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历史范畴,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育人的实质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我国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岑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教育的目的和本质都是培养当下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①。24字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呈现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在学校教育阵地,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因为我们已然看见一部分价值观扭曲、三观不正的孩子正脱离我们的视线,背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不知“什么是知网”的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被北京大学退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翟天临学术门触碰社会公平底线,“学霸明星”人设崩塌。如何诚信治学,守住学位底线,保卫学位尊严,培养合格的人才,使其有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2018年4月,原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在读研究生田佳良以“?洁洁良”的网名在新浪微博上发表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错误言论,产生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同年9月,厦门大学开除其党藉并勒令其退学。国家培养的应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像田佳良之流,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都做不到,僭越道德底线,有才又有何用呢?
2017年11月12日,湖南沅江三中高三尖子生罗江对自己的班主任鲍方持刀相向,班主任身中26刀后去世。罗江是老师们都喜欢的学生,班主任鲍方对他关注有加。但孤僻的他却因为不想写作业这件小事对班主任痛下杀手。误入歧途的少年有着怎样的杀人戾气,少年犯罪背后有什么样的深沉因素,教育出了什么差错,老师又该如何育人,少年将走向何方,国家的未来在哪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杀师让人愤怒,弑亲天理难容。2019年4月 25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被抓获。新京报此前报道,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发布 了一则悬赏通告。通告称,2月14日情人节,警方发现一名女子谢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北大学生,天之骄子,却对生之养之疼之爱之的母亲痛下毒手。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反哺之情犹未呈现,却残忍凶狠地结束了最爱他的那个人的生命。是什么让一个曾经人人羡慕的北大学子走上这条不归路,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出现什么偏差,这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
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期中15---16歲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二大公害。
上述触目惊心的案例和庞大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部分青少年已严重脱离了人生发展的正常轨道,一步步迈向深渊。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绝不是要得到这样的结果。本是英才的孩子们,有些为何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迷失自己,形成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贻害无穷,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辞其咎。因为我们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导向有一定的误区,现代虎妈虎爸们受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总想“抢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更多的是成绩怎么样,分数是多少,没有几个父母会静下心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对错。孩子会的技能越来越多,表演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却越来越不会与人沟通,隐藏的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当家长们还沾沾自喜于孩子的一次小小的成功时,也许孩子的问题已开始浮现了。二是学校中的应试教育和分数唯上及社会与家长对学校单一的评价方式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三是社会中的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影响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成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道德关系中难辨是非曲直,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四是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与行为控制能力的青少年容易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导致青少年不正常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脱离时代,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想迟钝,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告诉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青少年,如何才能在我们的培养下成为合格的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必须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主席的讲话,对广大教师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如何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们的心田,是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充分发掘校本资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德育教育提供丰富的题材,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精神内涵,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意识,巧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让课堂更加广阔和生动,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带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乡土民间,走进自然山水,了解乡情民俗,陶冶性情,培养情怀。中国山水风光迤逦,美不胜收,神奇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 我们既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柔美江南,也有“天苍苍,野茫茫”的雄浑北疆;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波澜壮阔,也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磅礴。徜徉在山水之间,沉醉在自然之中,领略大自然的音韵,倾听心的声音,找到精神的依托。亲手种下一棵树,栽下一颗花,装扮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更增添了心里的自豪感。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共同的爱好,也是现代人类的精神追求。让我们的学生经常接触自然,拥抱自然,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启迪心智,净化灵魂,感受美好;在游山玩水中还能探求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深入感触乡音乡情,探索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特有的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伟大祖国的壮美山川和人文历史,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由此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广胸怀。
二,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时代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上溯殷周时期,下至清明时期及至现代,中华文化从未间断过,是中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在奇葩。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培养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深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的意识;在学生中开展“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其“遂密群科济世穷”的胸襟;开展“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使学生明德修身,笃志知行。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以增强学生理解力、理性认识为重点,提高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社会主旋律,增强学生精神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浸透功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建设好校园文化,首先学校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不以升学为唯一目标,不以高考或中考指挥棒为方向。学校要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要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社会主旋律,发出时代最强音。其次老师要搞好课堂教学,要有正确的学科职业态度。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同时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教育更具信服力。三要开展好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开始到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从校园文化宣传栏到教室黑板报,都应重视和利用起来,使其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四要开设好道德与法律课堂,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重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道德和法律在学生头脑中共同发生作用和影响,从小树立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美好品质。五要加强家校联合,双管齐下,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也是主要战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都挺好》这部作品,就为我们展示了家庭教育和成长的一些根本道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父母决定了家庭的温度和孩子成长的高度。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都受其家庭的深刻影响。有了孩子,父母更不能忘记成长。而家校联合,在学校中开展家长课堂,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道义和社会责任,还能促进家长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提升家长素质和育人水平。知行统一,言传身教的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家长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摒弃分数第一,急于求成的育孩观念,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的合格的下一代共同动力。
四,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把所学运用于社会,运用于生活,并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自己。瞿秋白有一句话“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践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参加社会实践对青少年来说,是很好自我成长的时机。对于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而言,适宜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参加公益活动,承担责任,奉献社会。可以去养老院、福利院打扫卫生,为老人或孩子表演节目,宣传国家的法律政策等,培养学生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加强劳动观念,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父母,知恩图报。
五,利用社会感人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追求。2019年3月30日,木里高山森林火灾无情地带走了前去救火的三十条生命,有的消防战士甚至比我們的学生大不了多少,让人悲痛惋惜。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悼念逝去的英雄,泪洒山河。我们要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要向英雄一样,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困难与危险面前,只要国家需要,一声令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校本资源是无限的,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好校本资源,在广大的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占领学生思想高地,使我们的青少年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忠实的信仰者、建设者、守护者,有崇高的理想,有高尚的追求。“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20日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习总书记的论述,表明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盛衰,对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日益丰富,建设两个百年目标的当代中国,我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脉络,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②。”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
②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参考文献:
①《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②《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 基一(2014)4号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江育才〈〈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陈英忠,男,土家族,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市级教学名师,现任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副校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①。24字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呈现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在学校教育阵地,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因为我们已然看见一部分价值观扭曲、三观不正的孩子正脱离我们的视线,背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不知“什么是知网”的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被北京大学退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翟天临学术门触碰社会公平底线,“学霸明星”人设崩塌。如何诚信治学,守住学位底线,保卫学位尊严,培养合格的人才,使其有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2018年4月,原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在读研究生田佳良以“?洁洁良”的网名在新浪微博上发表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错误言论,产生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同年9月,厦门大学开除其党藉并勒令其退学。国家培养的应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像田佳良之流,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都做不到,僭越道德底线,有才又有何用呢?
2017年11月12日,湖南沅江三中高三尖子生罗江对自己的班主任鲍方持刀相向,班主任身中26刀后去世。罗江是老师们都喜欢的学生,班主任鲍方对他关注有加。但孤僻的他却因为不想写作业这件小事对班主任痛下杀手。误入歧途的少年有着怎样的杀人戾气,少年犯罪背后有什么样的深沉因素,教育出了什么差错,老师又该如何育人,少年将走向何方,国家的未来在哪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杀师让人愤怒,弑亲天理难容。2019年4月 25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被抓获。新京报此前报道,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发布 了一则悬赏通告。通告称,2月14日情人节,警方发现一名女子谢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北大学生,天之骄子,却对生之养之疼之爱之的母亲痛下毒手。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反哺之情犹未呈现,却残忍凶狠地结束了最爱他的那个人的生命。是什么让一个曾经人人羡慕的北大学子走上这条不归路,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出现什么偏差,这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
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期中15---16歲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二大公害。
上述触目惊心的案例和庞大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部分青少年已严重脱离了人生发展的正常轨道,一步步迈向深渊。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绝不是要得到这样的结果。本是英才的孩子们,有些为何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迷失自己,形成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贻害无穷,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辞其咎。因为我们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导向有一定的误区,现代虎妈虎爸们受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总想“抢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更多的是成绩怎么样,分数是多少,没有几个父母会静下心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对错。孩子会的技能越来越多,表演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却越来越不会与人沟通,隐藏的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当家长们还沾沾自喜于孩子的一次小小的成功时,也许孩子的问题已开始浮现了。二是学校中的应试教育和分数唯上及社会与家长对学校单一的评价方式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三是社会中的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影响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成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道德关系中难辨是非曲直,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四是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与行为控制能力的青少年容易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导致青少年不正常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脱离时代,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想迟钝,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告诉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青少年,如何才能在我们的培养下成为合格的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必须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主席的讲话,对广大教师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如何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们的心田,是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充分发掘校本资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德育教育提供丰富的题材,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精神内涵,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意识,巧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让课堂更加广阔和生动,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带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乡土民间,走进自然山水,了解乡情民俗,陶冶性情,培养情怀。中国山水风光迤逦,美不胜收,神奇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 我们既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柔美江南,也有“天苍苍,野茫茫”的雄浑北疆;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波澜壮阔,也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磅礴。徜徉在山水之间,沉醉在自然之中,领略大自然的音韵,倾听心的声音,找到精神的依托。亲手种下一棵树,栽下一颗花,装扮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更增添了心里的自豪感。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共同的爱好,也是现代人类的精神追求。让我们的学生经常接触自然,拥抱自然,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启迪心智,净化灵魂,感受美好;在游山玩水中还能探求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深入感触乡音乡情,探索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特有的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伟大祖国的壮美山川和人文历史,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由此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广胸怀。
二,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时代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上溯殷周时期,下至清明时期及至现代,中华文化从未间断过,是中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在奇葩。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培养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深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的意识;在学生中开展“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其“遂密群科济世穷”的胸襟;开展“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使学生明德修身,笃志知行。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以增强学生理解力、理性认识为重点,提高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社会主旋律,增强学生精神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浸透功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建设好校园文化,首先学校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不以升学为唯一目标,不以高考或中考指挥棒为方向。学校要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要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社会主旋律,发出时代最强音。其次老师要搞好课堂教学,要有正确的学科职业态度。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同时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教育更具信服力。三要开展好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开始到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从校园文化宣传栏到教室黑板报,都应重视和利用起来,使其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四要开设好道德与法律课堂,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重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道德和法律在学生头脑中共同发生作用和影响,从小树立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美好品质。五要加强家校联合,双管齐下,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也是主要战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都挺好》这部作品,就为我们展示了家庭教育和成长的一些根本道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父母决定了家庭的温度和孩子成长的高度。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都受其家庭的深刻影响。有了孩子,父母更不能忘记成长。而家校联合,在学校中开展家长课堂,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道义和社会责任,还能促进家长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提升家长素质和育人水平。知行统一,言传身教的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家长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摒弃分数第一,急于求成的育孩观念,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的合格的下一代共同动力。
四,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把所学运用于社会,运用于生活,并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自己。瞿秋白有一句话“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践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参加社会实践对青少年来说,是很好自我成长的时机。对于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而言,适宜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参加公益活动,承担责任,奉献社会。可以去养老院、福利院打扫卫生,为老人或孩子表演节目,宣传国家的法律政策等,培养学生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加强劳动观念,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父母,知恩图报。
五,利用社会感人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追求。2019年3月30日,木里高山森林火灾无情地带走了前去救火的三十条生命,有的消防战士甚至比我們的学生大不了多少,让人悲痛惋惜。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悼念逝去的英雄,泪洒山河。我们要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要向英雄一样,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困难与危险面前,只要国家需要,一声令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校本资源是无限的,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好校本资源,在广大的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占领学生思想高地,使我们的青少年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忠实的信仰者、建设者、守护者,有崇高的理想,有高尚的追求。“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20日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习总书记的论述,表明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盛衰,对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日益丰富,建设两个百年目标的当代中国,我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脉络,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②。”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
②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参考文献:
①《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②《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 基一(2014)4号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江育才〈〈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陈英忠,男,土家族,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市级教学名师,现任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