尼说:“我的丈夫很早以前就去世了,我的儿子又死去了。现在,我女儿结婚是我家唯一欢乐的事情。我不能够让欢乐被灾难掩盖。能不能请你把我的女儿带到红地毯上?”朱利安尼立即承诺说:“我一定来!”这天晚上,朱利安尼真的把这个消防队员的妹妹带到了红地毯上。这位母亲说:“是的。我们的生活仍然在继续。”
在“9.11“灾难期间,朱利安尼参加了近两百场遇难人员的悼念仪式。纽约的华文报纸《侨报》登载过一张照片——朱利安尼拥抱和安慰着一位因失去女儿和弟弟而悲伤的姓谭的华裔妇女,在华人中引起极大的共鸣。
“9.11”后美国民众情绪普遍低沉悲伤,一切娱乐活动全部停止。电视台每天都在播放沉痛的哀悼节目,所有人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被指责为全无心肝。还是这位市长提出:“我们应该回到正常的生活,而不是无限期服丧,这才是对恐怖分子最有力的反击。”他来到美国最著名的娱乐秀“周六夜直播”,喊出了那声经典的——“纽约直播,周六夜!”他鼓励大家摆脱悲伤,多讲一点笑话。随后,纽约乃至全美国在一夜之间活了回来,一切恢复了生机。
朱利安尼在任市长时,他的书桌上有这样一个牌子:“I am responsible(这是我的责任)!”他离任后仍然保留着这块牌子,依旧关心着纽约的建设。例如,他对“9.11”遗址的重建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淡化商业色彩,增加人文精神,已成为实现重建计划的指导方针。
高品位的人生理念
众所周知,在美国,总统、市长和各级政府领导人都是经过公民投票选举产生的。他们的最大职责是,忠实履行对选民的承诺,全心全意服务于选民。市长和总统以及中央(联邦)政府相关部委之间,没有任何上下级隶属关系;市长仅对本地市民、议会和地方法律法规负责,完全不需要看总统和其他上级官员的脸色行事;总统和其他上级官员也无权干预市长的工作。在“9.11”灾难期间,作为美国三军统帅的布什总统正在南方巡视,他对“9.11”事件仅发表了一个谴责恐怖分子的讲话,没有飞回首都或纽约指导救灾工作;纽约所有的救灾工作都是在市长朱利安尼的指导下政府各部门负责完成的。当时媒体对朱利安尼的评价是:“他稳定了这座城市,在熊熊大火中仍保持着优雅。事实上,他比总统更像一位领袖。”
作为一个美国市长,责任重大,但职权有限,只能依法办事,而市长个人的一举一动,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广大公众的监督。有文章写到这么一件事:2006年有一百多位中国官员前往考察美国的海沃市。该市市长不好意思地对客人说:“按照中国礼仪,我应该请你们吃顿饭。可按我们制度的规定,在外用公款请客超过九美元,视为行贿。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就到我家里吃吧。”中国官员看到,这位市长每天开着私家车上班,然后停在指定位置,办理公务时换用公车,下班时又开着私家车回家。这位市长说:公私分明,是对政府官员的起码要求,否则,纳税人是不答应的。
在美国,即使在对政府官员限制如此苛刻的情况下,仍有不少人竞选市长,而且不要薪水者,也不止纽约市长彭博一人。比如,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市长Hindman也是不拿一分钱工资的。这个市长并不是亿万富翁,而是一个很普通的中产阶级。他当选市长后,仍住在自己家里,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竞选市长,他回答说:“美国人当官从政,首先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念。他能够引导一个国家或某个城市朝他希望的特定方向发展,这就是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脱离“升官发财”的世俗趣味,走向了一种高品位的人生境界。因此,美国官员经常被媒体曝光,涉及比较多的是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之类的问题并不多见。
2006年4月18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对当时美国城市的市长进行了一次“大考评”,评选出五位美国“最佳市长”和三位“最差市长”。得到“最佳市长”这一荣誉的,除了纽约市市长彭博外,还有芝加哥市市长理查德·戴利,亚特兰大市市长雪莉·佛兰克林,丹佛市市长约翰·希肯卢珀,和巴尔的摩市市长马丁·欧玛莉。“最差市长”的名单是:三十七岁的底特律市市长科瓦梅·基尔帕特里克,六十二岁的圣地亚哥市市长迪克·墨菲,和六十五岁的费城市市长约翰·斯特里特。
《时代》周刊对每个市长作了点评,对费城市市长约翰·斯特里特的评语是:“2000年,约翰·斯特里特带着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入主费城市政厅,要改善城市最差街区的环境。他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一切都被围绕在他身边的腐败所抹杀了。尽管没有证据证明约翰·斯特里特直接存在腐败行为,但是联邦检察官表示他的密友以及竞选资金筹集人控制了城市的承包专案,并为他在2003年的竞选提供了来源不明的资金。”于是,这个市长很快受到审查和弹劾,失去了继续担任市长的资格。
在美国,当一个市长是不容易的:因为在人们的理念中,市长和所有的政府领导人,都是选民的“公仆”,而不是“父母官”;这个城市由选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市长“当家作主”。
那是2003年5月的一天,上午八点多钟,我和女儿坐纽约四路地铁去曼哈顿下城办事。在布鲁克林桥站下车出站时,看到从另一个车厢走出来一个人,五十多岁,穿着一身黑色西服,面色红润,十分精神,后面两个人跟随着,旁边还有人向他招手。近前一看,好像有点面熟,一时叫不出名字。女儿告诉我:这是彭博。啊!我记起了:就是电视上经常露面的那个纽约市长彭博,英文名字叫Machael Bloomberg,或译为布隆伯格。于是,我们随彭博一同出站,目送他向市政厅大楼的方向走去。
早就听说过:彭博当市长的第一天是坐地铁上班,开始,人们以为在“作秀”,可事实证明,这位市长一直坚持每周至少一半以上时间乘地铁上下班。在拥挤的车厢里,彭博经常找不到座位,只好站着回家。那天,我在地铁里目睹了这位市长的风采,感到很高兴!
一美元年薪的市长
还听说过关于市长彭博的一些事。比如,他不住市长官邸——格雷西公寓(Gracie Mansion)。那是坐落在东河畔、史华慈公园旁,一座外有围墙、内有园林景致、十分阔绰的建筑。当我旅居曼哈顿上东区期间,每天都要来到这一带散步,享受着它的雅致和静谧。彭博当上市长后,不愿意挪步住这个“官邸”,依旧住在自己的公寓里。他对此解释道:“我住在家里很舒服。我已习惯了那里的环境。那里坐地铁上下班十分方便。”彭博认为,乘地铁省钱,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也是接触公众的一个机会,还能了解到交通工作的情况,并化解“9.11”后市民对地铁安全的忧虑,真是一举多得!
不要以为这个有着“平民作风”的市长出身“微贱”,彭博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拥有传媒大亨、金融家、信息技术人员等多重能力和职位。他创办的“彭博公司”仅次于路透社,为全球第二大信息公司,拥有八千名雇员、四十亿美元的资产。就是这么一个传媒大亨,却弃商从政;花了七千万美金竞选市长成功后,只拿一美元象征性的市长年薪,每天挤地铁上班;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自己的专职秘书,和其他的政府职员坐在一个大厅里办公;他喜欢随时随地和员工交谈,人们亲切地叫他“麦克”或“麦克市长”。
这个“麦克”2003年1月就任市长时,纽约刚经历“9.11”灾难,市场一片萧条,旅游业几乎被全部摧毁,预算赤字高达六十亿美元,失业率大幅增加,犯罪问题严重,人人自危,百废待举。“麦克”当上市长后,首先“杀富济贫”,把一直住在郊区、在市区挣钱的富人的所得税从百分之零点四五提高到百分之二点七,给政府增加了一大笔收入。同时启动全新的“这就是纽约”工程,亲自带队到世界各地活动,几次来中国沟通信息,给纽约带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另外,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他大量裁减政府冗员,连“9.11”灾难中有功的人员也不能幸免。尽管他的某些举措受到一些人的议论,他仍坚持不改。就这样,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纽约的经济迅速得到了复苏,旅游业逐渐回到以前的水平,失业率犯罪率大大下降。人们说:“纽约回来了!”
在旅居纽约期间,彭博的几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第一件事:2003年5月,曼哈顿谣传中国的“沙斯”病到纽约,顿时引起一阵恐慌。我亲眼看到,在旅游点,地铁车厢里,有人见到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就自动躲开;“中国城”里,行人稀少,中餐馆更无人问津,商人们叫苦不迭。有人将这一情况反映到市政府,彭博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带头来到中国餐馆吃饭,让传媒进行宣传,顿时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中国城”又“火”起来了。
第二件事:2006年6月纽约交通大罢工,全城几乎瘫痪。市长彭博徒步上班,在布鲁克林大桥上,面对着记者的摄像机,旗帜鲜明地站在多数市民一边,反对罢工。他回顾了这些年来,有关方面与教师联合会、巡逻员慈善协会以及卫生系统员工曾经有过的一些对峙与谈判,强调说:“所有这些人都曾讲过非常尖刻的话,但他们都没有擅离岗位,没有背弃纽约,没有用罢工来伤害纽约市民的利益。”而在市府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彭博更是大声斥责纽约运输工会的领导人在“谋财害命”,因为罢工使“许多人不能按时上班,他们拿不到薪水了”!当有记者指出,作为市长应该避免事态恶化,这么讲话似乎太过头时,彭博硬邦邦地回应道:“在我看来,任何人都不应该为私利伤害广大市民,做这种事是没良心的。”“运输工会背叛了纽约市,玷污了为公众服务这一高尚的职业。”市民们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市长主持公道,代表他们讲话,都纷纷鼓掌。
第三件事:2006年2月11日至12日,纽约大雪,路面积雪高达六十八厘米,地上交通瘫痪,汽车无法通行。那天,我刚好赴一个重要约会,路上许多地方积雪过膝,行走非常困难。为了尽快地清除积雪,保障全市交通恢复正常,市长彭博果断下令,储备二十五万吨盐,出动二千五百多台铲雪车,五千多环卫工人放弃休息实行两班倒,二十四小时保证全市一万多公里的大小道路通畅。结果,时隔一天,彭博的计划果然得到实现。据估算,此次纽约清除积雪将花掉至少二千七百万美元。有好事的记者问市长这笔钱由哪里支出?彭博干脆地说:“当务之急是清理出道路,资金的问题政府自会设法解决。”真是快人快语!
在纽约,听到当地华人对“彭博市长”的评语:“当市长不要政府一个钱,我们不担心他会贪污腐败。他关注底层老百姓的疾苦。比如,他签署新法案,严禁夜间在工作场所反锁工人,加重十倍处罚违法老板等,就很得民心。我们下届选举市长还会选他。”果然,2006年,彭博又连任纽约市长。
像许多美国富人一样,彭博热心于慈善事业。他每年都把自己积累的大批资金回报社会,仅2007年就给一千一百个机构和组织捐款二点零五亿美元,其捐赠的领域主要涉及艺术、教育、卫生健康和社会服务。不过,彭博可不是那种做了好事不声张的人,他说:“要是有朝一日人们对我说,你拯救的生命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那岂不是很棒!”
“这是我的责任”
在纽约,除了彭博外,选民经常谈到的,还有前任纽约市长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人们说,朱利安尼在任期间的重大贡献,是把纽约治理成为一个整洁和安全的城市。
大家都熟悉这么一句话:“纽约是天堂,也是地狱。”是的,这里既闪耀着金光,也弥漫着罪恶。记得1989年5月我第一次访美,在纽约停留一个星期,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脏、乱、差”三字:黑人区里的建筑物上,一片“涂鸦”,地铁脏乱不堪;时代广场和四十二街周边,色情泛滥。在我们到达的那一天,报纸上登载一位白人女教师在中央公园被三个黑人强奸的消息,使得我们夜间不敢独自出外。
为什么出现以上现象?据说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的黑人市长丁勤时(David Dinkins)特别同情黑人和无家可归者,他给一半无家可归者安排了住处,导致了大量外州无业游民涌入,纽约人口七百多万,却有一百多万人领取救济金;平均每天发生近两千起大小犯罪案件,每周有四十多人被谋杀,纽约成为全美“犯罪之都”;市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点二,平均每七人中就有一人靠福利救济,财政收支不堪重负。
朱利安尼上任后,以大刀阔斧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力改善城市治安,严厉打击犯罪、毒品交易和官员腐败,摧毁了纽约市的黑手党团体,许多恶贯满盈的犯罪分子锒铛入狱;与此同时,在改革福利、发展经济、加强教育等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绩。他在任期间,纽约市总体犯罪率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六,凶杀案下降了百分之六十六;新增四十二万个工作岗位;领福利救济的人减少了六十四万;二十三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变成几十亿美元盈余。朱利安尼十分注重提高纽约市整体社会环境和文化品位,大力整顿时代广场周围的色情行业,连续数年在美国联邦调查局评比中被评为全美最安全的大城市。十四年后,2003年当我再次来到纽约时,纽约的面貌已大大改观了。
然而,朱利安尼任职期间的最大亮点,还是在“9.11”危机中他的勇气和才能的出色表现。他在世贸第一座大楼倒塌后十五分钟内赶到现场,迅速建立起“指挥中心”。这个“指挥中心”距世贸大厦近在咫尺。当第二座大厦倒塌时,朱利安尼的指挥中心大楼被灰烬覆盖,门窗通道全被从大厦飞来的瓦砾碎片堵住。朱利安尼等人试图从楼底地下室出去,结果那里的通道也被堵住。最后经过营救才脱离危险。
在全市一片恐慌、无比悲愤之际,这位市长不时出现在现场直播的屏幕上,除用坚定口吻表示政府将尽全力营救失踪人员的决心外,更以镇静的神态安抚市民的心灵。他在“9.11”灾难的第二天就向民众建议:“让我们和平时一样,去市场购货,去教堂做礼拜,带孩子去公园玩耍。让恐怖分子看看,我们的城市还在继续!”就在这一天,一位刚刚失去爱子(消防队员)的母亲对朱利安尼说:“我的丈夫很早以前就去世了,我的儿子又死去了。现在,我女儿结婚是我家唯一欢乐的事情。我不能够让欢乐被灾难掩盖。能不能请你把我的女儿带到红地毯上?”朱利安尼立即承诺说:“我一定来!”这天晚上,朱利安尼真的把这个消防队员的妹妹带到了红地毯上。这位母亲说:“是的。我们的生活仍然在继续。”
在“9.11“灾难期间,朱利安尼参加了近两百场遇难人员的悼念仪式。纽约的华文报纸《侨报》登载过一张照片——朱利安尼拥抱和安慰着一位因失去女儿和弟弟而悲伤的姓谭的华裔妇女,在华人中引起极大的共鸣。
“9.11”后美国民众情绪普遍低沉悲伤,一切娱乐活动全部停止。电视台每天都在播放沉痛的哀悼节目,所有人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被指责为全无心肝。还是这位市长提出:“我们应该回到正常的生活,而不是无限期服丧,这才是对恐怖分子最有力的反击。”他来到美国最著名的娱乐秀“周六夜直播”,喊出了那声经典的——“纽约直播,周六夜!”他鼓励大家摆脱悲伤,多讲一点笑话。随后,纽约乃至全美国在一夜之间活了回来,一切恢复了生机。
朱利安尼在任市长时,他的书桌上有这样一个牌子:“I am responsible(这是我的责任)!”他离任后仍然保留着这块牌子,依旧关心着纽约的建设。例如,他对“9.11”遗址的重建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淡化商业色彩,增加人文精神,已成为实现重建计划的指导方针。
高品位的人生理念
众所周知,在美国,总统、市长和各级政府领导人都是经过公民投票选举产生的。他们的最大职责是,忠实履行对选民的承诺,全心全意服务于选民。市长和总统以及中央(联邦)政府相关部委之间,没有任何上下级隶属关系;市长仅对本地市民、议会和地方法律法规负责,完全不需要看总统和其他上级官员的脸色行事;总统和其他上级官员也无权干预市长的工作。在“9.11”灾难期间,作为美国三军统帅的布什总统正在南方巡视,他对“9.11”事件仅发表了一个谴责恐怖分子的讲话,没有飞回首都或纽约指导救灾工作;纽约所有的救灾工作都是在市长朱利安尼的指导下政府各部门负责完成的。当时媒体对朱利安尼的评价是:“他稳定了这座城市,在熊熊大火中仍保持着优雅。事实上,他比总统更像一位领袖。”
作为一个美国市长,责任重大,但职权有限,只能依法办事,而市长个人的一举一动,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广大公众的监督。有文章写到这么一件事:2006年有一百多位中国官员前往考察美国的海沃市。该市市长不好意思地对客人说:“按照中国礼仪,我应该请你们吃顿饭。可按我们制度的规定,在外用公款请客超过九美元,视为行贿。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就到我家里吃吧。”中国官员看到,这位市长每天开着私家车上班,然后停在指定位置,办理公务时换用公车,下班时又开着私家车回家。这位市长说:公私分明,是对政府官员的起码要求,否则,纳税人是不答应的。
在美国,即使在对政府官员限制如此苛刻的情况下,仍有不少人竞选市长,而且不要薪水者,也不止纽约市长彭博一人。比如,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市长Hindman也是不拿一分钱工资的。这个市长并不是亿万富翁,而是一个很普通的中产阶级。他当选市长后,仍住在自己家里,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竞选市长,他回答说:“美国人当官从政,首先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念。他能够引导一个国家或某个城市朝他希望的特定方向发展,这就是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脱离“升官发财”的世俗趣味,走向了一种高品位的人生境界。因此,美国官员经常被媒体曝光,涉及比较多的是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之类的问题并不多见。
2006年4月18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对当时美国城市的市长进行了一次“大考评”,评选出五位美国“最佳市长”和三位“最差市长”。得到“最佳市长”这一荣誉的,除了纽约市市长彭博外,还有芝加哥市市长理查德·戴利,亚特兰大市市长雪莉·佛兰克林,丹佛市市长约翰·希肯卢珀,和巴尔的摩市市长马丁·欧玛莉。“最差市长”的名单是:三十七岁的底特律市市长科瓦梅·基尔帕特里克,六十二岁的圣地亚哥市市长迪克·墨菲,和六十五岁的费城市市长约翰·斯特里特。
《时代》周刊对每个市长作了点评,对费城市市长约翰·斯特里特的评语是:“2000年,约翰·斯特里特带着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入主费城市政厅,要改善城市最差街区的环境。他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一切都被围绕在他身边的腐败所抹杀了。尽管没有证据证明约翰·斯特里特直接存在腐败行为,但是联邦检察官表示他的密友以及竞选资金筹集人控制了城市的承包专案,并为他在2003年的竞选提供了来源不明的资金。”于是,这个市长很快受到审查和弹劾,失去了继续担任市长的资格。
在美国,当一个市长是不容易的:因为在人们的理念中,市长和所有的政府领导人,都是选民的“公仆”,而不是“父母官”;这个城市由选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市长“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