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出80个示范项目半年后,中国在吸引社会投资方面又出新招。
11月26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推出了7个社会资本此前较少涉猎的领域,希望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打开大门,吸引社会资本。
但这些天生逐利的社会资本,会不会进入这些无短利可图的领域,尚需观察。
民资来“补短”
《意见》一共有11个部分、39条。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意见》主要想回答三个问题:一、投什么;二、谁来投;三、怎么投。
就第一个问题,《意见》共列出了7个领域:分别是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和社会事业。细看一下会发现,这次向社会资本开放的,主要是上述领域的基础设施部分。
在11月26日的发布会上,李朴民对上述选择给出了四点解释:一是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三是符合十二五规划;四是有一定基础,能够尽早推进。
“补短板”,是这次《意见》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这些短板,或是中国经济长期粗线条发展的“副产品”,比如环保,或是因与GDP关联度不高而长期被忽视,比如社会事业。还有一些是需要巨额投资的基础设施,比如市政设施。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耿书海讲了一个粮食仓储的故事: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是1.2万亿斤,商品粮大概是7200亿斤,全国粮食仓储的有效仓容是7718亿斤,但由于地区结构不合理,实际上能储存粮食的只有5000多亿斤。
另外,有些仓库严重老化,一下雨就漏雨,需要改造的危老仓库,占比40%左右。这样算下来,全国真正健康的仓容,还不到每年商品粮产量的一半。
这些短板,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直观。那怎么补短?《意见》开出的药方是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来投资。
为什么要吸引社会资本,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由政府直接投资?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到了两个原因:一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幅放缓;二是即使政府有钱,亦不宜直接投资。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中央一级的财政收入增速为7.1%。财政部在发布这一信息时,用了“增幅出现明显回落”的词汇。在2012年的中央财政收入年报中,财政部也用了类似的词汇。
而根据各地披露的半年经济数据,今年上半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省份的经济增速,低于年初制定的目标,有11个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速没有达到两位数。与往年大多数年份相比,这一数据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另一方面,偿还债务的压力正在逼近。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约11万亿元,其中2014年需要偿还的占比21.89%,约为2.4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此前曾表示,2014年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政府在投资上遍地开花,恐怕力有不逮。在今年年初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说,2014年中央在投资结构上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主要投向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以及中西部铁路等方面。
除了财政收入增幅滑落,本届中央政府对政府投资的自我约束,是《意见》出台的另一个背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经济学家陈志武说,当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尚未清楚,但中国现在所做的,是在想办法把当初造成的结构性破坏,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尽量扭转一些。“至于最后能不能软着陆,现在还没有办法知道。”